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关于“天才”与“孤独”山野文選

发表于-2009年10月01日 早上9:48评论-10条

烟雨杂文大家半斤先生写了篇《孤独,你配吗?》的杂文,说实话这文写的有点飘了,很多地方尚待推敲,因为在其原文中的几乎每一个段落中,都存在着很多逻辑混淆的问题。

我不是刻意想找别人的毛病,而是觉得,有些时候,还是应该较真一点为好。

首先,半斤先生认为:天才的孤独源于频繁的社交活动而扰乱了正常思维和创作灵感,因此,天才不屑于众人为伍,也就难以获得众人理解;他们无法忍受天才公然的蔑视,他们会选择反击,这一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天才只能潜入孤独寻求庇护。同时他还强调说“孤独能赐予人更多的思考空间”。

他还在其文末引用未注明名字的某个哲学家[也许是某些哲学家]的话“天才在孤独中自己成长”“一个人越是不同于凡俗就越伟大也越孤独”等等,最后他总结说:“孤独是磨砺意志力的好去处,是命运赏赐给天才和王者的宝座”等。

我个人反倒觉得,在“天才”与“孤独”这两个概念之间,事实上并不存在着什么必然的内在逻辑关联,而一些曾经有过的实例,也不过是一些偶然的巧合罢了,比如半斤先生在其原文中所引用的那些实例。

“巧合”与“必然”,概念不同,内涵也迥异。

很多天才的确很孤独,但这并不能证明孤独就能造就天才,更无法论证出“所有的天才都是孤独的”之结论。

外在形式上的孤独,只是某些个别天才在其外表上所表现出来的局部辨识特征,而非其内在人格本质。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并非由于他们寄望于孤独,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原本就不是天才。

天才比起常人的优势,无非多了些行动的意志,或多了些较理性化的目标。

至于“孤独”,则并非天才所独有,只要是人,就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孤独感。

另外,一个人孤独与否,其实与社交无关,而真正的所谓“天才”,也并非那种趾高气扬且不屑于与众人为伍的人,更不是因为他们公然蔑视过众人而被众人所排挤所以选择孤独。

事实情况与半斤先生所说的其实完全不同。

鲁滨逊并不喜欢孤独,也不是那种喜欢蔑视众人的人,他的孤独仅仅因为他乘坐的船被动地遭受了沉没的命运,而船上的其它人也都死了。为了生存下去,鲁宾逊只有一个人孤独,这原本就是毫无办法的选择。后来他为了避免让自己发狂,用在树干上刻线的方式记录日期,同时竭尽所能地到海边瞭望,以期寻找过路的船只,当然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重返文明世界。

能证明鲁滨逊讨厌孤独的另一个例子是他从食人族部落的手里拯救并收留了星期五,并用白人那种特有的优越感命令星期五尊他为“主人”。

半斤先生,很显然错误地理解了鲁滨逊,也显然没有认真体会《鲁滨逊漂流记》这部电影[或小说]的真实创作意图。这部电影[或小说]的真实创作意图,无非旨在说明:当人类频临绝境的时刻,总能想方设法寻找到各种能继续维持希望的客观途径。

不可否认鲁滨逊在孤独的荒岛生活过程中,的确创造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成果”,而那些成果也最终让鲁滨逊战胜了艰苦的环境并最终让他回到了文明世界,但这并不能证明鲁滨逊喜欢那种流浪在荒岛上的孤独生活,因为他的“孤独”不过是身处绝境下之别无选择的结果。

另外半斤先生还错误地理解了很多人的生存模式。

正如半斤先生所说,在生活中的很多人,的确是被世间的各种琐事给“吸附着”和“困扰着”,以至于“没有时间处在孤独的状态下”,但这并不能证明这些人就一定是“忽视了自己的真实需求”或者“不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客观地分析一下,我认为每个人的真实需求,或者真正的需要,也就只有他[她]自己最清楚,如果他[她]的人格很真实,那么他[她]也许会把他[她]的真实需求告诉某些人,而在他[她]没有把自己的真实需求告诉他人之前,别人也只能进行主观臆测。而如果某个人连他[她]自己的真实需求到底是什么都搞不清楚的话,更遑论其他人?

半斤先生,很显然把他自己的主观概念给强加到别人身上去了,以为别人的生活“被事件琐事吸附着,困扰着”,就一定“忽视了真实需求”。

半斤先生的这种说法带有很明显的主观臆测成分,而不是客观性的分析总结。

在这世间,其实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想成为天才,尤其不想成为“孤独的天才”。

有的人可能很想成为天才,也许也很想成为孤独的天才,然而大多数人,则不过就是想无忧无虑平平凡凡地与家人与朋友们和谐美满地过一生罢了。所以“忽视了真正的需求”或“不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之类的论断,其实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人身上,因为每个人对人生的诠释方式都不同,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其实都很清楚他[她]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同。

另外,半斤先生还用成群结队的蚂蚁和独自翱翔的山鹰来比喻不喜欢孤独的人之渺小,及喜欢孤独的人之伟大。

前面我说过,在“天才”与“孤独”这两个概念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只不过会偶尔出现一些巧合罢了。

