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尊严的代价——我看《朗读者》汉中树洞

发表于-2009年08月18日 早上8:12评论-1条

一口气读完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长篇小说《朗读者》后,疑问重重:谁是真正的朗读者?汉娜为什么要离开米夏?又为什么要主动招认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犯罪事实?米夏为什么在已经看出汉娜的悲剧原因时没有及时向法庭指出?为什么一直不给汉娜回信?……

在如今快餐式、读图式阅读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不是每部长篇小说都能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的,而《朗读者》却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除了上述疑问外,小说带给人的还有感动。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说的是十五岁的少年和三十五岁的成年女性间的情爱故事。

二月的一天,得了黄疸病的中学生米夏在回家的路上剧烈地呕吐,刚刚下班的有轨电车售票员汉娜恰巧从那路过,出于好心照料他,并送他回家。为了感谢汉娜,米夏后来去了汉娜家。一来二去的,他们就熟悉了,相爱了。每天下午放学后,米夏跑着去汉娜家,然后用清水洗澡,接着和汉娜做爱、酣睡。每次做爱前,汉娜都要米夏给她朗读文学名著。原来汉娜是文盲,可她根本不愿意暴露她的这一缺憾。接下来的故事里,她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得知电车公司有可能让汉娜去学习驾驶技术后,汉娜又一次搬家了,走的时候并没有告诉米夏,因此,他们之间的恩爱忽然结束。搬家的原因并不是后来法官起诉汉娜时说的那样,是逃避对纳粹分子的追捕,而是因为当司机要学习文化,而汉娜大字不识一个。她是个诚实得有些迂腐的人,每次搬家都要去当地警察局登记,而一个成心逃避的纳粹分子会这样傻吗?

说起汉娜为什么会成为纳粹分子,其实理由也很简单,还是因为她怕暴露自己文盲的缺陷。汉娜以前是西门子电器公司的一个女工,因为工作出色,老板准备将她提拔成车间主任,那就意味着她必须和文字打交道。恰巧党卫军来他们公司招募犹太集中营的女看守,她想也没想就报名了。她是个文盲,但这并不妨碍她对文学的热切向往。在建筑工地当看守的时候,她会叫一些瘦弱的有病的犹太女孩给她读小说。她认为这是对她们的特殊关照,因为那样一来她们就可以逃避繁重的体力劳动。殊不知朗读完后她把那些挑选出来的女孩都送给党卫军,押到集中营“处理”掉。这是她在完成任务,至于这样做究竟对不对,她从来都不会去想。这不仅仅是汉娜的悲剧,更是那一代德国人的悲剧——狂热、盲从、遵守纪律。

二战结束后,汉娜像许多曾经参与过屠杀犹太人的纳粹分子一样正常地,大摇大摆地工作、生活,享受他们应该或不应该享受的幸福生活。再后来,为一群犹太女囚在西迁途中被乡村教堂的大火烧死一案,汉娜和当时的其他四个女看守一起被捕,并遭到起诉。法庭上,因为不识字,看不懂起诉书,汉娜开始是不得要领地争辩,然后把什么罪行都揽到自己身上。为此,她被判终身监禁,而其他几个女看守都是有期徒刑。

审判汉娜的几个星期里,米夏一直在法庭见习,那时候他已经是大学法律系的学生了。他完全可以向法官揭穿汉娜不识字的真相,但他始终没有那样做。像战后的许多德国青年一样,他们对父辈当年的所作所为感到深深的羞耻。法庭上的汉娜是个纳粹分子,不再是他昔日刻骨铭心倾心相爱过的恋人。米夏对她只有恨,而没有一丝同情。汉娜也一定能感觉到米夏的存在,可她出于尊严,根本连米夏瞧也不瞧一眼,就像多少年前米夏出门时留给她一个字条,弄得她歇斯底里一样——因为她根本不知道字条上写的是什么,而又不愿意承认她看见过那个字条。

汉娜是个纳粹分子,却让人一点也憎恨不起来。当法官追问她为什么不打开教堂大门,而宁愿眼睁睁看着那些犹太妇女被烧死时,她的回答竟然是为了管理方便,为了维持秩序。如果打开大门,那些囚犯会四处逃散,她将落下一个失职的罪名。可是,大门钥匙根本不在她手上。德国人的固执教条忠于职守,在汉娜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候的汉娜有点迂腐,而说到她在监狱里服刑时竟然学会了写字,并且还给米夏写字条的时候,简直让人大吃一惊!

