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争论中的中国雾都孤儿

发表于-2009年09月25日 晚上9:34评论-1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六十岁了,今日的中国还处在某种转型之中,种种的社会状况让中外众多专家困惑不已。如果给大家出个题目:用一个词来表述今日的中国,那将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恐怕只能用不同的词来表述中国的不同侧面。我今天贡献一个词来描述今日中国的一个侧面,那就是:争论。

我们可以随意浏览媒体和网络,会发现争论几乎无处不在。从意识形态、国家政体这样的大事到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大家都在争个不停。当然,也有一些类似“政治正确”的话题几乎是没有争论的,如批评央视,批判中国教育等。以前报刊杂志几乎用一个声音说话,今天的这些纸面媒体也发出不同的声音,互相之间也在争论。有一部分媒体甚至被认为是某种意识形态或主义的代言人,如《南方周末》乃至整个南方报系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报纸,《环球时报》被认为是民族主义的报纸等等。

争论,这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现象,恐怕有人的地方就有争论,这并不稀奇。只是今日的中国给我一种争论异常激烈的感觉。出于好奇,我很想了解一下“争论”这种现象本身,因为这种现象的普遍性,我觉得应该有很多这样的专著和文章。可是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只搜索到了一些具体的争论,却搜索不到对争论本身的研究性文章,这真是令人失望(也可能有关“争论”的研究性的文字淹没在那些具体的争论事件中,我搜索不到)。今天我把自己平时有关争论的一些琐碎粗浅的想法写下来,希望抛砖引玉,供大家评判。也希望那些既有时间、也有经费的专家学者们如果还没有研究这个课题的话,就请研究,我觉得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课题。

我大致将争论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科学的争论,一种是有关社会的争论。自然科学的争论主要是由科学家们来进行,他们争论的内容我们普通人大部分既听不明白也并不关心,我也同样如此,因此今天我所说的争论基本上是限定在有关社会的方方面面的争论。

今日中国的争论为什么显得特别激烈?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以前被掩盖的争论浮出了水面。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大家了解信息主要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在这些媒体上,主要是报刊和杂志,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争论的文章,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和xxx同志商榷”之类的文字,这一般就是争论了。对某些问题,很多普通人也有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可能与媒体的观点是不同的,但是他无法把自己的看法变成铅字,其他人就无法知道他的观点,这样这种不同就无法呈现出来,或者说是被压制了。今天互联网的诞生,使那些本来就存在的不同观点可以表达出来了,可以争鸣了,这就显得争论多了起来。

第二个原因就是中国处在一个转型时期,或者挑明的说是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期间,这个转型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也遭到了一些抵制,整个社会处于一个互相拉锯的时期,这种状况使得中国社会越来越复杂,各种意识形态、思想流派都出来影响人们的大脑,各种不同的、千奇百怪的观点层出不穷,不同利益、不同主义的代言人们极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影响大众,影响政策。这些不同的观点互相批判,通过不同的媒介,你来我往,争论不休。不同观点的传播者和拥护者自觉地用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分析评判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不同的分析评判必然会造成冲突,这就造成了今日中国激烈争论的主要原因。这里我举个例子,在四川地震时,中国人在救灾过程中表现得很优秀,如果把这种优秀的表现归为自己的功劳,无疑对自己的观念传播有很大的助益。于是自由派们声称这是向西方学习,是实践普世价值的结果,左派则声称这是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功劳,而保守主义则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的功劳。这些看法不可能不争论,而且不可能不激烈。

大家都在争什么呢?我想从争论的内容上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关事实认定的争论;一种是在事实认定的基础上,如何评判这个事实的争论。

不要以为事实的认定是很简单的事,有时候是很难认定的。举个例子,在美国一个法学院里,教授正在讲课,突然一个人冲进教室,和教授发生了争执,后来学生才知道这是老师为这些未来的法官们专门安排的,课后的作业是让学生们客观地描述当时发生的事件整个过程。结果交上了的作业描述有很大的不同,有的说当时情况非常危急,差一点就动手了。有的说当时情况很平静,双方正常地讨论问题。这件事给这些未来的法官上了一课,有关事实的描述和描述者本人的感觉有关,即使他想客观地描述。

