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一份名叫《旧新闻》的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为《红军飞夺泸定桥纯属虚构》。乍一看,无异于晴天霹雳——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战斗之一,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建国近60年来,其可歌可泣的故事被编入了小学课本,并通过改编成电影、电视等形式广为传播,深入人心,国人皆知,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如此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历史事件竟然有人说是“纯属虚构”,想必谁看了心里也堵得慌,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这可是我们青少年时代每个人心中的一杆红旗啊!是谁敢如此胆大妄为、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情绪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开始的激愤,到怀疑,再到将信将疑,最后到不得不信。因为文章列举了大量的人证物证,其中不乏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亲自参加过长征的老一辈革命家,以及还健在的曾亲眼目睹过此事的当地百姓。作者既然胆敢将历史伟人搬出来佐证,想必事情应该不会错到哪儿去。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我们骄傲并歌颂了几十年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的确是虚构的。尤其是文章最后目击者的一句话:“泸定桥自建成以来桥面铺设的木板一直没有被拆除过,唯一一次就是为了拍摄《万水千山》这部片子。”顿时让我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我充分理解在那个血雨腥风国难当头的特殊年代,为了鼓舞革命士气,扩大部队影响,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认可,将此事进行夸大包装之后广泛宣传,是党和革命事业的需要,但我们不能理解的是事件已经过去70多年,为什么还要一如既往的照此宣传下去,直到现在才有人斗胆披露此事呢?要不然还要蒙骗国人到什么时候呢?还有就是像这样的“历史内幕”我们到底还有多少不知情呢?
好在历史最终是公正的,任何假象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真相最终要大白于天下。本人年轻时学文科出身,对文史知识有着超乎常人的兴趣和痴迷,业余时间大部分都泡在历史和人文的书海中。近些年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渐有了一个惊喜的发现,无论是官方文献还是新闻媒体、文学书籍,对于过去一直保持沉默的历史事件逐渐开始予以披露和报道,更难能可贵的是对其中一些被歪曲了的事实给予了新的认定和评价。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对舆论宣传监督的放宽和我国文化出版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有幸得知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其中不乏重磅炸弹。如近来有报刊披露,文革结束后陈云就毛泽东的历史功过曾做过四句十六字总结评价:“建党有他,建国有他,治国无能,文革有罪”,此言如同惊涛骇浪,直到现在也无人可比,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陈云刚直不阿的个性。在肖克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有媒体曾对其遭受毛泽东、贺龙等长期排挤打压而一直不得志的事实进行了披露,让观众对肖克将军的丰功伟绩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还有书籍披露项英曾向中央写信公开反对毛泽东和江青结婚,邓小平曾在延安整风期间“萧反”过左伤害了一批无关的人等等。这些经过几十年尘封之后再度被人开启的人和事,不禁让人为之有的拍手叫好,有的割腕叹息,有的沉痛深思,同时也让人们对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更加公正、客观、全面的认识,这才是符合历史学的要求。
历史是一面镜子。人们关注历史,追寻历史的真相,不是为了追究谁的责任,损毁谁的形象,而是为了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不该发生的事今后再次发生,尽量少走弯路,少出差错。所以对于那些过去做过错事、说过错话的人,以及不愿提及的历史,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紧张,任何人一辈子都免不了要做错事、说错话,何况由无数个人组成的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呢?一个人说错话、做错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说错话、做错事之后不敢面对和承认,同样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只要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敢于暴露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积极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建议,人民群众肯定会给予宽容和原谅,且越发信赖和推崇。反之如果为了隐瞒历史真相,一味混淆视听,闭塞言路,最终导致的是上下隔离,失信于民。因为历史是人民共同创造的,人民有知道历史真相的权利。
古人云:“知耻近乎勇”。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社会文明正以不可阻挡的速度向前发展,我们惊喜的看到我们党内正涌起的一股公开和澄清历史的正气和勇气,让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得以重见天日。民间的这种自发行动也如火如荼,近年来掀起的一股“文革忏悔文学”和“五四反省思潮”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们姑且不去探究这些被“晒”的历史是否属实,单单就凭对于这种舆论现象的默许态度和民主气氛,就充分体现了我国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宽阔胸怀和超强魄力。目前举国上下正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就是要用客观的态度,开阔的胸襟,创新的思路,为民的意识,勇敢地去面对过去,正视现在,开创未来,从而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文明和民主,为后人留下真实、清白、光辉的历史。
-全文完-
▷ 进入一盏心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