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三十三年前,北宋的苏轼先生就在中秋之夜写下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的传世句子。在这儿,我不是要夸苏先生的句子好,而是要说我们的中秋节的年头儿实在是多啊!
当小小寰球从北宋转到了明代初年时,中秋节就已经与春节齐名了,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其实,“中秋节”在我国所具有的悠久历史,更早在《周礼》一书中,就已经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了;三国魏晋时期,也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说法儿。可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我们中国人民固定的节日,唐代文人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有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唐书》中也说“八月十五中秋节”,但中秋节最终在我国的盛行,却是在北南两宋时期。
“中秋”既然是在我国具有如此悠久历史的传统佳节,因此也就不可避免的积淀了许多世代相传的传统风俗。那么,我们在这个月圆的中秋之夜该干些什么呢?当然,窃以为,首席选择还应当是最古老的浪漫 —— “赏月”。
“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是啊,明月一年四季都有,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中秋的明月?”古人的诗中有云,“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彻。”可见,中秋的明月和其他时候的明月大不一样儿!因此,在古代,中秋赏月是一间最为赏心悦目的事情。
在唐代,中秋赏月颇为风行;而到了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为民间所接受,已成为一种时尚。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等许多浪漫的风俗。
既然是在玩月夜浪漫,那就要浪漫至逍遥,所以,在中秋之夜不光要赏月,更要“玩月”。明朝初年,南京就建起望月楼、玩月桥;清代“康乾盛世”,狮子山下修筑朝月楼,以供人赏月玩月,而以游览玩月桥为最为赏心悦目的浪漫事儿。
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明月为乐“玩月桥”在秦淮河上,桥旁就是“秦淮八艳”之一的马湘兰的风月青楼。当时,每逢中秋之夜,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香艳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这也成为秦淮河畔的流媚一时的繁华盛景。
中秋赏月固然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儿,但是“身在异乡为异客”的人们心头此时就难免涌起一股思念家乡和回忆往事之情。“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这是唐代白居易笔下题为《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的一首诗。白居易当时已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远离京都的长江岸畔,于一个举头望明月的中秋之夜,回忆当年中秋夜陪同皇帝左右诗文唱和的荣宠,当然是一番无尽的感慨了。
无论是在思念中赏月也好,还是在浪漫中玩月也罢,但在这个月圆之夜千万不要忘记了吃月饼。满月之下吃月饼,永远是中秋月夜的一道醉人风景,亘古不变。
记得一篇题为《洛中记闻》的古文说过,唐僖宗在中秋月夜吃“月夜之饼”,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此“月饼”赏给新科进士们。想来,这应该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月饼”提法儿的记载吧。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苏东坡曾有诗称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酥香美就可想而知了。
时间运行到了南宋以后,不论繁华的城市,还是偏僻的乡村;也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正如俗话所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其实,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儿,最早成词是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儿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里制作的,清人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说到这儿,“赏月吃饼”应该不是中秋月夜的全部,如果身边儿有水,那就该去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当然,观潮得有大江大河里的水,浴缸里的不行。
在古代江南,尤其在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文人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两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为盛行。明人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本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的巅峰。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再加上饕餮不绝的口腹之欲,更是飘飘欲仙。然而,面对着如此美好,我们却是不要满足,还要继续美好下去。我想,中秋月夜还有一件该干的事儿,那就是玩花灯。这是因为中秋是我国的“三大灯节”之一,过这个节的灯儿,是一定要玩的。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大型的集体灯会,中秋玩灯,是特立独行的个人行为,所以就更彰显人文价值了。
有一篇题为《闲情试说时节事》的文章中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儿,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早在北宋的《武林旧事》中就记载了“中秋夜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其中秋燃灯之俗的规模仅次于元宵灯节。在那些以“玩灯”为主的“秋月灯会”上,有各种各式被玩的彩灯,诸如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等,不胜枚举,真真是玩得我们至今想来仍心旷神怡,美不胜收,叹为“观”止!
……
好啦,说到这儿就打住吧。尽管在这个祥和美好的中秋月夜还有许许多多好玩的事儿可干,但凡事不可做到极致,留一点儿空白总是有吉利之处的,这个道理来至于圣人的“中庸”,对“中秋满月夜”的享受,也是一样儿的。
-全文完-
▷ 进入香艳一万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