那个日本电影《罗生门》就说了,人在描述事实时还会对事实进行裁剪。这种裁剪也会对事实的认定造成争论。比如说今年中国发生的“通钢事件”,在描述事件过程的报道中,《财经》、《环球企业家》以及经济观察网这些媒体和《瞭望》及网络上的一些描写就有很大的不同,事实到底如何,恐怕我们只能从不同的描述中去猜测了。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罗生门。这些对事实的争论是当今争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种争论,也是最主要的争论是对事实的不同评价的争论。对于社会上发生的各种大小事情如何评价,我们都很难脱离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我们的脑子里的观念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到很多理论和思潮的影响,以及个人的人生经历综合而成的。当我们认同一种理论或者主义后,我们可能会给自己贴上一些标签,比如“我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我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我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或者“对我而言,有钱就有一切”之类的。当我们认定自己是什么人之后,就会对自己的思想或者信仰投入感情,那么当我们的思想受到别人的质疑和挑战时,我们就会感到非常的不适,我们会觉得质疑这种思想就是质疑我们本身,否定自己的信仰就是否定本人,这时除了少数人能够确实地去考虑对立的观点,绝大多数人会去争论,以争论来维护自我。以今日中国思想之多元,社会之复杂,对各种事件自然会有极为不同的看法,人们都想让自己的观点被大家认同,因为大家的认同就是对自己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认同,因此激烈的争论就出现了,加之表达管道的多元,又促进了争论。

那么对争论本身如何评价呢?我的一些看法可能与主流不大相同,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有一句话很多人都很认同,那就是“真理越辩越明”。学者甘阳在凤凰卫视的演讲中说:“(各派的争论)是中国社会特别健康的一个发展,我觉得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并不在于哪一家是对,哪一家是错,而是说在于有这个思想争论,没有一家可以独大,这一点我觉得反而比较重要。”这些都是对争论进行赞扬的,也是社会主流的观点。但是从我的内心,我早已深深地怀疑“真理越辩越明”。辩论我看的多了,我也参与了一些争论,我的直接感觉是真理越辩越糊涂,争论的双方就像我上面提到的原因,很少有同意对方观点的,而且越争论越极端、越维护自己的观点,这才是争论中出现的常态。比如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争论,有几个新左派被自由主义者争取过来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事物本身是非常复杂的,是可以一分为多的,而辩论者选取对自己观念有利的一面来论述,反对者选取其它的面来论述,最终大部分争论成了自说自话,你来我往的争论无非是把自己的道理再说一遍,而漠视对方的道理。比如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个劣等民族,什么酱缸啊,劣根性啊之类的一大堆,那么他在中国历史上举几个卑鄙下流、无耻、奴性之类的例子易如反掌,这样就论证了他的论点;可是反对者从中国历史上找到大义凛然、义薄云天、富有反抗性的例子也同样容易,这就论证了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族;你可以列举出抗日时如此众多的汉奸,也可以列举出那时众多的慷慨赴死的壮士。靠这样的选取例子来论证观点,是非常普遍的,只是恐怕争论永远也没个头了。大家都对争论喝彩的时候,可能忽略了争论的一个副作用,那就是它可能使争论者越来越极端,造成了社会的分裂,当分裂足够大时,对社会就非常危险了。那么“真理越辩越明”就不对了吗?当然不是,不过它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争论者本身有极高的素养,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能够克服自身的倾向性,一视同仁地对待不同的观点,而不是先把观点分为“喜欢的”和“讨厌的”。这种公正思维说实话很不容易,能做到的人恐怕很少。由这样的人去争论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使我们的思维更加全面,注意到自己忽略的东西。而一般的人,只求自己在争论中胜利。

在争论中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说得对方哑口无言。我在这里提出一个观点:争论中的最大获益者是争论失败的人,当然前提是如果他想获益的话。一个争论中胜利的人,很难从争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他会更加坚定自己的观点,仅此而已。而失败者如果客观地看待问题,他会想自己为何争不过对方,对方的哪些道理自己无法驳斥,思考这些问题无疑有利于自己思想水平的提高,那么自己就从争论中获得了胜利者无法得到的好处。如果我们争论的目的不是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同,而是提高自己独立思考、认识世界的水平,那么争论就会理性客观得多,那么网络上遍布的谩骂就会少了许多。谩骂式的争论基本上只有坏作用,无非让对手更坚定地和你对立。

对于不同观点,该争的自然要争,但对不同的观点也要公正地去看待,看看对方的论述是否有可取的地方,是否是事实基础上的合理推断。如果能做到这一步,不少无谓的争论就可以避免了,我们还可以从对手的论证中吸取养分,修正自己的错误,使自己真正成为具有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一个精神上的傻子。今天我看到今年9月11日的《参考消息》报上一篇译自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文章,文章中说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士认为,“只有在人们学会面对自己的偏见时,世界才会更加美好。”他鼓励人们用一个月的时间沉浸于与他们自己的世界观相左的书本和网站里。“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之前的观点是错误的,而如果能证明你是对的,那就更好了。”维基百科饱受不同观点的人发动的编辑战之苦,可能这位创始人因此才有这样的提议。不论效果如何,我们不妨试试。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雾都孤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燎原百击点评:

争论的前提必须是理性的,客观的,否则只会是意气之争。作者结合当前社会现状,详细分析了多个层面的争论类型及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见解,值得一读。

文章评论共[1]个
云生云灭自在风-评论

不论争论的观点有多么大的差距,但看提出的观点的隐含前提,都是想让中国好啊,呵呵。at:2009年09月26日 凌晨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