所以在事实上:独自翱翔的山鹰,未必伟大,而成群结队的蚂蚁,也未必渺小。

山鹰与蚂蚁,物种不同,生存环境不同,在适应自然环境方面,毫无疑问会衍生出适合它们自己的独特存在方式罢了,在此基础上,自然无所谓谁渺小与谁伟大。

半斤先生,很显然忽略了不同物种之间在生存环境上的巨大差别。

另外,哲学与艺术,是否就一定像半斤先生所说的“诞生于孤独”,在我看来,却是个很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

艺术的起源当在远古的直立人类时期,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巫术及巫师,巫师们常常会在各种石壁上记录各种原始的抽象图案,用以为那些已经死去或性格有些变异的部落成员进行“招魂”,或用来在操不同语种的部落之间传递各种信息,因为当时能在不同部落之间引起情感共鸣的唯一途径也就是原始的岩画,所以至今仍盛行“绘画是世界的共通语言”这个说法。

在原始岩画之后,早期的人类逐渐发现舞蹈及有节律的声音也能传达某些共通的情感,于是原始美术,原始音乐,原始舞蹈,就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了各类艺术。

可以说,艺术非但不是诞生于孤独,且恰恰是为了在不同语种的部落之间有效地沟通各种信息而诞生的,因为共通的情感会让操各类语种的原始人类相互交流情感并互相合作,并一起狩猎或耕种,而所谓的“远古大合作狩猎时期”就是在原始岩画,原始音乐及原始舞蹈盛行之后才开始的。

再来看看哲学是如何诞生的。

伴随着原始巫术的发展,出现了原始岩画原始音乐原始舞蹈,然而这些原始艺术形态,在当时几乎都是为了交流信息,同时也是为了招魂或祈祷用的。也就是说,原始巫师在当时已经发明了后来的所谓的宗教,不过就是原始的宗教信仰罢了,因为当时并没有科技,人类只有对自然界之各种现象的恐惧罢了。

原始人类因为惊恐于自然界的各种天灾及很多不可理解的现象,于是产生了巫术及原始艺术,再后来就是各个部落的大融合时期,再到后来就是种族语系的大汇合大成型时期,然后在原始巫术及原始艺术的基础上演化出了真正的宗教及艺术,再再后来,又在宗教及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所谓的“哲学”。

因此,我认为:艺术,宗教,及哲学,其产生的根源并不是源于人类的孤独,而恰恰是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恐惧。

因恐惧感盛行,而导致各种不同语系的早期人类部落走到了一起并结合成为有能力对抗自然灾害的人类群体,而这其中起重要融合作用的就是宗教,艺术及后来的哲学。

另外,梵高,高迪,以及尼采他们,也并非如半斤先生所说的那种孤独者。

事实上这些人的“孤独”,仅仅不过是相对孤独,而不是绝对孤独。因为梵高拥有加夏医生这样的好友,而这位好友,不但照料梵高的病情,还经常照料过他的生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对梵高本人来说,加夏医生是最欣赏梵高画作的一位知己。

而大建筑师高迪显然也不是孤身一人在奋斗,因为他拥有很多崇拜他的人士,否则没有人会赋予他从事圣家族大教堂的设计过程。

至于尼采,究竟是不是天才,还有待商榷,因为他的学术成就并不是那么特别,因为他实际的人格特征恰恰是阴暗忧郁而非开朗豁达,是扭曲而非健全,而他的哲学内涵,则更多地偏向了疯狂的主观臆测而非基于客观分析。

但即使是这样,尼采本人也并非是一个孤独者,因为在当时就有不少人很欣赏他的哲学,所以才聘请他做了大学教授,并让他有机会成为巴塞尔学术界的精英及当地上流社会的新宠。

不错,尼采尔是抱怨过诸如“世人根本不理解我的哲学”之类的话,但这并不能证明他是一个孤独者,也不能证明他是一个天才。

孤独,其实并非天才或王者的宝座,也并一定就是磨砺意志力的好去处。如果说“孤独”还有点用的话,无非就是可以多腾出一些时间去思考一些或有意思或没意思的事情罢了。

不过,这也还要取决于处于孤独状态的某个当事人,是否具备想成为孤独的天才之愿望而定。

孤独或者不孤独的状态,与天才之概念无关,如果一定要去生搬硬套,也不过都是一些巧合罢了,正如天才的爱迪生并不是因为他喜欢孤独而成就了他的天才,而恰恰是因为他在儿童时期的“呐于言”而导致了别人[包括老师]对他的误解及排斥。

某些人,并不是因为他蔑视了众人就能成为天才,而恰恰是因为被众人所蔑视所以被迫保持孤独,受辱而后发,继而有所作为的,如韩信,但韩信本人却并非孤独者,因为有萧何,有刘邦,还有一帮文武大臣都很器重他的军事才华。

真正的孤独者是没有朋友也没有知音的,他们也许是些天才,或许更是些蠢才,至于是天才还是蠢才其实都无关紧要,因为根本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而没有人知道的原因自然也很简单:因为他们没有为世人奉献出过任何醒目的个人成就。

在没有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之前,孤独或者不孤独,天才或者不天才的各种说法,其实都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孤独并不是天才的通行证,而天才也不是孤独的墓志铭。

孤独与否,仅仅不过是当事者之个人性格问题,而天才与否,则不过就是努力程度的问题。

天才与孤独之间的关系充其量只不过是:偶有巧合,不存在必然!

