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的自疚 (散文)
金 矿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配合上级民政部门搞革命烈士资料征集,为了解战争年代新河头战斗牺牲的张鹏兴徐明二位烈士史实资料,发信给当时亲历战斗的一些老同志,不久就收到了他们的回音。时任无锡市市长的马健曾是我地方区委书记,他亲笔回复言辞深沉,情感深笃,字里行间表现一种深度的缅怀。
他说每当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们这些幸存者就感到一种极度的愧疚,烈士牺牲了我们活着都感到不光彩,是烈士用生命换来我们活着,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们。
我是这样想的,老马健为什么要表现这种极度的自疚,从他信中得知,那年淮宝沦陷后,当时县区地方干部群众一百多人撤退经新河头,遭遇敌顽势力上千人袭击,为了保护大家安全转移,时任淮宝县委委员张徐二位主动提出留下打阻击,晚上夜黑星高,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牵制了敌方,赢得了时间,干部群众都乘船安全进了芦荡。老马健说当时自己是本地干部,却没有挺身而出,显得极端的自私,多少年来,他一直以幸存者自疚着。
我还看到过一则报道,有两位在几十年以前到新疆支边的老知青战友,其中一位在一次事故中因保护另一位战友而牺牲了,那安全活着的另一位感到终身愧疚和遗憾,思维已经形成了愧疚的定格,就一直守候在战友的坟丘边,开荒种地,守候着归仙的老战友,还把自己的劳动所得按时给老战友家人寄去,几十年如一日,别的知青早已先后回到北京,成家立业,儿孙绕膝,而这位与战友相伴的知青却一直单身,眼下已经银发苍苍,还是一位忠诚卫士。在他认为他如果离开了自己战友就无法生存了。
要说在大千世界里,有一位幸存者,必定就有一名归去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生存下来的人是幸运的,他曾经也面临一次死亡的挑战。有可能是一个人的牺牲换来了他的幸福生存,或者说当时那位死去的人只是因为某种程度上特殊不幸先他而去,对于他来说感到或者是一种很不容易的幸运,有一种对失去生命的人很痛苦地自责和自疚。也是一种终身的不安和愧疚。
这种幸存者的自疚称得上是一种人性的美德和光辉,那位先驱者精神已经在幸存者的脑海中形成了烙印,幸存者就应该想到自己的幸福来自不易,就应该珍惜自己幸存的生命,就应该感恩那些献身的先驱者,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那些先烈。
幸存者的现实思想也许只有经历的人才有这种直觉,特别是经历了战争风雨的将士和士兵,他们更有切肤的体会。难怪列宁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毛泽东说“成千成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让我们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说明这是一种正义的思想,这是一种人性的内疚。
岁月应该会很公平地施舍给每一位正常人,每一个人都有很平安度过属于自己人生岁月的权利,然而有好多特殊事故的发生会把这正常的生活秩序给打乱,造成很多不幸和悲哀,造成好多无故的夭折和惨剧,不正常的死亡是一头恶魔,会把无数可爱的生命吞噬。岁月老者对这些也许司空见惯,他并不感到遗憾和惋惜,只有同这些可爱生命生活在一起的幸存者才牢牢记住这不公的一幕,特别是受恩于死者的人更成了永久的心痛。他们能不自疚吗?
不过人性的缅怀也要有一定限度的文明,毕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已经告别了人生就无法挽留,俗话说人死不能复生,这种自疚只能形成一种永久地纪念,即使是英雄也只是存在着一种精神而不存在灵魂,让死者在天堂更美好,只有让活着的人永久地记住他的精神。情感再深我们不可能随他而去,不能对不起自己健壮的肌体和灵动的生命,应该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布置得华丽而又光彩,这样就是对得起故去的亲友,才能真正表达幸存者的自疚。再说死者的精神寄托将更加鼓励我们活着的人把事业干好,既往开来,规划到未来的传递事业,正是对先者最好地缅怀和纪念。
当然像那位苦守着死者的坟丘几十年相伴,精神可嘉而不可取,那种迂腐只能让情感僵死让意志颓废让生命暗淡,如果大家都像这样,将不堪设想,那样只能导致人性僵化社会倒退,确实无实在意义。我们千万不能效仿和盲从。
要说幸存,其实社会上所有活着的人都是社会幸存者,也就是说活着就是幸存,因为每一个都是历史社会的流水客,离开世界是迟早的事,多活着一天就是多幸存一天,多活着一天就是少活一天的幸存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幸存,如何对待幸存的情感,我看关键是不光要自疚,更重要是要振兴,是精神振兴,要活着有意义,把自疚化着力量,成为动力,完成死去的战友、朋友、亲友未竟的事业,把先驱者的精神和传统发扬光大,这样告慰死者才是光明的,那当你自己走到“那一步”的时候也就没有遗憾了,也就不自疚了,朋友,我说的话对吗?
赐教处: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南闸文化站
邮箱:jinkuang2007@163.com
-全文完-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