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这句话让多少人对桂林心驰神往,还有那首《我想去桂林》的流行歌曲,道出了多少年轻人热切而又无奈的心态。其实桂林最美的地方应该在阳朔,在阳朔的漓江沿线上,那简直就是嫦蛾仙子遗落人间的一串项链。所以在许多老外的心目中,漓江的知名度要比阳朔高,阳朔的知名度要比桂林高,甚至许多的老外只知道漓江、阳朔、桂林,而不知道南宁和广西。
漓江的主源头在桂北的越城岭猫儿山,越城岭东西走向,贯穿桂林的北部,途经龙胜各族自治县。这次行程的最后一天,我们就是去观赏龙胜的龙脊梯田,站在半山腰我们极目远眺,也许是黎明前的一场秋雨,视野的尽头是游雾在翠竹绿树的头顶上缠绕着,恋恋不舍。它们或上升成为云,两千米、三千米乃至更高,把八桂的芳香吹向五湖四海。或再次的下降成为雨滴,汇入漓江的支流,汇入漓江。我想猫儿山此时也一定是这样的景象,不过更加壮美而已。据说漓江有四条支流,什么小东江、遇龙河等,我认为还要加一条宽阔的支流,那就是漓江沿线悠远而厚重的人文历史、神话传说。它也汇入漓江主道,与漓江相互交融,在漫漫岁月的丰水和枯水期互为源头。
九月中旬应该是漓江丰水期尾巴了,我们从磨盘山码头乘平底游船顺流而下。主航道如果没有沟塘也就一两公尺的深度,下面全部是鹅卵石的河床,清澈见底,看来称之为漓溪比较适合。一簇簇水苗、灯笼薇随着急流舒展水袖,翩翩起舞。水蓼、莲子草正在沙洲上忙碌着为来年的鱼汛准备牧场。过了内江码头,外宾的游船渐渐多起来。江面上上行和下行的游船及竹排一串串,好象我们苏北乡村的拖驳,本来宁静的漓江因为一时的繁华而显得有点拥挤。青山在远处初现出各种模糊的轮廓,顶层甲板上的游客开始多起来。
漓江最有特色的就是两岸的奇山异蜂,刘导说这是游漓江应该抓住的重点。有时山石与我们插身而过,我仔细端详过,在那些沧桑的截面上,我看清了山石的结构,一层层、一块块的石片码得整整齐齐,就如同我们乡村民居的清水砖墙,那可以说是大自然的杰作。由于是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每座山大多有或明或暗的神秘岩溶石洞,洞洞相连,构成复杂的地下经脉,涓涓的泉水就是鲜活的血液。有点斜度的山坡上,长满低矮的不知名灌木丛,而那些连游人的目光也无法攀缘的峭壁悬崖上,几乎是光秃秃的,草木们也无法攀缘。山下是零星的风景树木和果园,有一丝成熟的果香飘过来。也不知道大地究竟想表达什么,我们仅能根据导游的指点,把那美仑美奂的山峰想象成月亮山、五指山、童子观音山、七仙下凡山、九马画山,延伸出月亮阴晴圆缺、众马驰骋嘶鸣的纷繁思绪。那些来自江南苏州的美女们正在桂北的烈日下,摆出各种美丽的pose,与江山争艳。
古老的渔村点缀在沿岸凤尾竹的缝隙中,炊烟将它们的踪迹暴露的更为明显。三两个竹排在浅水滩搁浅着,鸬鹚打着盹等待着渔人的吆喝。我们午餐的水鲜也是在那些渔村采购的,有漓江水虾、螃蟹,鲤鱼等。在渔村最悠闲的还是那些在水边嬉戏的土鸭、水牛,它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漓江里溯游,目中无人好象它们就是漓江的主人,其实它们就是漓江的主人,你没有看到嘛,有三三两两的村童、游客正戴着潜水镜模仿它们觅食的动作,有的头上还挂着绿油油的滴水的水苗呢。如果真的有来世的话,我愿意化身为漓江边的一头水牛,成为那些苗族村民的图腾,也是自己心灵的图腾,所以后来我在盘王庙焚过香许过愿,在独秀峰地宫里的太岁面前磕过头、行过贿,呵呵。但愿意十年后、二十年后、乃至一百年后,我们的漓江还是那样的优美,书童山山下的渔火和头顶星空永远那么灿烂,江面上《印象刘三姐》的演出不是乡村渔民的生活的全部内涵。
我就这样想着、想着。游船打起了响鼻,我们到了阳朔。也只有到了阳朔,我才明白为什么漓江的山水是那样美。阳朔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移步换景,其实那就是一种胸怀。
2009-9-28布谷于苏州
-全文完-
▷ 进入南国杜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