我栽进了概念陷阱之中,因为在我最近连续所写的几篇文中,针对“孤独”的具体释义问题,我被一位网友给搞糊涂了。
其实我原本不糊涂,只是被他的那些看起来好像对也好像不对之模棱两可的各种针对“孤独”的解释,给搅糊涂了。
举凡精神领域内的失落情绪[而非量化的可视状态],在我看来只能称之为“寂寞”,因为没有或者很少有所谓的“知音”来一起参和。
比如:处于没有人回应的状态时,大多属于寂寞,如果持续的时间一长,就很可能会衍生出“寂寞无垠”的感觉——相信没有人听说过类似“孤独无垠”这样的词汇。
举凡被量化且可视的“形单影只”之状态,我们习惯称之为“孤单”而非孤独,相信没有人会对此提出相反的质疑。
举凡性格很另类,且不论在主观抑或在客观上都完全不融入他人之个性,我们习惯称之为“孤僻”——孤僻属于一种性格特质,与情绪概念无关,与“孤单”的概念则更无关,与“寂寞的心绪”之类的情感也自然是风马牛不相及。
还有一个词汇叫做“孤诣”,主要特用在树立心志方面,即为了完成某项艰巨的研究或奋斗目标而刻意而为之的奋斗方案。
然而,“孤独”又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
很显然,孤独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心理情绪也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可视化的外在表征。
那么“孤独”所泛指的内涵究竟又是什么?
我们该如何理解“孤独”这个概念?
我认为,若想理解“孤独”这个概念,必须要结合具体情境才能做出合适的解释。
毫无疑问,“孤独”这个词,常常与“鳏寡”相结合使用,如“鳏寡孤独”。
鳏夫,失去了老婆的男人,寡妇,失去了男人的女人——他们都是在“失去了”之后,才会变成“鳏寡”之状态的,也就是说,未曾结过婚的男男女女,在事实上根本就不能称他们为“鳏寡”,因为他们还没有“失去过”,因为他们在“没有得到”的前提下,是无所谓“失去了”的。
“鳏寡孤独”,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曾经拥有过的很重要的人-事-物,一旦在“失去了”之后,就会让曾经的拥有者深深地陷于“孤独”之境:“孤独”之境,既是一种极度失落的主观情绪,也泛指由这种情绪所控制的一种很失落的生活状态。
孤独,只能表示处于这种在“失去了”之后所导致的极度失落之后的主观情绪及随之而衍生的消极生活状态,而非其他。
天才很“孤独”吗?也许有巧合,因为没有人做出过不允许天才们也会痛失他们自己所深爱的人-事-物之类的硬性规定。
但“孤独”能造就“天才”么?我看很难,因为两者之间的关系,纯属驴唇不对马嘴,因为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人,只有真心拥有过,才可能有机会谈到“失去了”之类的问题,也只有“失去了”,才会在内心深处深深地体会得到所谓“孤独”之含义。
“精神领域内的曲高和寡”就等于是“孤独”吗?我认为这种论点很搞笑; “孤独”了之后,就能成为天才吗?这种认识毫无疑问属于形而上的生搬硬套;难道天才都很孤独吗?我认为这种看法不过就是以偏概全;难道天才都不孤独吗?我觉得根本没必要争论,因为有孤独的天才,当然还有很多不孤独的天才——孤独或者不孤独,与是否是天才无关,而只与具体的某个人之具体的个人经历有关。
概念陷阱,往往起源于不同的人对具体某个词汇的释义方面多有出入,甚至,张冠李戴。
也许很多人都习惯于用“孤独”这个词去形容很多莫名的伤感情绪,然而“孤独”这个词,在事实上的确是有特指的,尤其是特指那些在“失去了”什么之后,转而深深地坠入到精神失落状态中的人。
“寂寞”,往往与“孤独”的使用环境相反,“寂寞“所要求的特指环境往往是在没有得到之前想要得到的主观意愿,而非在“失去了”什么之后所产生的精神失落,从这一点上来讲,“精神领域内的曲高和寡”只能属于“寂寞”而非属于“孤独”。
孤单,也是特指在没有得到之前的那种孤零零的状态,但与“寂寞”不同的是:孤单属于生活状态,“寂寞”则属于内在情绪。
人们究竟喜欢在什么时候才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使用“孤独”这个词汇呢?
在鳏寡之时,在痛失亲人之际,及最喜欢的东西被有意无意地丢失或被毁坏之时,以及很多诸如此类的噩耗或哀运突然降临到当事者身上的时候,孤独感就会突然间从心底深处翻涌出来,且大多会与当事者相伴一段时间甚至很久都挥之不去。
孤独感,总是先于“孤独”而出现,孤独,则是孤独感在内心里消极延伸的现实结果。孤独感,往往纯属于当事人的自我判断,而孤独,则融合了当事人的自我感觉判断及由这种感觉判断所实际影响了的生活状态。
很多汉语词汇,既存在表意不清的一面,也存在可替换之的大量语汇。
“孤独”这个词汇,无疑存在着表意不清之天然漏洞,这就是这个词汇能让许多人都能各执一词并各说其解的语法根源。
也许在最初,半斤先生打算宣扬的未必就是真正的“孤独”,事实上很可能是“要想成为天才,就必须耐得住寂寞”之类的主旨,但,用了一个原本就很容易歧义丛生的“孤独”,在行文的时候,难免又会在原本就很模糊不清的概念上越陷越深。
后来,我与一位网友在针对“孤独”与“天才”这两个原本就不相关的概念之间进行各种辩论的时候,才发现我自己也已经深陷于概念陷阱之中了。
人们在使用各种词汇的时候,一旦用错了某些词汇的使用范围或使用情境的时候,自然很容易就能滑入到概念陷阱之中,尤其在使用原本就很表意不清的某些比较含混的词汇时——比如“孤独”。
在辩论过程中,一旦我们不慎陷入了概念陷阱之中,那就真的是越辩越糊涂,辩论到最后,会变成真糊涂而不是假糊涂。
而当我们感觉自己有点“真糊涂”的状态时,这时候最重要的恐怕还得依靠直觉的力量:我最初的直觉与现在的结论,依然保持一致:在“天才”与“孤独”这两个概念之间,只能有偶然的巧合,而不存在必然的因果。
我相信我的直觉,因此我在辩论过程中所忽略的概念漏洞才会让我反复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种种与直觉相悖的理论?
现在我明白了:都是概念惹的祸,因为原本表意不清的某些词汇,让我们都深深地陷入了概念的陷阱之中不能自拔,而概念陷阱之所以能产生,就在于人们经常习惯性地忽略某些词汇的具体使用范围及适合这个词汇应用的具体情境。
汉语,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学好的,仅仅记住词汇名称其实毫无意义,只有深深地理解了每一个词汇的应用范围,场合及具体情境,才能基本算是学懂了该词汇。
我衷心希望我本人及众多爱好文学创作的人,从此之后再也不掉入诸如此类的概念陷阱之中!
2009年10月4日
山野居士
-全文完-
▷ 进入山野文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