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八月鹊桥仙]鹿回头一盏心灯

发表于-2009年08月07日 下午4:17评论-12条

1

到过海南三亚的人都会听说一个古老而美丽的神话:曾经有一只鹿,嬉戏于茂密森林,歌唱没有忧伤的岁月。直到有一天落入猎人的视野,被穷追不舍。追了九天九夜,翻过了九十九座山,一直追到南海的悬崖绝壁。鹿走投无路。猎手弯弓搭箭,准备射击。那一刻,鹿倏然回头,饱含泪花,深情凝望,年轻的猎人顿生怜爱,收回弓弩,两眼对视,鹿瞬间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猎人将其带回家,一场流血的战争化解成一桩美满的姻缘。

在《佛经》里也有这样一个故事:有母子三只鹿。母鹿不慎为猎人所虏,猎人欲杀之,母鹿叩头哀求:“吾生二子,幼小无知,尚不知寻觅水草,乞假片时,使我告知孩儿觅食之法,决当回来就死。”猎人心动,使之回去。母鹿找到二子,带其寻觅水草,告知二子:“一切恩爱会,皆由姻缘合,会合有别离,无常难得久。今我为尔母,恒恐不自保,生死多畏惧,命危于晨露。”母鹿低头呜吟,舔子身体,涕泪交流,与二子诀别:“吾期行不遇,误坠猎者手,即当临屠割,碎身化糜朽。念汝求哀来,今当还就死,怜汝小早孤,努力活自己。”母鹿说完,挥泪别去,二子鸣啼,紧紧跟随,奔至猎人之前。猎人见母鹿笃信死义,临死护犊,志节丹诚,人所不及,又观三鹿母子情深,深受感动,便放鹿不杀。猎人从此不再打猎,并将此事禀报国王,举国赞叹,禁止围猎恶行。

第一次知道这个故事是源于金庸大师的小说。在《神雕侠侣》第三十回里,德高望重的一灯大师神色淡定,娓娓道来,是专门说给一个人听的。这个人就是湘西铁掌帮帮主“铁掌水上飘”裘千仞。裘千仞生性暴戾,杀人无数,一灯大师怀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济世胸怀,招其为徒,谆谆教诲,时时点化,但裘千仞食古不化,心魔难降,反复无常,最终将毫无反抗的恩师一掌打成重伤,无奈之际,一灯大师给他讲了这个故事。

故事讲完之后,奇迹出现了,杀人魔王裘千仞顿然醒悟,虔心忏悔,从此放下屠刀,皈依佛门。

其实,这两个神话故事前者叫《鹿回头》,后者叫《佛说鹿母经》,两者都有临终回头、思念亲人之意,民间有着许多版本。海南省还专门就此设立了一个景点,引来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其魅力在于鹿的高尚之处。当鹿深陷绝境、面临杀戮之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自己的家人。

我们难免产生疑问,为什么故事的主角都是鹿,而不是其它动物呢?这可能是因为鹿美丽的外形和温顺的性情受到人类的青睐,但更深层的原因应该与鹿在动物王国所处的身份地位有关。因为鹿作为草食动物,处于动物食物链的最底层,其低下的食物链等级决定了它在动物王国的低贱地位。这一点和人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生活质量反映了社会地位,吃得越好社会地位就越高。鹿不仅吃得不好,还要时刻面临肉食动物的血喷大嘴,稍不留神就会成为他们的盘中餐,所以鹿注定一辈子都在惊恐和奔逃中度过,最终也难逃厄运。人们习惯于同情弱者,所以鹿最终被选为人类心中弱势群体的形象代言人就成为必然所致了。

姑且如此,我们不禁又要问:为什么鹿仅凭一个简单的回头动作,就能阻止杀戮或免除杀身之祸,甚至就连仅听过这个故事的大魔头都能改过从善,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呢?况且,既然连动物界最低等、最柔弱的鹿都懂得临死护犊的大义,那么作为动物界最高等级的人类呢?

