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献王友铭先生八十秋华诞
王友铭先生是安徽宿县大店人。他的父亲是新四军有名的抗日英雄。1942年,王友铭的父亲不幸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子承父志,14岁的王友铭参加了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立志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为父亲报仇,为中华民族雪恨!
新四军不但是人民的好军队,更是一所好学校。王友铭在家乡读过几年初小,识字不多,但他爱学习,两三年下来,就能写信,写战地日记。他的年龄虽小,但很有组织才能,17岁的时侯就成长一名优秀的连指导员了。地位变了,王友铭的学习抓的更紧了,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一天不学习就好像缺点什么,学习已经成为他的第二生命。
王友铭的通讯在《拂晓报》上发表了。他说的都是战士们心里要说的话,记的都是战士们身边发生的事,通俗易懂,可读性、趣味性很强,很受战士们的欢迎。淮海战役结束后不久,共[chan*]党从军队里抽调了大批指战员到地方做接收工作。20岁的王友铭被分配到濉溪县双墩集担任区委书记。两年后,王友铭出任怀远二中校长。
怀远二中是皖北地区的重点中学之一,国民党撤退的时侯,原校长和部分师生南下,学校关门了。解放后,学校要尽快恢复上课,需要派一位懂教育会管理的知识分子去当校长。组织部门找了半天,没有合适的人选,一位领导同志忽然想到了王友铭,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并不费工夫。有了!王友铭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有知识,文化素质好,有领导水平,有基层工作经验。”
王友铭没有想到组织上会派他去怀远二中当校长,但组织决定就是命令,拒绝不是他的作风。他不负众望,团结依靠广大留守师生,很快恢复了学校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也很快恢复了怀远二中在皖北的名气。正当学校办得一帆风顺,越来越红火的时侯,他的一项新的使命又到了:重建凤阳师范。
凤阳师范创建于1908年,校址曾先后在凤阳中学和和凤阳粮食局院内。解放战争后,学校流亡到皖南。经过战乱,凤阳师范的原校址没有了。
1956年,上级决定在凤阳的长淮区曹山东坡的养猪场边重建凤阳师范,要求当年建校,当年招生。谁能担当这个重任呢?找来找去,组织上又找到了王友铭校长,并说:“非他莫属。”
刚刚开始重建的凤阳师范,除了上级批准的牌子和校长以外,一无所有。教师是学校的主体, 首先要解决教师问题。正巧中学教师集中在省里进行肃反。王友铭借此机会,向人事部门要教师。政治条件好的,年轻的,人家不放。要给就是有“历史问题”的教师。王友铭校长果断地说:“这些教师我要了!”教育系统通过肃反运动以后,教师的“历史问题”可是个敏感的话题啊!许多校长都把他们当作政治包袱,但王友铭校长可没有想那么多。
当年的建校可不像现在,把图纸交给建筑商,合同一签就行了;那时侯已是计划经济,,建材十分匮乏,要到四面八方寻找建筑材料。春天筹备,九月一日开学,难度是不言而喩的:
1、时间太短,满打满算也不到半年时间。5000平米的校舍,从筹备、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工作压力太大了;
2、那时,通往学校的路,都是天然土路,更没有汽车这类的运输工具。全靠人力搬运,学生是主力军,运输任务太繁重了;
3、没有水,不通电,到了晚上,什么也不能干;
凤阳师范在曹山东坡的荒原上破土了,它的的再生过程只能用“苦”和“累”来形容:
!、它的每一块砖瓦等建筑材料都是通过淮河水运过来的,到了码头以后,全凭农民的肩扛上岸,再走很长的路程抬到工地。学生到校第一课就是下淮河搬运建筑材料。磨破了肩,脚上起了泡,,晚上加班,奖励两碗稀饭。学生多是农村来的,苦惯了,累惯了,就是再累,也心甘情愿;
2、住猪圈。九月份开学了,学生在新教室上课,却没有一间宿舍,住在哪里?几百个男女学生都住在养猪场放猪的大棚里。到了晚上,把地面清理干净,女生睡在中间,用帐子隔着,男生围着女生睡在四周。这样的的夜晚过了很久,很久;
3、大饭堂。那时侯的师范学校学学生是定量的大锅饭,学校没有餐厅,几百号学生集中在一块农田里就餐。所以,学生就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大饭堂。学校里没有水井,更没有自来水。全校师生就靠东南角一个不大的天然水塘供水。吃水靠它,建筑工地用水靠它,仇家岗的水牛洗澡打汪也用它,水牛天天下去那么一搅活,水就变黄了,用它烧稀饭,当然就成了黄稀饭了。
凤阳师范的师生为什么在这么大的困难面前没有退缩呢?原因是,他们有一位好的领班人王友铭。
自从学校筹备组进驻工地以后,王友铭白天陪太阳,晚上陪月亮;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和师生吃住在一起,工作起来夜以继日。领导的行动就是榜样,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表现在行动上,自觉地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工作中去。
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为什么能长盛不衰呢?原因是,他们有一位好的领班人王友铭。
教职员工来自五湖四海,有年轻教师,也有中老年教师,还有一批从国民党政权里留下来的有知识、有专长的中青年教师。他们中有国民党政权里某公安分局局长、教育科长、五九训练班的教育长、训育主任。有中統特务、区分部书记等,这些教师在肃反中都作了结论,决定继续任用。王友铭在政治上业务上充分信任他们。根据他们的专长,把他们分配到重要的工作岗位,如教研组长、学生班主任等,使他们很快成为教育阵地的领军人物。
1957年,在反右派运动中,别的学校揪出一批又一批“右派分子”,“果实累累”,受到了表扬,有的领导人因为抓“右派分子”有功得到了提拔重用。凤阳师范却连一个右派分子也没有挖出来。这还了得!反右斗争不力,根子在领导。于是主管部门找王友铭问罪,王友铭却理直气壮地说:“我校教职员工,拥护共[chan*]党,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工作,没有右派分子,你总不能无凭无据地说哪个是右派分子吧?”后来,一些白发苍苍的老教师一提到那场“反右斗争”,总是动情地说: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整风反右运动中,王校长以个人的政治生命为代价保护了我们,不然的话,我们当中肯定会有一批人被打成右派分子,弄得家破人亡,他是我们的保护神,我们感谢他,我们永远想念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王友铭的领导下,在一批包括有“历史问题”的教师为骨干,培养出来的学生,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磨砺,绝大多数已成为中小学的教学骨干,相当多的学生走上中小学的领导岗位,有的走上县、市级领导岗位,有的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还有位学生被分配分配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后来成为副部长。
然而,在“左”得可爱的气候条件下,实事求是做事的人是没有讲理的地方的。1958年十月,王友铭校长无奈地离开了风阳师范。在那“以阶级斗争”和“假、大、空”盛行的年代里,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难,“实事求是”做事更难!
