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起初都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比较真实反映历史的文学,后来经过仔细分析之后,我觉得曹操该向罗贯中说no!
首先,我们肯定《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老罗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故事里面少不了他个人立场和主张。贯中从小喜爱读书,博洽经史,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贯中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元朝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方义军,诸如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不仅与元军奋战,而且还进行着相互的兼并。据说,步入青年的罗贯中,就在这个历史大动荡的影响下,浪迹江湖,参加了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并入其幕府,充任幕客。而且,王圻的《稗史汇编》就说他“有志图王”,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这一点从他后来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在这部名著中,贯中寄托了自己个人的爱憎情感,客观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政治的、军事的、公开的、隐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矛盾斗争。淋漓尽致地刻划了封建统治阶级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明火暗刀的策略伎俩和阴谋诡计。有意或无意地揭示了农民无法生活、挺而走险、纷纷起义的真实历史背景和原因。
罗氏先祖为仕宦出身的缘故吧,后世罗氏家族很重视对后代进行“水源木本”的家族历史教育,一直保持了“耕读传家,诗礼教子”的家风。所以说老罗阶级立场十分清楚,总是倾向于刘备一方。曹操自然就成为宿敌,所以他笔下的曹操,缺点完全给放大了。譬如:
一、 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文中暗示曹操镇压农民起义和滥杀无辜为之一过。实际上刘备也参与了镇压,老罗几乎是一笔带过,对玄德的行为是麻木的。
二、曹操战败落荒而逃,藏至一农夫家中,农夫磨刀本欲杀猪款待曹操,熟料曹操将其错杀而后无悔,一句“宁愿我负天下人,勿叫天下人负我!”把曹操完全刻画成淋漓尽致的大奸雄,不仅疑心重,而且奸险卑鄙无耻。本人的观点是,当时情况紧急,曹操一边逃一边割须尤见其慌张程度,当他躲进农夫家中时,对于这家人完全陌生,搞不清楚对方“是好是坏”,以曹操当时的身价,要出卖他的大有人在,能不提防吗?农夫也是,好端端的掏出把杀猪刀,在后院磨啊磨,别说是曹操,就是读者,也许会生疑,在追兵迫近的紧急关头,你不可能傻逼到主动去问农夫:“你是不是要杀老夫呢?”就算是,人家可能会明白告诉你吗?所以曹操果断将其结果,一不做二不休,将其全家一并灭口,虽然手段残忍,但是迫于无奈。事后曹操厚葬了他们,说明曹操内心真正的愧疚,并非假慈悲,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
三、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的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的证据,这是背叛的证据,应该把它拿出来,一个一个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把那些二心的,把那些动摇份子都给我揪出来,而曹操没有。曹操发现这些一堆书信,看都不看,立即下令,全部烧毁,曹操做得很漂亮,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问曹操,为什么把这么重要的证据都毁掉了,因为曹操很清楚,他是以弱胜强,老实说,自己心里都没底,何况大家呢,这勾结袁绍又不是一个二个,三个五个,可能是几十个,上百个,这都清算不过来,何必要清算呢,这个人情,曹操做得很好,曹操当着全部人的面把这些证明全部烧毁,让大家放心,跟着曹某,只要衷诚,以前的事我不知道。曹操很会装糊涂,装糊涂才能宽容人,宽容人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得天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并非那么差劲!
四、曹操手下雄兵百万,大将上千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誓死跟随他呢?吕布是三国第一猛将,三英战吕布的事实足以说明。照理说,曹操抓获吕布之后,应该用他为其冲锋陷阵,可是曹操却毫不留情的将其斩首;而后来为劝降关羽,做出让人难以理解的最大让步,关羽不辞而别,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丝毫没有怪罪与他,反而任之离去。从这里可见曹操的爱才有度,他不屑吕布是吕布不忠,敬重关羽是关羽忠义。(诸葛亮何等人物,对孟获七纵七擒,最终收买了孟获。但他用计围困张合之后,爱惜张合是个人才,无论如何游说,张合宁死不降。这里可以看出曹军当时并不是没有人心。后来魏国一统天下,是有基础的。)
五、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于是社会风气有所好转。可以说曹操不是一般的军阀枭雄,而是胸怀统一中国大志。
六、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对广大老百姓是同情和爱护的,足以体现一代明主的风范。
七、曹操在打杖的时候,总是缴获一些,珠宝,珍宝,古玩,首饰,他带回家以后,曹操会把这些东西先交给卞夫人去挑选,因为她是夫人,正妻,每次卞夫人都挑一个中等水平的首饰啊,珠宝这类,哎,这曹操就奇怪了,就问她说:我经过观察发现,你每次啊,不挑最好的,也不挑最差的,你就挑个中等的,什么原因呢,卞夫人说:挑最好的,叫贪婪,挑最差的,叫虚伪,我挑中等的,(这是非常实在的一种说法)曹操很欣赏,所以曹操不是那种纯粹玩弄权术,贪图权贵的人物。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读完曹操的诗歌,我想曹操向罗贯中说no,是有充分理由的。我们一起来给他做出正确评价吧!
对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曹正暄,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全文完-
▷ 进入西山隐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