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来到状元楼前,我总会生出许多的思与想。在淮安,状元楼之名,是因状元沈坤而来。
沈坤,淮安河下镇人,字柏生,一字伯载,号十洲,是淮安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他家祖籍昆山,来淮已几代。他的曾祖父叫沈澄,祖父叫沈蕙,父亲叫沈炜。
沈坤一生中最大的业绩不是读书做官,不是中状元、做翰林,而是抗倭。
倭寇之患从元末明初开始。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日本正处于封建割据的南北朝时代。早在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日本打进京都的足利尊氏废黜了后醍醐天皇,另立天皇,自任征夷大将军,设幕府于京都。后醍醐天皇南逃吉野,建立朝廷,史称南朝,在京都的朝廷被称为北朝。后醍醐天皇为了恢复王权,推翻幕府,派他的儿子在九州设征西府。除了南、北两个朝廷外,还有许多割据势力。他们掠夺财富,除互相争战之外,还常常支持和勾结海盗商人骚扰和掳掠中国沿海地区。
朱元璋即位后,连续派使者到日本,以恢复两国关系,更重要的是为了消弥倭患。但由于日本处于分裂对抗状态,几次派使都毫无结果,倭寇侵扰日渐繁复。北起山东,南到福建,到处受到劫掠。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北朝统一日本。南朝的武士、失意政客和浪人失去了依托,于是流落海上,盘踞海岛,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不时侵扰中国沿海,造成洪武末年日渐炽盛的倭患……
至嘉靖时期,随着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沿海一带私人经营的海上贸易也十分活跃。一些海商大贾、浙闽大姓为了牟取暴利,不顾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贩卖货物,他们成群分党,形成海上武装走私集团,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结日本各岛的倭寇,于沿海劫掠。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朝派朱绔巡抚浙江,兼提督福建军务,朱绔到任后,封锁海面,击杀了通倭的李光头等96人。朱绔的海禁触犯了通倭的官僚、豪富的利益,他们指使在朝的官僚攻击朱绔擅杀,结果朱绔被迫自杀。从此,罢巡视大臣不设,朝中朝外,不敢再提海禁之事。倭寇更加猖獗起来。
我想,这是内鬼在作祟。内鬼者,经济间谍也,自古至今从未断绝。最近的力拓间谍案就是例证。
当时的淮安,建制为府,辖九县、二州。它东西扼黄淮入海之要冲,南北据运河漕运之中枢。大学士丘浚过淮安时曾作了一首“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曾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的诗,可想当年这儿是何等繁荣热闹了。当然,繁荣之地必然成为倭寇抢掠的首选目标。
倭寇闹得最凶的是沈坤在家丁母忧的那几年。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倭寇由日照南来,经赣榆、沭阳、桃源,至清河,“流害千里,杀戳千余。”三十五年秋,沈坤刚到家,倭寇就在瓜洲焚烧了一批漕运的官船。第二年春天,倭寇又从如皋、海门上来,抢掠南通、扬州、高邮、宝应、淮安。倭警不断,偏又不断闹水灾,淮安人民极端困苦。淮安当时驻扎着淮安、大河两个卫(邳州卫、宽河卫已调驻邳州和辽东),淮安卫七个千户所,大河卫五个,按编制兵力应有一万三千余人。而且还有镇守淮安的总兵、参将,军事力量算得是雄厚的,抵御这些小股倭寇,应该说是绰绰有余的。但因为政治腐败,又缺少应有的训练,这些官兵根本不能打仗,临阵一触即溃。本来漕运总督兼淮安、风阳、庐州、扬州四府巡抚,这里发生军事问题,照例须领兵打仗。由于倭警,为了保证漕运畅通,漕运总督根本顾不上巡抚地方,更谈不上组织抗倭了。因此,朝廷又单设淮安巡抚,指派李遂来淮任职,专门进行抗倭。李遂虽善于用兵,但也经常失利,这使淮安人民失望,人们希望能有一位英雄率领一支神兵来救国安民。
