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悄悄地爬过了茅屋,爬上了树梢,给农田、小路、木桥、河塘度上了一层清凉的辉光,劳碌了一天的村庄渐渐归于沉寂。
此时,乡村小路上,一个光着瘦削的上身、只穿条裤衩的十多岁少年,手拿渔具走在前面;一个七、八岁的弟弟,赤条条的身上背着柳条编成的鱼篓紧紧跟在后面。尽管他们知道,即使在这物质匮乏的年代,公然捕捉青蛙也是会遭大人们指责的,但为了尽快喂肥家中的雏鸭,也为了给久没吃肉的自己解馋,哥俩还是剩这夜深人静时,手牵着手小心翼翼地走过两根树棍拼成的木桥,悄悄地走向那月下的荷塘……
听老人们说,原来这里本没有塘,只是每当洪水爆发时,长在洼地的庄稼经常被淹,有时居住的茅屋土墙也会被浸湿,甚或还有老人、小孩趟水走路不小心滑到深处被淹没,人们为了筑堤固圩、打坝拦水,经常在这里取土,经年历久、由小变大,就有了眼下这方圆两亩多大的水塘。
后来,人们在水塘里种上河藕、洒下菱角、放些鱼虾,在塘边的水浅处栽上高瓜(茭白)、芦苇,于是就有了“半塘菱藕半塘瓜,又有鱼虾又有蛙”的说法,水塘一年四季收获不同,景象时常变幻。特别是那田田荷叶翠绿如盖、粉花初露欲放还羞的美丽景色最让人难忘, 于是人们就叫这水塘为荷塘。
渐渐地,荷塘成了十多岁孩子们的乐园。冬去逮鱼捞虾、春来割草喂猎、夏至游泳嬉戏自不必说,特别是秋天到了,在水面上划着或圆或长的木桶翻摘菱角,冒着透凉的秋水潜到塘底下摸藕,让人倍感刺激……
今夜,荷塘周边的草丛中,青蛙与蛐蛐情绪特好似的叫个不停。走近荷塘边的少年猫着腰,蹑手蹑脚地挪到“呱——呱——”声传出的地方,双手猛地向下一捂,罩住了一只又大又肥的青蛙,转身将其放进了弟弟背着的鱼篓中,随即高兴地又搜寻起下一个目标来。一边的弟弟也学着哥哥的样子,不失时机地从杂草中抓住了几只蛐蛐。鱼篓渐渐沉了,少年望望青蛙抓得不少了,再看看月已偏西,于是拎过鱼篓赶快背上自己的肩膀,带着弟弟,吹着口哨离开了荷塘……
这一去就是三十多载。昔日的少年如今已人到中年,并且身边还多了一位年龄相仿的女子与一个笑靥如花的女孩。再回故乡,曾经的村庄似乎规划统一,建筑齐整,一式的二层楼房,同样的农家院落。弯弯曲曲、坎坷不平的土路不见了,通向外界的是平坦、笔直、开阔的沥青路面;水乡过去的主要交通工具自行车不多了,电动车、摩托车多了起来,甚或还有家用轿车、面包车、小货车等;笑容满面的人们穿戴时尚,香鞋水袜似乎过时,村中面街的店铺也能展示一些流行服饰;本就不乏绿色的乡村,栽上了名花异草,更加绿树婆娑,花香四溢……这依然不乏泥土味的乡村气息啊,让你忍不住深深地呼吸一下,进而又忍不住要想:这还是我那曾经的故乡吗?时常在梦中显现的荷塘还在吗?
其实,弟弟早告诉他,近年各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家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年少时常走的木桥那里早已建造了一座水闸,房子再也没有水淹了,现在的庄稼已是旱涝保收;曾经的荷塘不仅没有扩大,而且被填上了土石并在上面修建了铁路……
“爸爸,你不是说回老家一定去看那儿时的荷塘吗?别忘了你还答应我到荷塘抓蛐蛐呢,快去嘛!”“好好好,这就去!”父女俩的对话让站在一旁的女子笑了,她知道尽管久存于丈夫心中的荷塘已经消逝,但他们到老地方会高兴地看到,曾经的偏乡僻壤,竟有长长的列车不断从长长的铁路上“隆隆”地奔驰而过……
-全文完-
▷ 进入苏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