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倾城之恋》,不太读文学作品的朋友都知道是张爱玲的名著,早已搬上银幕。但说到《赤地之恋》就知者甚少。张爱玲最后两部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因被贴上“毒草”标签,国内就没有哪个出版社敢公然出版这两本书,以致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几乎流失。
对一个国家所发生的政治风云,不是亲历者是不可能有深切的感受。而那些没有亲历的事件,就只能依靠史家的记载来获取一些理性上的认识。但史家之笔无法满足读者的感性要求,因为他不能进入亲临事件者的灵魂深处。这样,我们就需要文学家之椽笔来真实反映历史以及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当我一口气读完《赤地之恋》全书已是翌日晨光熹微,而心中的压抑、绝望、感到被抛弃、被某种力量逼得无处容身、找不到活路的感受,这就是《赤地之恋》给我的震撼。
《赤地之恋》“三部曲”——土改、三反、抗美援朝,不长的篇幅容纳了新中国最初三四年全部的政治风云。大学生刘荃谨小慎微,历经三次运动,最终获罪。和他同样小资家庭的恋人黄娟牺牲自己爱情和幸福救了他一命。
三次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以土改的细节描写为全书最真实最具功力的部分。到处可见的饥饿、死亡、虐杀、自戕,农民的善良与愚昧,人性的自私与冷酷,张爱玲极冷的笔触所到之处,触目惊心,不寒自栗。
刘荃和黄娟四顾茫茫,无路可走,所有的出路都被堵死了。《赤地之恋》真实地反映了政党对人性的摧残和控制,在强大的政党面前个人几无容身之地。
《秧歌》则表现了土改时的暴力与残酷,暗指农民被迫的笑脸和假装的幸福,通篇凸出两个字:饥饿。
《秧歌》和《赤地之恋》给我们揭开历史的另一面,让我们看到土改“名著”《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或是《暴风骤雨》书中被掩盖被修改了的令人“反感”的真实画面,这是我看《秧歌》和《赤地之恋》最大的收获。(2009?8?28?)
-全文完-
▷ 进入康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