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走出后备干部“选拔”的误区
近来一则消息引起了舆论的关注,是说在建国六十周年来临之际,我国已经启动万名后备干部选拔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要为党的十八大选拔储备新一代的接班人、政治家。
固始事件以后,国人对干部的选拔任用关注得更多起来,关注的焦点,主要体现在用人的程序上。固始是个县,尽管公众对其用人上的“官二代”现象产生忧虑,但毕竟一个县的积弊尚不足以构成对整个组织路线的冲击。可是,现在的万名后备干部选拔计划就不同了。
这个“万名”仅仅只是一个概数,它的指代,就是我国下一届的整体领导阵营,包括中央和省部级主要领导的培养、储备和选拔。怎么审视和思考这个事情呢?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把它置身于现在的时代背景。
我一直以为,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大转型的时代。首先,是政治领域的大转型,这个转型,主要表现为民众对官员贪腐行为的对抗和抵触,贪腐行为不根除,贪腐官员(比例极大)不清除,内乱无可避免;第二,是经济领域的大转型,主要表现在利益的分配不公上,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分配体制;第三,是社会领域的大转型,主要表现在全民的道德观、价值观、正义感的重新建造。而在这三大转型里,民众和民意,仅仅只是一个助推器,我们的领导层,无疑起着更加重大、更加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的中央领导层,看到了这个趋势,也正在尽最大的努力推进变革,如:对民生问题的极大关注等。但是,总体来说,目前的改变是不会也不可能太明显的。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官场、市场、广场和情场里的陋习,在经过三十年的孵化和孳生以后,已经积重难返,已经盘根错节,已经不能在朝夕之间予以铲除。因此,历史的重任,无可避免地降临到下一代和下下一代领导人的身上。
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潮流之下,我们需要怎样去“选拔”下一代和下下一代接班人呢?
首先,一定要走出“讲政治”的误区。不讲政治,就不可能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是基本,这是前提。真正的讲政治是什么?就是要有坚定的革命信仰,坚强的斗争意志,敏锐的政治头脑,无私的奉献精神,就是要有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奋斗终生的决心和勇气。这才是我们的组织系统应该进行重点考察的。可是,这些年里,我们所谓的“讲政治”又是什么呢?第一,是站好队。在一个班子里,往往分成几大派系,下面的人总要睁大双眼去苦苦鉴别、苦苦追寻,蓦然回首,如果队站错了,一切就变成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啊;第二,是保持一致。不论是非对错,保持一致的就是好同志,标新立异的就是别有用心,等等。在这样的态势下,又能有人才脱颖而出?“脱颖而出”的,又能担纲发展和复兴的大任?
其次,一定要走出“组织考察”的误区。这个万名后备干部目前已进入组织部门的视野,甚至已经圈入组织部门的册中。接下来,按照以往的程序,应该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吧?干部科上面有部长,部长上面有书记,书记周围有市长、主任、主[xi]、董事长,上面有上级的书记、市长、主任、主[xi],这样一个庞大的关系网里,“组织考察”能经受得了“考察”?其实,组织考察是一个必然的环节,但还没开始就圈定名单,怎么看都有点不明不白。领导干部是“干”出来的,不是“考”出来的,更不是“跑”出来、“生”出来的。考察干部从基层开始,沿着他成长的路线轨迹步步印证,也许才有清官、好官、能官的脱颖而出。
第三,一定要走出“专业化”的误区。领导干部要懂经济、懂高分子,但不能就这么让领导干部经济化或高分子化。这里需搞清楚四个概念,一,领导更多的是驾驭、是统领,这个驾驭统领的对象是人和社会,而不是分子式和自然;二,高分子领域应当由更专业的人才去研究,而不要让领导的半桶水来搅和;三,真正的领导需要全面的知识修为,而不是虚假的文凭装饰。假文凭,或者干脆说就是那些带职学习的函授、电大之类可以休矣,因为在它的掩饰之下,我们的官场,有了越来越多的“南郭先生”;四,知识、真正的文凭和能力、实干的政绩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项,我不会承认他是我的领导,相信还有更多的人也不会承认,至少在心里不会。
-全文完-
▷ 进入楚天阔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