原来,米夏从《奥德塞》开始在录音机上给汉娜朗读起来。他把朗读磁带和录音机寄给狱中的汉娜,汉娜正是听着他的朗读,再对照着书本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下来的。在录音中,米夏并没有把自己的话插进去,他只朗读书名、作者名和书的内容。这种沉默寡言的交流进行到第四年的时候,汉娜从监狱里送给米夏一纸问候:“小家伙,上一个故事特别好!谢谢!汉娜。”漫长难熬的服刑的日子里,因为有了米夏的朗读,汉娜感到生活不再那么寂寞枯燥,甚至其乐无穷了。这时候的汉娜对文学充满了热爱,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了。她望眼欲穿地渴望得到米夏的回信,天天问监狱长有没有米夏的来信,可她的这点小小的希望经常落空。同样出于尊严,她硬是没有在字条里流露出哪怕丝毫的乞求米夏的意思。

——可怜的德国人!

出狱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了,没有亲人的汉娜无处可去,在监狱长的请求下,米夏答应去探监并收留汉娜,安排她出狱后的生活。可这时候的汉娜已经白发苍苍,满脸皱纹。以前清新诱人的体香没有了,而现在米夏闻到的是一个老女人的体臭。这就是爱情的最终结局吗?曾经美好的情感、容颜、誓言……一切存在的都要归于毁灭,那什么才是永恒?!

在米夏准备接她出狱的那天早上,汉娜上吊自杀了。其中的原因只有米夏最清楚,那是他始终不肯原谅一个纳粹分子,而且羞于谈及他们之间的过去。怀着深深的震惊、敬意、自责和忏悔,米夏含泪在汉娜生前住过的牢房里整理她的遗物。汉娜有遗嘱,但那只是说把她的七千马克存款、一个储物罐连同里面的一些零钱一起交给在教堂大火中同她母亲一起活下来的那位女儿,却丝毫没有给米夏留下任何音信。

——这同样是出于尊严。高贵的德国人!

读到这里,感动让我有些心痛。随着主人公米夏跌宕起伏的心情,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爱情死了,罪犯死了,当所有的恩怨都化作一阵轻烟后,留给人的只有深深的忏悔!这是一代人的忏悔,也是新一代德国人良心的真诚发现和反省。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朗读者》是一部缺乏幽默感而显得庄严肃穆的小说。汉娜是个有尊严并且为她的尊严付出过沉重代价的纳粹分子。汉娜的悲剧不仅仅是她个人性格的原因,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法西斯时代的无辜百姓都是战争机器上的螺丝钉,而螺丝钉是没有思想和主见的。汉娜的文盲程度越深,她的悲剧意味就愈浓。

不是一味的喜,也不是一味的悲;不是一味的好,也不是一味的坏。好小说的意义在于,它能揭示出普遍的,复杂的,美好的人性,让我们读后深陷其中,缅怀、回想。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汉中树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少年米夏总喜欢给汉娜朗读一些精彩文章,
即便在汉娜被判入狱的日子里,米夏仍把朗读的录音带邮寄到监狱。
后来汉娜自杀了,结局似乎令人思考和感概。

文章评论共[1]个
美泉-评论

朋友的文学功底深厚,把名著解读深刻,文章令人思考。欢迎汉中朋友!问候开心!at:2009年08月18日 上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