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我爱祖国】梦圆安澜塔(为祖国六十周年而发)淮安野泉

发表于-2009年09月04日 晚上8:54评论-3条

这儿,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的节点,是淮河之水东流入海的控制点。这儿,上与湖相接,下与海相连,南与江相通,南北东西,四通八达;这儿,是水的调度站,5种不同水位的水,听从人意,东西南北任意调遣;这儿,水景观壮阔奇特,淮河文化、运河文化与现代治水理念在穿越时空的对白、交融……

听着讲解,我们来到了集控制运用与游览观光于一体的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立交工程的塔状桥头堡——“安澜塔”前。

登上安澜塔顶,遥看北方,它与镇淮楼南北相望,雄视古今。极目楚天,俯视四周,心旷神怡。大地上,有连接江河湖海的水工建筑群,有宽广辽阔的平原,有闪闪发光的水网,有船舶云集的港口……好一幅锦绣画卷!

下塔回眸,一种感觉油然而生:“这画面好熟啊!”在哪见过?我点击了记忆键搜索:那是2007年7月的一天,我在看入海水道泄洪的滚滚波涛的夜里梦中见到的。

我的梦景原来在这儿。我的梦圆在安澜塔。

淮安南有长江,北有黄河,东临黄海,史籍中称其为“居天下之中”,“扼漕运之中”。京杭运河、废黄河、盐河、淮河干流在境内纵贯横穿,襟带洪泽湖、白马湖、高宝湖等河湖水域。

淮河,中国七大江河之一。古代,与黄河、长江、济水并称“四渎”。古人曰:“江淮熟,天下足”、“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水是文明的摇篮,是以农业为本的民族的命脉。从青莲岗遗物可见,大约距今7000—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栽种水稻。淮安人对淮河的感情是复杂的,因为早在远古时期,淮河就在这里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然而,同样是这条河,1194年黄河南堤在河南原阳县决口,一部分河水经封丘、长垣、定陶向东南流,通过泗水入淮。从此,淮河遭到了厄运,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一直到20世纪中叶,平均每年一次的水灾使这块土地与淮河结下了千年的恩怨。

“安”从“女”在宝盖下无危险,本义为安定、安全、安稳。“澜”,《说文》大波也。

虽然出于对淮水安澜的企盼,统治者将这里的地名更改为“淮安”,并将淮安城中心的酒楼改名“镇淮楼”,借此“震慑淮水,保一方安澜”。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淮安始终没有摆脱洪水恶魔的侵扰,整个城市从富庶繁华走向逐步衰落,人民因水灾而流离失所,处水深火热之中,乃至于地方戏“淮剧”“淮海剧”的剧情也多以苦情,发悲戚之声。

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在《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提出了“水利文明”的概念,指出“凡是依靠政府管理的大规模水利设施——无论是生产性的(为了灌溉),还是保护性的(为了防洪)——而推行其农业制度的文明时期,即水利文明。

1949年夏,淮河流域水灾严重,堤防多处决口。1950年汛期,淮河流域又遭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毛泽东主[xi]看到一封关于人和蛇都逃到树上,有的人在树上被毒蛇咬死的电报,落了眼泪。

1950年淮河流域的水灾,造成千百万灾民嗷嗷待哺。当时,正值志愿军入朝作战,国家财政和物资紧张可想而知。按当时的国力,解决防灾抗洪解脱人民的痛苦就已经勉为其难了。要办排洪灌溉工程,怎么可能?周总理根据国家对人民的承诺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最后拍板。从一九五一年冬到一九五二年春,苏北出动119万水利大军经过惊天地、泣鬼神的舍命奋斗,以八十三个晴天的高速度,开挖了一条西起洪泽高良涧,东至射阳扁担港,全长一百六十八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为淮河打通了一条入海道。对于当时的治淮壮举,有诗赞:“千军万马战淮河,气吞山河缚苍龙”;民工们在誓师大会上发出的“我们如今翻了身,也要让淮河翻个身!”、“长城是人筑的,总渠是人挑的!”等时代最强音,突出显示了新中国人民的治水精神和时代精神。

一九五一年,毛泽东主[xi]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苏北灌溉总渠,当是圆淮水安澜梦的力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淮河水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淮水可用不可靠,江水想用用不到。为了人民生活,为了全局,更是为了国家的未来,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在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逼债要钱,国家遭遇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时候,国家又作出了“江水北调、引江济淮”的规划。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相继建成了淮安抽水站一站二站三站四站、淮安复线船闸、水电站等20多座水工建筑物,它们不仅承担着调蓄洪泽湖水量、对江淮之水重新分配,为苏北及里下河地区提供灌溉、排涝保障,还同时综合利用水能发电、补充航运水源、冲淤保港,初步实现了跨流域调水,江淮互济,综合治理与综合利用之目的。

灌溉总渠等渠河开挖后,虽然使淮河水患得到了初步治理,但从根本解决淮河洪水的出路来看,工程标准还显太低,尤其是特殊年份,洪水威胁还未完全解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另辟淮河入海水道。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有史以来又一最大的单项水利工程,河道横穿京杭运河、通榆河,跨越二河、淮安、滨海等,大型建筑物多,土质情况复杂,工程技术难度很大。然而建设者们大胆进行科技创新。河道堤防工程全部采用机械化施工,替代了传统的“人海战术”……

“西吞淮河千里水,东吐黄海万顷浪。”淮河入海水道在2003年和2007年淮河两次暴发的特大洪水中及时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这是清朝康熙时著名大臣慕天颜说的一句极有见地的话,深刻阐明了治水、农业生产与国家经济进而与国家政治稳定的关系。中国自大禹治水催生统一的奴隶制国家以后,我们的祖先通过兴修水利,治理江河,才逐渐在平原地区居住、开发,进一步开拓疆土,繁衍人口,发展经济,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历史也昭示出,治水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与国家的统一息息相关。水运系国运,水运兴,则国运昌。

文明从水开始。人们聚集在河湖之畔,靠水为生,以水为路。水的流淌,犹如生命繁衍和律动,水的波光,映照着人间哀乐疾苦。河湖水,犹如母亲乳汁哺养了城乡人民。

“镇淮楼”, 是淮安的标志性建筑。如果说千百年来人们寄予镇淮楼“镇慑淮水,保一方安澜”是梦,那么,建国以来建成的苏北灌溉总渠、入海水道及南水北调工程在枢纽安澜塔处让江水、淮水、运河水皆听从调遣服从安排造福人民则是圆梦。

是的,安澜塔圆的不仅仅是我的梦,还有淮安人民的梦,苏北人民的梦,民族国家的梦。

一个能圆如此大梦的时代,是一个值得赞颂和记入史册的时代。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淮安野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美泉推荐:美泉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淮河水患,放浪千年。民不聊生,流离失所。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新中国建立后,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淮河顺利入海,人们安居乐业。这是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效。
文章语言流畅,情感如织。

文章评论共[3]个
美泉-评论

欣赏朋友的文章。标题帮朋友加了本月散文活动主题〔我爱祖国〕,希望不介意。问好朋友!at:2009年09月05日 凌晨0:25

澌涵毓-评论

为祖国举杯。at:2009年09月05日 下午6:01

文清-评论

感谢您对散文版面主题活动的支持,问候秋安!at:2009年09月20日 凌晨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