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些史书,有关历代女皇武则天重视人才,唯才任贤的文章,彼受感触。书中讲到,当年徐进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的时候, 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骆宾王替他写了一篇《讨武盟檄》,武则天知道这篇文章后立即叫人把这篇檄文念给她听,武则天没有计较文中对她强烈的人身攻击, 反而被骆宾王的文釆深深吸引,满口称赞写得好,写得妙。她问这是出自何人之手, 这个人怎么了。当有人一一回答是出自骆宾王之手时, 武则天说: “这样的人才让他流落民间, 这是宰相的过错!”这个故事说明, 武则天一篇文章发现人,可谓是非常重视人才的。
众所周之,武则天 (公元624~705 年) 是我国封建社会唯一的女皇帝.在她参政和执政前后的50 多年里, 重贤任能, 积极发展生产, 使贞观盛世仍在继续, 对于后来开元盛世的形成, 起着重要的承先启后的作用。武则天在唐高宗去世后复杂的斗争中, 表现出惊人的才干。
其一,武则天想出很多办法来发掘人才.她鼓励地方官推荐人才, 还允许人们自荐,选才不拘一格, 不拘门第。据有关资料统计, 在贞观年间, 有进士205 人, 在高宗和武则天统治的55 年中, 进士就增至1000 多人。公元690 年 (天授元年) 2 月, 武则天还在洛成殿亲自考试贡士, 表示皇帝的重视, 从此开始了“殿试”这种制度,过去的科举,只是选拔有文才的人, 武则天专门开设“武举”, 选拔有武艺的过去各州选送举人进京, 总是把举人安排在向皇帝进贡的贡物后面, 武则天把这种顺序改过来, 先进举人, 后进贡物, 表示她对人才的重视。
其二, 武则天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她以修书为名, 广泛召集有文才的读书人到宫里来, 让他们对朝廷提出意见, 处理各地送来的奏章, 协助宰相工作.她听说有个叫王及善的人很有才能, 本想派他去滑州当刺史, 当她和王及善谈话后发现他很有政治眼光, 就改变了主意, 留作内史.再如狄仁杰, 在高宗执政时当过大理丞, 曾在一年中处理积压许多的案件, 而且依法断得公道.武则天执政后, 任他为宰相, 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之一.由于武则天善于选拔人才, 在她当政时期, 人才济济, 像李良嗣、狄仁杰、姚崇这些都是武则天选拔出来的宰相, 都是历史上的“贤相”。
纵览古今中外,国运之兴衰,无不与选人用人有着密切联系。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成败在人。我们党已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事业成败的关键就决定于人。因此,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就鲜明昭示了组织上需要什么样的人,领导和群众欣赏什么样的人,干部就会向这些人看齐。
选用一个干部,体现的是一项政策,反映的是一种观念,形成的则是一种导向。当前,一些单位部门存在的任人唯亲、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无不与用人导向上存在的问题有着直接关系。那些具有真才实学、踏实工作、有事业心的干部得不到任用,而一些不务正业、搞歪门邪道的人反而被重用,就必然会造成干部心理上的失衡,努力方向上的迷茫。实践表明,用好一个干部,就等于树立起一面旗帜,可以激励更多的干部奋发进取;错提或误用一个干部,不但会挫伤更多干部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助长不正之风的蔓延。从这个意义上讲,用人导向问题,是人才成长方向的指挥棒,是人才成长环境的决定因素是干部的选拔任用,必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强大的导向作用,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就会迅速多起来。
因此,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任人唯贤,注重群众公论,注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干部的能力素质强不强、作风好不好、实绩突出不突出,群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这样选拔任用干部,也才有公信力、说服力。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还必须要有好的制度和机制作保证。制度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全局性。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坚决防止和克服在用人问题上搞“一言堂”和个人专断。同时,对那些跑官要官、送礼行贿的,还要坚决进行查处。只有这样,才能配好班子、选准干部、用好人才,才能把各级干部的心思、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党的事业建功立业上来。
-全文完-
▷ 进入mylife0616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