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历经几十年的风雨磨砺,回荡到现时的天空,更显得铿锵有力,激奋人心。
且不要说他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更心甘情愿作为一头“孺子牛”。牛的本质就是“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他弃医从文,拯救人心,仗着一支锋利的笔,任劳任怨地奋战在灰色时代数十年,具有战斗力的文字影响着无数有志青年。鲁迅没有变,是时代变了,没有人甘愿和他一样当牛了。他们喜欢的是鞭子,有权有势,荣光满脸笑春风。
最近,听说鲁迅的部分作品要请出教科书了。于是乎,口水大战又掀起了轩然大波,支持与反对者各持己见,一时间炒得沸反盈天。最终,看到的还是“暗礁”多过“清浪”。
支持者大致这样认为,鲁迅是中国的民族脊梁,教科书中不能少了他这根硬骨头。是的,鲁迅这根骨头是坚硬的,支撑着一个民族的灵魂。这点毋容置疑,历史可以证明,他的笔就是枪,每个字都是一颗子弹,射进现实,不会喊痛也鲜血直流。单从他敢于抨击“人吃人”的旧社会,唤醒那些腐败愚昧,麻木不仁的“驱虫”这个角度来看,他的脊梁不愧是中国魂。而纵观时下“毛虫”遍地蔓生,勾心斗角,还有谁来抵挡一场惊险的现代战争呢?
听听反对者的声音吧,这个世界除了有人会“用手走路”,自然也少不了“用脚走路”人抛来蔑视的眼光。他们认为鲁迅过时了,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了,还说鲁迅是顽固派,写的文字晦涩难懂,更有甚者(某大学教授)直接叫鲁迅“下台”,说他累了那么多年,该歇歇了,让他彻底下神坛吧。于他们看来,看鲁迅的文章显得不耐烦,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了。我们听到的是关于他的说,糊里糊涂的说——“鸡肋说”、“压抑说”、“晦涩说”、“痛苦说”和“横眉冷对老头说”等。若果在旧时代喝得上一碗清粥已经不错了,今天的山珍海味吃多了几次也变得乏味。如此看来,可以窥视到一种现代人的畸形心理,那就是物质与精神完全失衡,内心的需求远远“落伍”了物质的追求,导致头轻脚重鼓着大肚走。
“自己要革命的时候,鲁迅是精华;自己被革命的时候,鲁迅是糟粕。”这句话出自某网友的留言。阅读鲁迅,就要以一颗敬畏的心境回归背景,慢慢地让身心融合到他的文字当中去,这样才能触摸到他心灵的亮光。如果说看到的只是单纯的白话文,那么还无法理解到“牛”吃草真正的涵义是什么。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是时下学生的顺口溜。由此可发现三个问题:一是学生的古文基础十分薄弱。二是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表达能力差。三是这个时代的变化让学生感到鲁迅距离他们越来越远了。应试教育的重重阴霾笼罩下的莘莘学子们,为了抢分数这个“软饭碗”,综合素质指数已经日渐下降,大可以令人坐立不安。如果只是治标不治本,那么教育的罪恶祸首依然根深蒂固。这次为教科书减肥,其实是减去了思想的重量。再过几年,我怕老子孔子也没有立身之地了。
到底鲁迅先生过时了吗?是谁丧失了天理与人性,牵走了“孺子牛”的鼻子?细细侦探以下这个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我看现代版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小人物,比比皆是,他们只不过披上现代光艳点的衣裳,而本质上都离不开鲁迅笔下的黑墨。
如果泱泱大国发生这样的事情——请鲁迅作品走出课室外喝西北风,那么无异于日本人请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到太平洋喂鱼。岂有此理?只能悲哀向悲哀致敬,中国人成为外国人的笑柄。
脊梁被击倒了,耶稣只能替鲁迅先生说:“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呜呼……”。
-全文完-
▷ 进入水过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