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国庆后,笔者相信强国有识之士们所关注的第一件事应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所存在的尴尬。
昨日国庆节家城于都上空全天乌云密布,即使未见落滴水,那阴暗的天色与首都阅兵场上空之晴朗对比,感觉仍教人有所回味。
据说我国已世界独创了一门新学问——即“考试学”,顾名思义,其研究的“标的”是考试(含其规律)其最终的“科学”归宿无外乎是分数(唯利是图的学习倾向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求学观有着本质的区别)。闻此传讯,笔者一度曾窃喜:妙哉考试学,我本虚学者,厌学家,外丽内空,乘此“快机”可望“一鸣惊人”“一飞得道”焉!
就在这时,我的手不意触上了一样东西,原来是《鲁迅全集》,本想随手推之,一阵风吹来,翻开的页面露出了这么些字:“封建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鲁迅言之完全合乎事实,仅就封建男子世界独创的“妇女裹足”之“大技”上看,就足见其一斑。“近现代科技革命所以没在中国萌芽,都是传统陈旧观念在左右着同胞们的思维。”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如此说道。
中华文人们这边在自闷文学领域何以总跟“诺贝尔”绝缘,侧向不远冒出来的“考试学”却转眼间走到了自己的前面;忧国忧民的志士学子“中国学术腐败批判”呐喊声未了,后面院子里却又传来了“大师”“论文造假”的谴责声。在质量与数量势不两立的家庭,父母亲谁不指望自己花园里的花朵开得鲜艳些?成天价啃书苦哪,这游那玩浪荡有益于身心舒服哪,考场上“一槌落定”不就得了——于是乎“考试学”应运而生?
现在的笔者可谓“春梦连绵”,“考试学”若美女似地对我挤眉弄眼亦失去兴趣。我所关注的是:如果将来天边来了枚导弹,“考试学”出来的中华战士该用什么来应付?——“考试学”能否申请“诺贝尔发明奖”或代替“诺贝尔文学奖”的失缺?而即使在难得的部位得了“诺贝尔”,就意味着中华民族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如果祖国的花朵都被“分数化”“数字化”了,别人就可以对“机器”操纵了?
考场上成绩直接影响一个学生——一朵花的将来,这或许是“考试学”安身立命之依据。
笔者是《教育献策:中小学能否新增一门“社会生活”课》的作者,在这个方面可谓“顽固不化”,昨日国庆,今日就小谈教育教学,如有冒昧失礼,还请祖国母亲见谅。
-全文完-
▷ 进入不鸣鸟义演丹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