面对这一现实,沈坤十分感慨,他既痛恨官兵之腐败无能,又无限同情家乡人民所遭受的灾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感到这正是为国家为民族出力的时候。在他安葬了父母以后,就毅然决定,拿出他家全部积蓄,变卖了家产,树起抗倭大旗。他招募了一千多名青壮年,亲自组织训练成一支英勇善战的抗倭乡兵。因为打仗时“官兵且却”,而他则“亲当矢石”,上行下效,将兵勇猛,屡打胜仗,人们便亲切地称他的军队为“状元兵”。
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月,倭寇由吴淞流窜南通狼山,北犯山阳马逻(今苏咀镇境内),直至郡城东之樱桃园(在今城东乡境内),惨杀军民无算。内有一酋。身长九尺,头大如瓮,手挥双刀,骁勇异常,官兵大河卫萧指挥,苏千户与之作战,皆败死阵前。后来状元兵增援上来,终于打退倭寇。其中有一支倭寇向淮安城西逃走,沈坤率状元兵紧追不放,一直追到金牛墩,终于将这股倭寇消灭。倭寇退据庙湾,复又问淮安窜犯,淮安全城官兵、百姓都非常恐慌,所有城门都日夜关闭。当时李遂的人马有五万七千余人,分成十七个大营,李遂的儿子李材也在军营中,另募兵勇三千,加上沈坤的状元兵,兵力是很强大的。只是官兵庸碌无能,临阵着慌,所以不容易打胜仗。沈坤提出一个建议,倭寇由东面来犯,必从姚家荡(今顺河乡境内>经过,我们可以在那里打一个伏击战,定能一举全歼倭寇,巡抚李遂很赞成这个意见,立即与沈坤研究作战计划,分兵悄悄地埋仗于姚家荡的各个隘口,形成一个很大的口袋阵。四月十九,倭寇果进入姚家荡仗击圈,从寅时战到申、酉时,斩杀倭寇四百七十八人。倭寇退到姚庄,我军纵火焚庄,又杀贼二百七十余人。倭寇又逃往陈庄,复追赶斩杀七十四人,余倭退守庙湾而去。海道副使刘景韶督兵追击,水陆兵四百环攻庙湾,通政使唐顺之参加督战。李遂又留下胡宗宪召募的山东兵二千五百人参战,几方面的人马合围作战,终于在五月廿四日夜全歼余倭,北方倭寇从此平定下来了。
妖怪捧出武器炫耀:“这是文曲星的翻天覆地生花笔,俗称刀笔是也。”悟空听罢落荒而逃……这是《西游记》中的一段。刀笔者,阴险小人也。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怕刀笔,是因为沈坤的命送在刀笔上。
抗倭一结束,李遂立即被调任南京兵部侍郎。他走以后,积极向皇帝推荐抗倭有功的沈坤。他在奏疏中说沈坤“才兼经略,功收御侮”。嘉靖三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嘉靖皇帝下达圣旨,任命沈坤为北京国子监祭酒。
人的两只眼睛是平行的,但却不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却总好偏 听一面之词。人只有一张嘴,却总能说出两面话。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春,沈坤母丧刚尽,尚未及赴京上任,南京山东道御史林润已有本劾奏云:新改国子监祭酒沈坤,居乡横暴,擅用非刑,有聚众不轨之谋。三月,沈坤竟被拷死狱中。
制造冤狱的主要人物是当时淮安的给事中胡应嘉和淮安府知府范槚。胡应嘉“旧与之有隙”,范槚“亦与之抵牾”。“状元兵”抗倭的胜利无疑又使他们有难言之隐痛,于是就利用沈坤执法过严,时令鞭笞士卒及“以兵法部署其宾客子弟,人多怨之”的弱点,撰出谣言,造成冤狱。
其实,《世宗实录》卷482中对这件事的原委有公平的记载:“坤素跌宕负气,不能谐俗。会倭犯江北,诸文武吏望风奔溃,坤督率邻里,保所居淮安新城。远近依附者众,坤遂以军法部署防御,有犯令者辄榜笞之。故所居虽赖以保全,而被其榜笞者,亦遂生怨恨。中有给事中胡应嘉宗党,及府县儒学生一二人。应嘉与坤有隙,又性险狠,遂与诸生撰为谣言,构之于御史林润。疏劾之,应嘉与范槚复从旁力证,然皆流谤无指实。……及坤逮至,竟拷死狱中,士论冤之。”这是皇家著作,等于为沈坤洗清了罪名。然而,人死案了,竟没有人再理沈坤事。
被狗咬过的人,大都把仇记恨在主人身上,而主人又一古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上。
沈坤死后,那个构陷主谋者胡应嘉落了个骂名,《明史》称他“悻悻好搏击,议者颇以倾危目之。”隆庆元年(1566)被削职为民,后改外调。他又倾全力攻击高拱,隆庆四年(1570),闻高再任首辅大臣,“惊怖而死。”一个打小报告的能手,最后竟也死于打小报告上。
