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是四面环水且独立于大片土地的小块陆地,相对于居住在陆地的人来说,孤悬于水域中的小岛总具有某些神秘性,是很多探险家的乐园。
做为男孩,我从小就对黑龙江江心中的岛子很好奇,克制不住有登岛看看的欲望。只是,家长、老师、同学或伙伴多不支持我,他们都相信岛子属于危机四伏的地方,尽量远离,不可靠近。
我也明白,他们所怕的,和我所好奇的,都是同样的目标:不是因为岛上有毒蛇、有深壑、有转不出来的迷宫,而是一个更为庞大的怪兽,一个被称为“社会帝国主义”的超级怪兽,就在岛子的对面,黑龙江西岸。这个怪兽族中,最令人恐怖的是一群名为“克格勃”的分子,岸边经常出没“克格勃”的踪迹,一旦发现有中国人走出岛子,“克格勃”的吉普车或快艇会飞速疾奔过来,把人带走,在某个见不得的角落,用尽各种现代化的逼供手段,榨取他(或她)所能提供的一切情报,然后注射一剂致使神经失常的毒药,让他(或她)永远失去意识,成为全国所有医院都医治不好的“植物人”,这一幕在我的某位小学同学身上发生了,在我的某位初中同学身上也发生了,我是知道厉害的。虽然同学们认为这两位有些自作自受,但“克格勃”的手段毕竟太不人道。
我想登岛,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好奇心,也有一些英雄主义精神作怪。我希望能遇上偷渡的特务,自己像侦察兵一样抓获或协助边防军抓获他。可惜如我一样“英勇”的同学太少,而我自己,又不愿意独自登岛,倒不是怕危险,而是怕麻烦,自己的边防军如果误会我也如两位同学那样投敌,就没有人为我解释、证明了。
距离边境小镇最近的岛中,就有五道豁漏岛,与小镇相隔四公里左右。我们当年上小学由于教室短缺,是“二部制”,就是两个班级共同使用一个教室,分上、下午上课,所以空闲时间很多。空闲时间经常结伙去同学家串门,每一位男同学家都去过,其中就有一位同学家住五道豁漏。
五道豁漏是一道与黑龙江相通的峡谷,峡谷中有河流汇入黑龙江,或许因为河流携带泥沙的多年堆积,或许自然形成,在五道豁漏的正面,有一座小岛,被称为五道豁漏岛,离岸边五十米,枯水期可以直接与陆地连通。岛子在一九二o年前就已经存在,长约一千米,宽约一百五十米,面积零点五平方公里。一九七五年黑河航运局因设立船坞,在岛的上端修一锁坝,岛岸相连,可以方便登岛。因此在夏季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五道豁漏的同学领我们上岛,也让我们见识一下新修的锁坝。
岛基本是荒岛,野草灌木丛生,最让我们高兴的是,有糖粒儿(lǐ’r)树,就是山丁子,一种果子很小的果树,由于积温低,我们这里只生长很小果子的树,如稠李子、沙果,而可吃果子最小的则是糖粒儿。我们先拽下一条树枝,把果子撸下来放衣兜里,树枝编成草帽戴在头上,这是学电影中的侦察兵。然后只是摘果子,而不拽断树枝了,这是为了别人也有果子吃,来年也有果子吃。身上所有的兜都被果子装得满满的,边摘已经边往口里放,糖粒儿在嘴里吃多了,涩涩的发麻。
我提出到岛子的北端看看,顿时有的同学面容失色,有的则犹犹豫豫,在我极力说服下,终于有同学愿意与我去看看江那边,那时的口号是“全民皆兵”,所以深入最前沿的我方“前哨”侦察,也属于尽一名小兵的义务,没什么不妥当。我们不敢太暴露行藏,学侦察兵一样,在树林的掩护下,接近了岸边,岛子与“社会帝国主义”有六百米的距离,而且这一带不属于居民区,除了与我们这边一样郁郁葱葱的树木之外,只有一个铁塔孤零零矗立,看不到什么可怕或可疑的敌情,但我们知道铁塔里面肯定有直挺挺的哨兵,有冷冰冰的钢枪,有贼溜溜的望远镜,如果我们露头,至少就在望远镜的监视之下,在钢枪的射程之中。可惜,几次在岛上都没有发现送特务渡江的橡皮艇,也就没有让我充英雄的机会了。
后来与五道豁漏的男生不再是同校的同学,联系少,就没再登上五道豁漏岛。
直到二十年后,冷战“解冻”,沿边城市对外开放,警惕的弦绷得不那么太紧,五道豁漏岛也热闹了起来。
热闹是源于本地出去的一位作家写了一部《百年风流》的小说,小说改编为电视剧《黑龙江三部曲》,拍摄地点就定在了五道豁漏岛,由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和黑河黑骏马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著名电影导演谢添为五道豁漏岛提名为“风流岛”。由黑河地方铁路局投资六百五十多万元兴建了影视基地,电视剧组在黑河本地招了许多群众演员,看到平时熟悉的同事、朋友出现在荧屏上,看到他们穿着清朝装束的衣服在熟悉的五道豁漏岛演绎百年黑龙江流域恢弘的历史文化,很亲切。
