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想像力
野泉
记得已故作家王小波在回答一位提问者“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的话题时,曾简单地回答道:搞科幻片除了有点科学知识外,必须得有想像力。
王小波的话在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中得到验证。《功夫熊猫》把美式的个人英雄主义与众多中国元素,如功夫、美食、山水、火药乃至哲学结合得如此之好,中国人似乎连挑刺的优越感都没有了,成了今年引进大片的票房之最,同时,也是少有的高美誉度大片。
王小波的话虽是针对科幻影片而言,但联系起来看,与整个文学创作甚至中国经济发展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想象力是在人的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在创造性想象中,你运用你的想象力去创造你希望去实现的一件事物的清晰形象,接着,你继续不断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思想或画面上,给予它以肯定性的能量,直到最后它成为客观的现实。想象力的伟大是我们人类,能比其他物种优秀的根本原因。因为有想象力,我们才能创造发明,发现新的事物定理。如果没有想象力我们人类将不会有任何发展与进步。爱因斯坦之所能发现相对论,就是因为他能经常保持童真的想象力。牛顿能从苹果落地,而想象到万有引力这一个科学的重大发现都是因为有了想象力。
缺胳膊少腿的玩具娃娃,谁愿买回家?
但美国一家公司却有本事让它们供不应求。“领养残疾娃娃”,这种推销术缘于公司经理罗肯的想像力。公司生产出一些“残疾娃娃玩具”,每个“残疾娃娃”都有姓名,比如杰姆,比如罗顿,都是普通美国孩子的名字。“残疾娃娃”的“身份证”上注明出生年月、习惯、爱好等等。购买人就是领养人,必须登记自己的姓名和地址。每逢圣诞节,公司将派人慰问被领养的“残疾娃娃”。这一别出心裁的行动,唤起了许多美国人、特别是美国孩子们的爱心,在圣诞节前后,人们冒着寒气逼人的北风,在玩具店前排起长龙,竞相“领养”。
想像力是最不需要钱却能产生无限价值的。从微软、苹果到好莱坞,美国人之所以拥有了绝大多数的财富,就是他们永远在激励个性、创意、想像力。
中国人缺少想象力,从根本上讲,从我们的学生时代起,想像力就不是被鼓励的。学校体制从小学到大学,大都是单向的知识灌输,缺乏鼓励天性,缺乏对个体特质的保护。教育体制除了知识传输之外,就是使人快速走入一个没个性的群体之中,想像力的翅膀随之渐渐退化了。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一漫长的学校生涯就如同一个漫长的、消灭个性的熬鹰过程。
你知道一位美国妈妈“保卫想象力”的事吗?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已经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很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告诉妈妈是她的幼儿园老师薇拉小姐教的。母亲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伊迪丝的母亲胜诉了。
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中国,发生在我们身上,不仅身边的人,就是法官和法院也肯定会认为家长“有神经病”,是“胡搅蛮缠”。因为无论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教育目标更多的是在强化知识养成上,“会回答问题”,特别是高考需要模式化答案的今天,孩子们的思维发展不得不圈定着一个既定范围,进行奋斗拼搏。因为这种四平八稳的答案更容易得到高分。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反感“唱对台戏”的孩子。孩子想象和梦想的嫩芽一点一点被我们的“统一化”和“标准化”给“吃”掉了。孩子的整体想象力呈现一种可怕的迟钝和落伍。
如果将知识比作一种交通工具,它就是汽车,让工作效率提高很多,而想象力就是宇宙飞船、登月火箭,可以带来开拓性甚至颠覆性的进步。有了想象力的存在,我们就可以在自由王国自由翱翔,飞得更灿烂。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所以,西方孩子在幼儿园毕业的时候,都能得到“最有想象力”的证书。无论社会文化、教育文化和教育观念,都将想象力当做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当做值得放大、值得尊重的能力和魅力象征。所以,法院才对看似荒诞的事情进行了“想象力至上”的判决。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更为了祖国,我们的社会是否也来一场“保卫想象力”的教育,让冒尖者、怪诞者也能得到社会认同和赞赏。
-全文完-
▷ 进入淮安野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