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我看到很多作者常常以文人自居,动不动就是“文人相轻”,“文人相欺”之类的“贬”意词,其实是“褒”意词。
对于文人的概念从来就没有统一的说法,其实也不可能有统一的说法。文人的含义,按照我的理解,能够懂三个以上的汉字就可以算是文人了,如果你的名字只有两个字,那么,你懂两个汉字也同样可以算是文人了,毕竟你懂字了,能够认识字了,能够把你的名字写出来了,这种说法有点强词夺理,也有点无理取闹,但是,如果我们用平常心来对待,我们就会发现,就像“不缺钱”那样,我们现代的社会也“不缺文人”。
最近网上出现了一篇文章,写这篇文章的是一位只有高中文化的年轻人,这是一封他辞去某物业管理公司保安职务的辞职信,这封辞职信可以跟诸葛孔明的“出师表”相提并论,可以跟王勃的“滕王阁序”并驾齐驱。看了这封辞职信,我想,常常自喻为文人的读者应该感到汗颜了,我把它附在后面,希望大家共赏。
一封辞职信,并不能说明作者的文化水平有多高,但是,从这封辞职信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只有高中学历的“保安”的文字珠玑,还可以看到透过这封辞职信所需要表达的很多感慨!
也许,作者对于自己的文字功底很自负(我并不很赞赏这种自命不凡的精神)。尽管作者引用了很多历史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尽管作者用了很多成语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但是,在文字越来越直接的社会环境下,深奥的文言文对于广大的读者来说已经没有了什么吸引力,人们的关心已经不是文字本身有多少奥妙,而是文字本身能够产生多少价值。
最近的44个汉字修改就没有多少人真正从文字的进化和改革来进行讨论,更多的是从经济效益来论证文字的改革将要付出的代价还有它的成本,文字的代价和成本是不是能够用金钱来衡量?
在文人并不缺乏的年代,修改汉字无疑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只要你把笔划繁杂的汉字去掉胳膊,再砍掉脑袋,如果有必要,再把那些多余的内脏也挖掉,那就是一种简单的符号了。看的习惯了,久而久之也就被人们接受了,至于这些修改以后的文字是不是还存在着汉族的精粹那也就没有必要深究了。
我们祖先所创造的象形字经过几千年的进化,它已经不单单是为了思想的表达那么简单了,作为一种艺术,它的书写已经是一种境界的发挥和意境的抒发。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一个“国”字中间的内脏“玉”挖掉,简化成一个圆圈,这样写起来容易,也不会有重复现象,还很好认。但是,这样修改以后,这个“国”字里面的人呢?我们的祖先把圈子里面的人比喻成“玉”,人没了,意思也就不明确了,国将不国了。
现在有人要把“杀”字最后一笔的勾勾去掉了,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大的改动,其实,这个象形字所表达的意思也就是把“木”的头加以否认也就成了一个“杀”字,先人为什么要把“木”字加个勾才加以否认呢?是不是祖先忘记了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这个“木”字是没有勾勾的?我以为,这就是祖先的聪明之处了,“木”字加勾勾,说明这棵树还是有根的,是活着的,它不是木头,木头是死的,再否认或者再把它杀头也就没有什么具体意义了。
还想写下去,但是越写越离题了,还是留待别人来评说吧,在跟贴里谈!
附一封辞职信:
某某物业红丰家园管理处:
李云舟者,蜀中高隐,川北野儒也!浪迹江南,栖滞湖州。虽有经天纬地之才。而奈时遇不济,命运多舛,冯唐亦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自是口吐珠玑,腹罗锦绣,虽无徐儒来下陈蕃之榻,却有文光可射斗牛之虚也!文采风流已临精神世界之绝顶层巅;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古今才大难为用。文章增命达,魑魅喜人过。吾如屈子之忧时伤世,离骚九歌,离风飘零!世人瞽瞽盲盲,徒留汩罗之憾也;更加深陈老杜,胸怀尧天舜日之志,指奸斥倭,与世不偕,直落得身世浮沉,屑小共怒。可堪千古一慨!
吾之品格精神,如临风之玉树,又如当空之明月浩然,怎堪与俗流共舞哉!可叹屈身于湖州某某物业,为一小小秧护员。诚如伏枥之骥,纵有千里之志,而奈缚手缚脚,无所可为,混迹于碌碌无为中矣!鉴于此,特向公司主管大人先生们引咎请辞!从此踏破樊笼飞彩凤,顿开铁锁走蛟龙。好比那万里白鸥鸥驰,驰骋于浩荡云海之间,谁复可训也!
即此以致
李云舟
-全文完-
▷ 进入冰清玉洁的圣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