由俄罗斯旧街道、满族村屯、瑷珲古城、漠河金矿等若干建筑组成的影视基地成为了黑河的一处旅游景点。
我再踏上岛子,就多掏了十元的门票钱。
“俄罗斯一条街”两侧都是各种风格的俄式建筑。右侧的俄式红楼是教堂。与教堂相临的二层小楼是剧中女主人公塔妮亚的别墅,楼内陈列着当时拍摄用的道具和工艺品。
左侧的木板建筑是剧中的俄罗斯木屋,已开辟为名字很具俄罗斯风味的天鹅湖餐厅。与它相临的带有栅栏的木板建筑,是剧中女主人公塔妮亚的俄国男友的住宅,它的屋檐上、窗棂上,都雕刻有美丽的花纹。室内陈列的是剧中部分道具,有太师椅、八仙桌等古旧家具,有俄罗斯风光画、工艺品等。
右侧的黑色二层楼是剧中的俄罗斯警察局,楼两侧的平房是监狱。
“瑷珲古城”离开“俄罗斯一条街”,穿过一座厚重的城墙的大门洞子,走过“护城河吊桥”,就走进了“瑷珲古城”。在城楼上俯瞰“俄罗斯一条街”及“瑷珲古城”全景。“城内”建有“魁星阁”,它与瑷珲古城的魁星阁一模一样,只是按比例缩小了一些。
古色古香、极富民族特色的牌楼上写着“瑷珲府”三个大字。穿过牌楼,对面是四合院,推开黑漆的大门,就走进了“瑷珲衙门”。正中的建筑是“瑷珲衙门”大堂,大堂正中上方挂着一块牌匾,上写“明镜高悬”四个大字,大门两侧各有一个石狮子端坐。大堂内摆放着刑具。院内陈列着的这些物品都是剧中道具,有古炮、战车、洋车、洋马车、马车等。
瑷珲府大门两侧小楼是过街楼,过瑷珲府往西,是同聚成商行、大和旅社、家里教香堂等。楼东侧是“苏联红军驻黑河卫戍区司令部”,连续剧后几集的一些场景在此拍摄。
满族屯是满族风情街,可以欣赏到百年前黑龙江江畔满族村庄的建筑风格。
左侧建筑是剧中女主人公、满族女人珠妹的住宅,住宅用白桦树做栅栏,房屋是板夹泥的,院中有水井、石碾、马圈,剧中主人公孔达顺就是在珠妹家当“劳金”,搭烧锅造酒,并演绎了一场生死爱情的故事。
左侧的木板房名为“隆昌号”,是杂货铺,土房、板房依次为小吃店、铁匠铺、妓院、茶馆、皮铺、染房、酒馆等。右侧有面馆、衣庄、典当行。
宽大的中式建筑是孔达顺的住宅,是孔达顺事业成功后建造的豪宅。孔达顺原型正是在五道豁漏创建了东北三省最大的酒厂-振边酒厂的徐鹏远,振边酒厂建于一九二一年,全盛时,一昼夜生产酒精、白酒约六七吨,主要销往黑龙江沿岸的苏联城镇和农村。一九三o年,输出量最高为十五万桶。
有宽大院落的二层建筑是剧中人物李福山的公寓。李福山是以清政府派往漠河开办金矿的历史人物李金墉为原形塑造的,他开辟了著名的黄金之路。
虽然看起来影视基地的建筑都显得简陋,木格楞墙体本该由粗壮的原木堆积钉成,这里都只有外表一半是圆,里面见不得人的地方是平板,道具也都很“骗人”,但在家门口有一处在电视上风光过的地方,毕竟是自豪的事情,一时间游人如潮,争相参观。
由于本地人口数量有限,又缺少外地流动人口,加上影视基地离市区较远而偏僻,冬季漫长,只能闭门谢客。渐渐,热闹一时的影视基地就荒芜了。
后来有人借地开办了“碧水云天娱乐城”,但面向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老百姓只是听到许多五道豁漏岛上的传闻,即使有免费的汽车接送,来的人还是具有局限性,岛子没有延续辉煌。
既然没有游人来玩,环境又如此宁静,索性就有人在此养藏獒。藏獒生性凶残,不可一世,在这里却不能施展让其他动物臣服的机会,后来也人去楼空了。
五道豁漏岛恢复了清静,但比二十年前,多了些残垣颓壁,有了人间气息。夏季偶而有人到岛边野游野餐,做做游戏,游泳垂钓,喇叭汽笛,欢声笑语,无须象我当年那样隐蔽行藏了。
夏天我也参加一次出游,组织者就把邀游寻乐的地点选择在了五道豁漏岛,因为岛上没有人家,更没有商店、饭店,所以我们自带饭锅和肉、菜,在一间荒芜的道具房中,拣一些碎砖头垒起临时灶台,找一些残缺道具的木材,做生火的燃料,自力更生,烧了一顿有滋有味的野餐。觉得这个岛子地点和风景都还不错,既保存了未完全开发的荒野气息,胸怀有个高旷放逸的空间,又不是太偏僻得令人望而生畏,属于可食人间烟火的冷寂幽静之地。
在斜阳余晖下,带着惬然的醉意,眼中树树都在晃动,也不知是树要来扶人,还是人要去扶树。
-全文完-
▷ 进入运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