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嗜好就是爱攀比,你有我也得有,你胖我也得胖,吃不胖也一个耳光给抽胖了。这个很容易形成集体行为,学坏那是争先恐后,学好也是一窝蜂,我们传统文化对这股力量的抑制,要比其他文明若些。
我们发自内心的有股子冲劲儿,在内不服输,在外不低头,总是在争,争得不一定多有爆发力,但是持之以恒。自己没有混得多有出息,就非得让儿子有出息,把什么都搭进去也在所不惜,越是扫地买菜的底层,也是不认输不服软。有的企业和半事业单位,那里的职工普遍的学历都不高,但是那些人的孩子们无论考高中还是考大学普遍的比教授们的孩子们好,道理就在这,因为这样,整个民族的那股冲劲老是跟冲了电似的,满满当当。上面的刚不思进取吃喝玩乐,下边就惦记着挤上来取代他们,不管是考上来的,还是杀上来的,社会流动的各种渠道都是相对通畅的,文化价值观上的阻力也比很多人以为的要小。
现在不都说中国和印度最具有可比性吗?这方面印度显然比不过中国。有人就在印度路边上亲眼看见一个行人被汽车撞一个跟头,爬起来掸掸身上的土,二话不说转身走了。这在中国行吗?早就围上一大帮人闹事了,没准儿就把车子掀翻了呢。有一些人就是认为这种行为就是“红眼病”,其实没有攀比没有红眼病,穷人看着富人无动于衷,没啥想法,那还可能有平等或者机会平等吗?这种争心,使社会富于张力,没有这种张力,别说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主,人道主义一概的不可能,就连资本主义压根也不可能。还举印度的例子,富豪的女儿结婚,包了两架波音飞机去意大利租了个宫殿办婚礼,穷奢极欲铺张浪费,媒体报的是眉飞色舞,百姓看的是眉开眼笑,全都不眼红。虽然中国的媒体也开始步印度的后尘,成天的介绍富人的快乐生活,但是总的来说,这套在中国是吃不开的。中国的文化鼓励社会流动,机会平等,对社会资源的通吃独占保持高度的警惕。
攀比、红眼病在这个意义上,,恰恰是中华民族的力量所在,它造成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辨证运动,一方面鼓励出类拔萃,拉大差距,另一方面你追我赶,缩小差距。计划经济体制压制活力创造力,于是便有了改革开放,这些年贫富分化过大,社会便迅速反弹,进行及时的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中国之所以当年搞社会主义要比印度有声有色,后来搞资本主义也比他们有成效,这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这股子冲劲只要不被滥用,像文革那样的极端平均主义和后来的穷凶极恶的强者哲学,就会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战略资源。对内,它有可能促进平等与自由之间的合理的平衡,使社会即相对和谐又富于张力,对外,它有可能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首先推动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拾级而上,继而挑战国际秩序的既得利益,使我们的发展进入一个更理想的境界。
-全文完-
▷ 进入边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