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对“北京市民人均储蓄7.1万元”表示质疑,这个质疑其实很没道理。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官如织,大款如林,明星如云,是财富的高度聚集地,几番“人均”下来,纵使尚有大批的百姓家徒四壁,“均”出过7.1万元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我们绝不要认定北京从此就“小康”了、“富裕”了。
类似北京人均储蓄的“人均”还有很多。如人均收入啊,人均居住面积啊,人均gdp啊,人均小汽车啊,等等。对这类的“人均”数字,我们是不会产生怀疑的,就算里面有虚假的成分,但还是会符合大体趋势。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人均”能说明什么?
就在我们举国上下为那些“人均”而欢腾时,是否会注意到下面的现象:福州仓山的某建筑工地上,42岁的水泥工周天向在酷暑下连续工作18小时后猝死;一个患侏儒症的孩子,为了治疗哥哥(非同胞兄弟)的尿毒症,不惜爬着在他乡乞讨,每月寄给哥哥几百元,而自己经常饿得晕了过去;79岁的孤寡老人因为开口借10元钱而被敬老院长打得死去活来;大学女新生为了治疗父亲的病,不惜标价50万元卖身;80多岁的爷爷奶奶每天深夜出去拾捡破烂,只为供着孙儿读书……在这些事例面前,我们的“人均”是否有点苍白无力了?
不怀疑“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积极意义。但是,就那么把“先富起来的”与“富不起来的”笼统平均,从而把这个数字作为政绩、作为发展的根本依据,这个很令人不安。说严重一点,单凭“平均”数字来判断社会的发展水平,我们会因此走向歧途。
“和谐”是什么?深层次上说,和谐就是要消灭差别。听到过太多关于保障弱势群体的呼唤,
也许是因为听得多了,心中的慷慨激昂才一天天消散。其实,我们稍微清醒一下,就知道周天向原本是可以不死的,那个侏儒孩子原本是不必那样满街爬着乞讨的,那个老人原本也不必受那么大的屈辱和伤害的。少抽一包天价烟,不就是周天向整整18个小时的劳累吗?少签一顿招待亲戚朋友的单,不就是那个孙儿一年的生活费吗?车补把8万降低一点,不就是那个侏儒孩子哥哥和女大学新生父亲的活命钱吗?把一年吃水果的报销从100万压缩到50万,那个老人、那个敬老院的所有老人,还会去借10元钱吗?什么时候,我们的官员们才不会被平均数字迷惑双眼、真正地去考虑社会上那些等着紧急救助的人们?哪怕你们在充分满足自己的利益、排场、级别和享受之后,再匀一点给他们,也会让天地动容。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该是怎么去保障人们生存的权利。如果还有人需要冒着死的危险来为了活着,这个社会还能和谐吗?
少讲“人均”,至少我们不要仅仅只满足于人均数字,而把为政的主要精力放在大众的基本民生上,这样才会稳定,这样才有希望,这样才能和谐。
-全文完-
▷ 进入楚天阔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