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歌词的意象性山野文選

发表于-2009年09月17日 晚上7:12评论-3条

马贵毅先生撰文说《青藏高原》的歌词令他深感百般遗憾和万分愤怒,而原因则是因了歌词中的一句话“一座座山川”。于是马先生愤怒地指责说“词作家,曲作家,以及歌唱者都是无知之辈”,为什么都是无知之辈呢?马先生说“川是指江河,岂能用座来形容?”

这倒让我想起了国歌的前两句“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血肉能盖长城?这难道不是在睁眼说瞎话么?

可中国人竟然唱了半个世纪以上!

血是液体,就算干燥成了凝固的血浆,恐怕也无法用来盖长城,肉就更不用提了,就算把肉给风干了,也是很难用来盖长城的,因为容易腐烂,且容易被各种自然界的生物给吞噬掉。

然而,把血肉筑成长城的歌词为什么能传唱半个世纪以上呢?因为像这种歌词,在事实上并非指代具体的事物,而恰恰指代着某种专属于意念的东西,而“一座座山川”的歌词自然也属于此类。

马先生,很显然没搞清楚这个问题。

而且,马先生认为“川”这个字是用来指代江河的,可我却不敢苟同他的观点,因为“川”这个字除了指代江河之外,还泛指平原及旷野地带,比如“一马平川”这个成语,就是指代平原或旷野的意思。

至于“座”字,究竟能不能修饰平原和旷野地带呢?我们来看看汉典的解释。

座:1,量词,如一座山,一座桥等;2,名词,如座位,入座等;3,专有名词,如星座等。

汉典上没有说明平原或旷野可否用“座”来修饰,正如汉典也没有指出血肉是否也可以用来作为建筑材料使用一样。

我想,这也许就是歌词的特性吧。

首先,我不认为歌词等于文学,更不认为歌词就是文学。

其次,就算是文学创作,如果一定要处处遵循语法规则的话,那么我深信在这个世界上将再也不存在文学这个东西了,因为文学不是语法,而语法自然也不是文学,更何况是歌词?

比如成语“抱头鼠窜”,老鼠在逃窜的时候会抱着头跑么?很显然是扯淡。

“抱头鼠窜”的实际意思是:抱着头跑的人,跑的样子像老鼠在逃窜。

很多成语,很显然不合语法,但绝对合乎文学性。

再看成语“挤眉弄眼”,“挤眉”可以理解,因为只要运动眼部的肌肉就可以做到,可“弄眼”呢?如果不用手来帮忙,怎么“弄”?但事实上我们也都清楚,“挤眉弄眼”的实际意思,只不过是形容某人用眼部肌肉做出怪异的眼部表情罢了,与是否用手来“弄”根本不搭边。

……

所以,文学不是语法,歌词也不是文学。

所以,我认为马先生错了,如果假设马先生说对了,那么很显然国歌的歌词就写错了。

我认为不论是文学也好,歌词也罢,都有一个意向的东西在内,脱离了这个意向的内在,恐怕文学不再存在,而歌词,也将消亡,不知马先生如何认为呢?

2009年9月16日

山野居士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山野文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云生云灭自在风点评:

一个“川”字,亦有很多说道,语境不同,字义不同,心境也不同。

文章评论共[3]个
半斤-评论

个人见解不同实属正常。此事值得探讨。问好山野兄!at:2009年09月17日 晚上11:57

左牵黄-评论

说的好。都是个人之见,但我还是很欣赏这首广为传唱的好歌。有的歌词本身是一种比喻或象征,并非实指,在鸡蛋里挑骨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还是,说一些对大家,对社会更有意义的东西为好。at:2009年09月18日 上午10:55

晴思瑜-评论

文字是死的,人是活的。如若一湖死水和一湖活水,之间的差别显而易见。我们对文化的继承和应用,在本意的基础上,也要学灵活运用。很多时候,文字都是抽象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若只拘泥尺寸之间,我们的文化还谈何发展?at:2009年09月18日 晚上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