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不要搭理陌生人”违背社会良知康慨

发表于-2009年09月18日 下午3:36评论-1条

近日,汉口火车站竖立起一块警方提示牌:“请不要搭理陌生人问话,谨防上当受骗”而引起争议。

时下不法分子利用人们的善心或年少无知、纯朴进行诈骗活动,屡屡得手,所以父母经常告诫子女“不要和陌生人搭腔”。

我相信警方的提示是善意的,和父母的教诲是出自同一的心态:怕上了坏人的当。我也相信不仅是汉口警方,全国各地警方也以同样的语调提醒市民。

“陌生人”就是不熟悉的人。从生活常识上说,对不熟悉的人加以防范是一种警惕,不能说这种戒备有什么错。但从社会道德上说,不搭理陌生人是有违社会良知的。“陌生人”并不就是坏人,但汉口警方提示的后面一句“谨防上当受骗”,就暗示着“陌生人”和坏人一样要远离要防范不要搭理他们。

社会是指在共同物质条件下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我们就生活在象繁星一样的某个人群里。生活在同一个人群也未必都相互熟悉,现在一家一户公寓式楼房,门一关与左邻右舍老死不相来往,这种都市冷漠症体现出我们的社会正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

现在人口流通频繁,每天都有很多“陌生人”进入本地,如果我们对这群“陌生人”都视作“坏人”而加以疏远和防范,对他们冷漠相待,那么,明天我们来到另一个陌生城镇,人家也以我们是“陌生人”而冷眼相向。

如果大家都敌视和防范“陌生人”,这座城市就成为冷漠的城市,没有亲和力的城市,不友好的城市。

“不搭理陌生人”和每个城区的入口处所挂的横幅“热烈欢迎来本省(市、地、县、镇)做客”的精神相悖;和每个地方的志愿者热情为群众服务的精神相悖;和中国“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相悖。

“不搭理陌生人”也就是对生疏的人漠不关心,甚且敬而远之,又如何体现中华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国际友人就更是“陌生人”了,每年有这么多的国际游客游览中国各地的名胜景点,如果我们也以“不搭理陌生人”为行事准则,那么就不是一个对外宾态度“冷漠”能解释得了,而是有关国家形象的原则问题了。少赚老外的外币还是小事,给老外一个“中国人不好客、不友好”的印象,这是与中央的睦邻政策相违背的,能等闲视之吗?

汉语词义深邃,尤其是公共管理书写的标语提示之类的词语要慎之又慎,不能有歧义。汉口警方这块警示牌只要去掉后面的“谨防上当受骗”,因为相信“陌生人”说话的后果可能是上当受骗,但也不是一定会受骗,又何必如此肯定把“陌生人”都归于“坏人”一方,这是让外地人有“歧视”、“不友好”感觉之一;再改写两个字,把“搭理”改成“轻信”,“请不要轻信陌生人问话”,语意就完全两样,“不搭理”是让人有“歧视”、“不友好”的感觉之二。

“不要轻信陌生人”这是一种提醒,任何人都可以接受的常识,不含有“歧视”和“不友好”的意思。(2009?9?18?)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康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半斤推荐:半斤
☆ 编辑点评 ☆
半斤点评:

文章道出了几许无奈。竖立提示牌初衷是好,但提示语“请不要搭理陌生人问话,谨防上当”明显过于生硬,有违道德风尚。如文中所说,稍加改动,将“搭理”换成“轻信”既能提示,也没有歧义,岂不美哉!

文章评论共[1]个
云生云灭自在风-评论

人际关系的隔阂,人与人之间的防范和疏远已经成为现代疾病。at:2009年09月18日 晚上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