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谁来拯救汉字?朱昌盛

发表于-2009年09月03日 凌晨0:43评论-3条

汉字从远古走来,历经坎坷,饱经风霜,是先祖遗传下来的共同财富。古老的汉字述说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是炎黄子孙的命根子!是华夏儿女的老祖母!

当代文人稍有点成就,就到处讲学,“化缘”,提高知名度,以求把名字张贴到云端,轻舞飞扬。中国文人历来“身体虚弱”,都求苟全性命与声名,不敢说实话,越来越没有骨气与尊严,虽然满腔热血,而恐惧“枪打出头鸟”的宿命,争做缩头乌龟,历史可鉴。

解放后,汉字遭遇无辜的追杀,截肢解体,满目疮痍,如同无情炮火轰炸后的残尸遗骨,面目全非!奔腾澎湃的汉文化从峡谷口一泻万丈,从此流入低谷,掀不起浪花,饱受煎熬,演绎悲怆。导致近代文人阳痿不举,举而不坚,坚而不泻,是因为国人的血脉里文学经血亏损一空!

由于旧学淘汰,古文学断脉。诗词对联无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江河日下,世风不古,崇洋媚外,脱胎换骨。甚至一部分厚颜无耻的学者吹捧现代诗如何之棒,洋文化如何前沿。君看,一本《唐诗宋词》,凝注两朝心血,浓缩百家精华,登峰造极,足以流芳百世!古今中外,谁与争峰?真是承先望尘莫及,启后无颜愧对。

前几年,汉字又一次画蛇添足,添枝加叶。克隆一些不伦不类的“怪胎”。将来男女叫床声莫非也将用带腥的字符表示?奈何,权威掌握在决策者手里,谁敢呼吁?神圣的中国汉字,被张冠李戴,移枝接木,如同水土流失,收藏于国外词典,当代学者理屈词穷,捍卫无能,是一种无奈的悲哀!

当今国学后继无人,英语飘洋过海,打预防针一样强制而海霸道地流注年轻人的血液。将来有一天,好于开拓创新的“文字发明家”们,会异想天开地把汉字笔画与英文字母大胆地组装,构成融贯中西的怪异混合物,如同混血儿一样的体貌!真理掌握在决策者手里,没有达不到的目标。

前段时间,我在《踮起脚尖》一文中强烈呼吁过,教育部应该有责任把古老的汉字全收集,象诗词碑林一样用大理石雕刻记载,免得那些吃闲饭的打痞子腔的玩世不恭的文字工作者,夜长梦多,无事生非。

据说汉字又要“动刀”了,笔者振臂高呼天下华人为拯救汉字而一道呐喊吧!神圣而多难的汉字,厚重,庄严!不应再受切肤之苦,再不需要整容,简体,解剖,进化与“染色”!

09年8.25日凌晨三点于昆明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朱昌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叶风沙粒点评: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和线条的符号到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而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都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又因为它具有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所以在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在却有一些人对汉字了解甚少,而对他国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文字是国家的灵魂,我们怎么能弃之如粪土?深刻的文字让我们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不能不反思!

文章评论共[3]个
浮云飘渺-评论

我们在感叹汉字源远流长的德同时,切不可忘记它不仅是一种文化,它还是一种工具。我不反对汉字发展变化。只要人民群众乐于使用变一变又何妨?若欲中国人都要具体了解汉字,那么我们都是国学大师了。何况我们并没有丢弃汉字。若说为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我看,不如都学甲骨文或者图腾印记,才更显我们是炎黄子孙。但那行得通吗?发展变化不是弃之如粪土,而是事物的必然规律。汉字也不例外。拙见,见笑。at:2009年09月03日 中午12:00

澌涵毓-评论

引人深思。祝福秋安at:2009年09月03日 中午1:15

心无垠-评论

来赞一个!是写出疾呼和责任的好作品,哲思过人,见地非凡~~民族能传承下来的就是国粹,就是世界地~~我们没必要都去学习洋码子~~~拯救汉字势在必行!问好了老朋友!at:2009年09月03日 中午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