2009年10月1日

山野居士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山野文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燎原百击点评:

条理清晰,分析细致,不失为一篇辩证好文。不同的思维方式自然衍生出不同的观点,良性的辩论更对彼此的学识提高大有裨益。通篇看来,觉得半斤的观点倾向于精神世界的探讨和剖析,而作者的观点更趋于理性和客观的论证,二者本质上的冲突并不是必然的,只看从何角度进入而已,故可谓各有千秋。个见供商榷。

文章评论共[10]个
燎原百击-评论

半斤那文我还没看,仅从山野兄文章中得出以上评论,若有偏颇,还请海涵,问好。at:2009年10月01日 上午10:19

山野文選-回复请茶,祝双节快乐。 at:2009年10月01日 下午4:29

边啸-评论

兄弟,你的探索精神固然可敬可佩,然任何文体都要以[**]为前提,你们各有千秋,发挥各自的优势吧,必成大器!你们历来是我所看好的,期待着……祝你们“双节”康乐,创作丰收!at:2009年10月01日 上午11:51

山野文選-回复多谢啸兄,请茶,祝双节快乐。 at:2009年10月01日 下午4:30

半斤-评论

两年前初到烟雨,最新跃进我眼帘的是山野兄的文字。至今,我都还记得当初读山野兄文字时候的激动心情。山野兄的文字严谨务实的作风,靴挞丑恶的特色,以及内容中体现出的深刻洞察力让小弟佩服不已。时至今日,在对待文字的态度上,我仍然以山野兄为榜样。我不希望自己文章由一些空洞言辞组成。虽然有时候做得不尽如意,但我会尽量而为。很感谢山野兄这篇文字,让我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希望以后能有多一些真诚、热烈交谈与辩论的机会,和你,和所有喜欢文字的朋友。山野兄中秋快乐!at:2009年10月01日 中午1:41

山野文選-回复半斤兄谦虚了,半斤兄的文字在烟雨历来是备受推崇的。祝双节快乐,请茶! at:2009年10月01日 下午4:45

gaogeda-评论

天才与孤独并非偶有巧合,而是有着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虽然天才的概念具有较大的弹性和不确定性【可能因人因时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但可以肯定地讲,所有的天才都是与众不同的,因而其思想和作品一般不易为常人所理解,甚至往往为一个时代所不解。像梵高爱因斯坦卡夫卡等等。可以说,越是伟大的天才,其内心的孤独感就越浓重,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在同一层面上交流,其孤独的命运似乎天生注定。正如半斤所说天才的孤独来源于精神领域的曲高和寡,并不是为孤独而孤独。另外,孤独是指一种情绪,并非指没有一个知己或者朋友。有时辩论往往由于概念界定不清,多费了口舌,并易于歧途。at:2009年10月01日 下午3:51

山野文選-回复这里面往往有一个前后顺序问题。我不是说思想的高度到达一定阶段就会不孤独,比如李白到了后期可能会感到很孤独,但在其创作的前期,还是有不少人欣赏他的。很多时候因为某些人已经成了天才[也就是跨越了从平凡到不平凡的漫长过程或者说已经成就了令世人所瞩目的伟大成绩],然后再继续深化其思想的后期,因为他们自感“曲高和寡”而生孤独之心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能证明:孤独能造就天才。我认为所谓“孤独”,全由心生。正如先生所说,源于其自身的精神领域[或者说精神状态或思维走向]而定,而非既成事实的客观存在,而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认为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是很孤独的,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不一定是天才,甚至大多数还都是些无所作为的庸才。多谢驻足留言,请茶,祝双节快乐! at:2009年10月01日 下午4:39

gaogeda-回复孤独不一定造就天才,但孤独与艺术家的敏锐的独特感觉和创造力似乎存在着天然的和谐的“鱼水关系”,也许孤独容易形成一种沉静澄明的情绪,也许孤独容易造就卓尔不群的表达.....总之,这种无法用语言准确解释的现象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好的作品一定是在孤独的情绪下创作的。李白前期作品虽有人欣赏,但并不代表其内心不孤独。实际上,李白的早期很多作品就表现了自己孤傲不逊的情绪。我也赞成先生所说的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有孤独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权力享受孤独。但我必须承认,还是天才们离孤独更近些。 at:2009年10月01日 下午5:40

山野文選-回复感谢先生参与探讨,基于三言两语无法分析得透彻,我只好另写了一文《孤独与孤独感》,且刚投完稿,等发表出来后望先生能继续不吝赐教。请茶! at:2009年10月01日 下午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