王友铭校长虽然调走了,但他的精神、人格的力量至今还深深地留在师生的心里。
王友铭校长的民主作风有目共睹。他在生活上关心教师,在工作上,对教师充分信任,大胆放手。教师在工作上出了问题,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首先自己承担责任,然后和教师一起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领导这样尊重人、信任人的民主作风教师真的服了,教师在这样校长的领导下能不好好工作吗?
老师学生很喜欢听王友铭校长讲话。这不是因为他辞藻的华丽,也不是他讲话不戴帽子不穿靴子,而他总是在用心用情和师生交流。平时,他和师生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知道师生在想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闪光点在哪里!误区在哪里!所以,他在师生大会上讲话,全场鸦雀无声。他的讲话表达了师生心里想要说的话。他高瞻远瞩,发出的是催人奋进的心声。师生越听越想听,越听越爱听。听了以后,就像享受了一顿丰盛的人生观的美餐,回味无穷,,受益无穷。
王友铭校长说:虫吃草,锈吃铁,自私吃灵魂。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知识越多,权利越大,对人民,对国家的危害也就越大。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只要一心一意为人民做好事,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要牢固地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去看问题分析问题。如果你把现实生活中的部分阴暗角落看成全部,你就会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就会自然而然地滑落到悲观、失望、疑惑,甚至怨恨的深渊不能自拔。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观察社会、对待生活,那你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好人多,好事多,积极因素占主导地位。那么你就会感到一片光明,就会迸发出无限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祖国的建设高[chao]中去。我们要坚信社会是向全前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天灾人祸是暂时的;我们要好好学习,时刻准备着。
王友铭常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只有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培养和发扬自己的长处,才能不断地进步。我们不能碌碌无为,要努力学习,每天都要学习新的知识,丰富自己,增长才干;我们要做好事,净化自己的灵魂。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帮助同学、爱护公共财物做起,不能图名图利。我们要为国家为人民做好事,不做坏事。即使身处逆境,受到委屈的时侯也不能动摇自己的信念。
王友铭校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凤阳师范学校工作时如此,在其他工作岗位上也是如此。1969年始,王友铭担任灵璧县革委会主任,因为他抵制上级的一些极左的做法,被停止了工作。有一次,我因公出差经过灵璧县,特地去看望老师长王友铭先生。在学友王学武的带领下找到了老师长王友铭的家。他老人家见到我就像见到久别重逢的孩子那样不停地问寒问暖,问凤阳师范学校的发展,问凤师老教师的身体和工作情况。接着,他话题一转,又说到国家的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等话题上来了,说到高兴处,他哈哈大笑起来,笑得那么自然,笑得那么豪放,没有任何受委屈的样子。他的夫人在一旁撒点冷水说:“人家把你工作的权利都剥夺了,你就不要关心那些事了吧!”他却说:“我坚信,错误的东西是不会长久的!”他还是那么乐观,那么自信,真正做到了在逆境中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吴毓芬对我说:“我家被监视了,每天到我家来多少人,谈了多长时间,都有人回报。不过,还是有许多不怕鬼的同志来看老王。”王友铭校长笑笑说:“那是阴谋诡计,是见不得阳光的东西,不要把它当回事。”
1973年,王友铭先生被安排到安徽阜阳专区任文化局长,我又一次因公路过去拜访他。我走进他的办公室,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了。一间旧屋子,一张破桌子,一把旧椅子,两个破纸纸箱子。这哪像个办公室?这哪是叫他来工作的?我虽然没有说一句话,老校长却看透了我的心思,淡淡地说:“条件是差一些,但是,比我在抗日战争时侯的条件不知要好多少呢!”我们的老校长还是那么乐观、积极、向上。
1995年,王友铭老校长在淮北市政协副主[xi]的岗位上离休。他一生清贫,除了按规定分配了一套房子以外,几乎一无所有。但他在精神上很富有,凡是他工作过的地方,流过血洒过汗地方,都留下了很好的口碑。离休后,王友铭老校长担任淮北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副会长,搜集整理新四军在淮北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光辉事迹,发表了数十篇文章,成就斐然。由王友铭老校长主编的《血与火的回忆》、《踏遍青山》等书,于2003年面世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现在,王友铭老校长仍然精力充沛地战斗在军事历史的文学战线上。带领自己的连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前方!
在王友铭老校长八十寿辰之际,祝他健康长寿!
-全文完-
▷ 进入邹老宽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