那个“持其狱甚坚”的淮安知府范槚,据说还是范仲淹的后裔。据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二十记载,“范本才吏,公事之暇好读书,延接诸生,讲学论文。淮郡徭役繁重,自范莅任,民隐悉上达。后缘沈祭酒之狱,声名大损。告归浙东,居一小楼,终岁不下,著书力辟五龙溪讲学。”
长期的抗倭斗争,全国不只沈坤,还涌现了一批抗倭名将和民族英雄。人们所熟知的戚继光、谭纶、余大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沈坤与戚继光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戚继光自己训练了一支民兵,作战极为勇敢,称之为“戚家军”,沈坤也散家赀募集乡勇,亲自训练成一支千人的乡兵,时人称之为“状元兵”;戚继光在抗倭胜利以后,遭到排挤打击,以致被罢官,沈坤于抗倭胜利以后,被人诬陷,瘐死诏狱。戚继光、余大猷等人的事迹,被载入史册,后来又有专书介绍,因而历来为人们熟知,而沈坤的事迹,却因种种原因,未能载入正史。
沈坤的悲怆,是中国封建政治机制运作特点的集中体现:小人赢而君子输。其实,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战国晚期赵国的名将廉颇、李牧,当年曾戎马倥偬,南征北战,为赵国的强盛立下过多么大的功劳,可是让赵王身边的宠臣郭开、韩仓等人一玩手脚,便处处碰壁,大祸临头,一个仓皇逃命,流亡到异国他乡当“寓公”,在百无聊赖中郁郁而终;另一个不幸遇害,抱恨终生。又如燕国名将乐毅,统帅五国联军伐齐,攻克齐国城池70余座,几亡齐国,为燕国一洗昔日遭齐入侵之国耻,功勋盖世。可是让燕惠王身边的小人一挑拨、一捣乱,即刻便有性命之虞,没奈何只好逃亡赵国,其彻底平定齐地的夙愿就此付诸东流……
沈坤,按世俗眼光,还是一个罪犯身。然而,为什么在那么多被朝廷加封、表彰的显赫权贵被人忘记的情况下,而对他,淮安人却一直不忘,一代代的纪念?
这个问题可以从岳飞身上找答案。岳飞死于“莫须有”,台湾的李敖对“莫须有”是这样解释的:“你能说没有吗?”然而,岳飞,他忠的、义的、孝的是国家、民族和母亲。他背上背着的是他母亲为他刺的“尽忠报国”。岳飞首先是孝。一个人只有孝敬父母,才有可能忠于国家,忠于皇帝。于是,奸佞作梗、金兵勇猛都没有丝毫消减他要带领士兵去雪靖康耻,平臣子恨;他横枪立马指挥部队,高喊着:“直捣黄龙,与君痛饮耳。”直至他感到有心杀敌,无力回天时才感叹:“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的“瑶琴”是弹给母亲听的,弦也是为母亲断的。
岳飞死了 ,死于奸佞和他要效忠的皇帝,他死后留给人们的是“还我河山。”
而沈坤,当时是为母守孝在家的。守孝,这是孝;拿出他家全部积蓄,还变卖了家产,树起抗倭大旗,这是忠。抗倭的功绩更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他虽是保家,其实更是卫国;他是在无限同情人民所遭受的灾苦才如此做的,这又是义。人,心中都是有一把尺子的。无论历史上还是在今天,人们都有崇拜英雄的情结,崇拜岳飞崇拜沈坤这样尽忠尽孝的人物。
沈坤去世后,在朝廷对他没有一个说法的情况下,淮安人民却仍然十分怀念他,通过各种形式纪念他。他永远活在淮安人的心中,状元楼就是见证。
状元楼在老淮安本有二处,一在河下竹巷,一在新城南门。河下竹巷状元楼,本是沈坤故居,在抗倭寇时,为了便于“昼以瞭望,夜以警察”,当时称此为“御倭屯瞭所”。为了保存沈坤的遗迹,人们把沈坤家附近的抗倭屯瞭望所改建成状元楼;新城状元楼即新城南门楼,为沈坤早年读书处。沈坤抗倭被诬瘐死,人们为了怀念他的抗倭功绩,便将其修好,也取名状元楼。后来新城状元楼圯了,河下的状元楼一修再修,清咸丰年间最后一次大修。修好以后,曾留下这样一副对联:
倚马成文,上马杀贼;国子师表,天子门生。
状元楼等遗迹毁于抗日战争。是侵入淮安的日本人为“回报”沈坤而犯下的又一罪行。
抗日初期,原三区区长宋某,曾在“埋倭墩”处竖碑,曾在淮安地方小报《明报》上连载沈坤抗倭的文章,用以激发人们抵抗外族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很多有识之士,在古城的很多地方又挂上与状元有关的标志。
状元楼永远是古城人民心中的无形丰碑。状元楼在淮安就从来没有倒过。状元楼是永远不会倒的!
-全文完-
▷ 进入淮安野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