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完蓬莱,坐了四个多小时的车便到了威海,一下高速公路,首先映入眼帘的威海经济开发区立刻给了我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太美了!那些依山而建的别墅、公寓、写字楼一座座红砖碧瓦,流光溢彩,洋溢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在我的想象中,威海应该是一座不大的海滨小城,因为在早些年,威海还一直是烟台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就连导游小姐也这样说:“如果把南方的苏杭比作大家闺秀的话,那么北方的威海便是名副其实的小家碧玉了。”可此番的威海之旅,却彻底改变了我脑海中的威海形象——威海不仅很大,而且还大有发展潜力,在她的身上,已能隐约寻觅到国际化都市的影子了。
我们的车是经过文化路穿城而过的,最初改变我对威海市看法的就是这条长长的文化路,自西向东,我们的车足足走了有半个小时,这使我一下子感觉到,威海真的好大!
在这条繁华的文化路两侧,鳞次栉比地坐落着一些机关、高校、电视台等部门,并且还有一座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的外景拍摄基地。酒店和商场当然也是少不了的,但我感到这里与其它城市不同的是,这儿不拥挤、不嘈杂。尽管是一条十分繁华的街道,但它透露出的却不是那种纷纷扰扰的纯商业气息,而是让人感觉到有一种十分和谐的舒适感。街道两旁有高大的树木,十字路口有着大片的绿地。顺着任何一条与文化路交叉的南北街道望进去,它的绿化都不是表面的,而是一直延伸进每个街区、楼盘。各种建筑物都挺拔俊秀,错落有致,互相之间有时隔开的空间还比较大,不象上海那样楼与楼之间紧紧地毗连在一起,显得拥挤而又令人窒息。
威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整洁的市容。这里不愧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也无愧于联合国确定的“改善人居环境全球最佳范例”城市的荣誉。江泽民总书记就曾亲笔概况过威海的特点:“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扬威奋进、前景广阔”。的确,这座生态化的海滨城市三面环海,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气候宜人。这里鲜见喧嚣的商业气息,却又处处透露着宁静与富足。由此我意识到,威海人真是幸运的!“若得此身有所寄,不辞常作威海人。”——我的脑子里突然就产生出这样一个句子。
入威海的第一景点就是参观定远舰,远远地便能看到定远舰。进入景区从导游的讲解里了解到定远舰建于1881年,全长94.5米,宽18米,排水量高达7670吨。为了建造这艘军舰,清政府花了相当于145亿人民币的白银。但并不是中国制造,而是千里迢迢从德国来到了目的地——大沽。
随着人群来到了甲板,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尊大炮,这是一尊口径75毫米的克虏伯1880式的大炮,射程4千多米。除此以外,甲板上还有很多令我大开眼界的先进装备。置身在宽大的甲板上,感受着一个多世纪前北洋海军官兵的真实生活,我仿佛看到当年甲午海战的惨烈场景,海军将领们英勇顽强,以身殉国的无畏身姿。
为什么?有一艘这么先进的军舰,一支高素质的船员队伍,个个船员都来自洋学堂,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只因当年慈禧太后的荒唐统治,竟然拿着北海海军的军饷来为自己修建颐和园,供自己享受天年。当时慈禧太后有一句口头禅,叫做“谁惹我一时不高兴,我就让谁一辈子不高兴”。可见慈禧当时的统治有多么的荒唐。
参观完定远舰,我们便来到了海边。碧海蓝天、心旷神怡的感觉油然而生。顺着弧形的海岸线向北望,岸边矗立着一座座高楼大厦。我不知道那是些办公场所,还是一般的居民楼,但无论如何,置身于这些高楼中,伫立窗前,那种凭海临风的感觉一定是舒心而惬意的。这里的海水宽阔平静,碧蓝清澈,偶尔还可看见一群小鱼在水中游过,岸边有人在悠闲地垂钓。
隔海相望,对面的刘公岛尽收眼底。刘公岛记录着一段屈辱的历史。想当年,晚清政府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内忧外患,腐败无能。甲午海战中,致使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如果说鸦片战争后签定的《南京条约》还只是被列强敲开了中国大门的话,那么这个《马关条约》却是大大地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进程。在这个耻辱的条约中,我们丧失了台湾、澎湖……
现在的刘公岛上,建有甲午海战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抚今思昔,令人感慨万千。目睹威海的沧桑巨变,看看我巍巍中华的重新崛起,我想,若是北洋水师将士们在天有灵的话,也当含笑九泉了。
在上海路与大庆路的交汇处,有一个韩国城,那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让我们不出国门就尽可感受一股“韩流”袭来。
爱上威海很简单,爱上她的红瓦绿树,爱上她的碧海蓝天,爱上她宁静清丽的气质,爱上她青春亮丽的风采。
再见了,威海,我会把你深深地记在心里!
2009年8月12写于威海
-全文完-
▷ 进入冰艳玫瑰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