2

在2008年8月份浙江卫视组织的一次全国寻亲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寻亲的人齐聚在一起,交流信息,互诉衷肠。其中一群来自新疆的老年寻亲团尤为引人注目,他们都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国闹饥荒时从江浙一带集体送到西部寄养的孤儿,如今大都年近花甲,两鬓斑白,儿孙满堂,有的甚至事业有成,地位显赫。但他们一直没有忘记和停止寻找自己的父母和亲人,不惜从千里之外组团前来寻亲,其拳拳赤子之心着实感人。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对一个有名无实的父母念念不忘呢?让我们循着人的成长足迹去探个究竟吧。

当我们在母亲的体内经过长达十个月的孕育,经母亲最后奋力一挣之后,破茧而出,来到了这个世界。从此父母心中有了一个一辈子挥之不去的概念——那就是责任。孩子的吃穿住行、喜怒哀乐、一笑一颦都被视作他们的生命。他们用毕生的心血和汗水浇灌着我们,把最好的东西全给了我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放心不下,念念不忘。而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在乎过、关心过他们的感受,也从来不知道满足,甚至将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看作束缚自由的绊脚绳,心生厌烦甚至抵制,一心想着早一天挣脱他们的束缚自由单飞。

当我们一天天长大,羽翼逐渐丰满,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浮躁情绪,迫不及待地挣脱父母的怀抱,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纷繁陆离的红尘世界。那一刻,父母的叮嘱唠叨都成了耳边风,心里想的全是外面的花花世界,没有谁读懂父母眼角的泪花里装载着沉甸甸的爱。

其实不是我们不懂爱,是因为——爱,需要距离。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我们一次次碰壁,一次次失败之后,浮躁不安、不可一世的心逐渐安静下来,开始怀念在父母膝下度过的那些幸福、舒适、无忧无愉的时光,那样的单纯、安祥而又踏实,这是我们一辈子当中唯一一处不存任何怀疑和芥蒂的安全港湾。正因为如此,我们从来就没有考虑和在乎过它的存在,只有当我们一旦失去以后才感觉到珍贵。人的成长总是伴随着失去,失去的越多,成熟得越快。但好在我们还没有真正失去,还有机会。父母的伟大无私就在于无论我们怎么对待他们,他们总是不计前嫌地呆在那儿等着我们。于是我们开始深深反思,甚至懊悔以前对他们所作的过分行为。反思、懊悔过后,是深深的依恋。当我们在外面受到伤害和委屈后,首先选择的还是回到家里疗伤,即使当我们取得成功之后第一个告诉的也还是自己的家人,并最先与他们共同分享。

从此,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融洽时期。父母在家里守望,儿女在远方回望,这一个守望,一个回望,遥相呼应,穿越时空,搭建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传递着世间最真诚、最强烈的赤子之情。这座桥梁是经过情感考验、时间洗礼过的,其坚固程度是人类桥梁史上任何一座桥梁都无法比拟的。正是因为有了这座桥,久而久之我们似乎一下子找到了活着的真正目的和意义,从此活得更加慷慨、豪迈。

其实,到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找准了爱的距离。就像小时候我们放风筝,总想着把它放得最高,一下子将引线放得长长,但是我们忽略了过犹不及的道理,风筝飞的高度不在于引线的长短,而在于如何把握那根引线,如果引线把握不好,风筝永远也飞不高。同样的道理,无论我们离开父母走的多远,永远也走不出父母的视线,父母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自由翱翔的引线,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没有了根我们将注定一生孤苦、悲凉。就好比一棵参天大树,没有了根,生命必将枯萎。

如果说得高尚一点,父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生命源泉和力量所在。一个人,不管他从事什么职业、地位有多高,王侯将相也好,达官贵人也好,贫民百姓也好,无论他们在何时何地,始终也忘不掉生养的父母,因为他们要不断地从父母那里获得生活的力量和源泉。所以离得越远越想,越久越想,想得憋不住了就想回去,回去以后又想出来,出来以后又想回去,就这样来来回回,将毕生的积蓄和精力都倾注在了来回的路上,乐此不疲,无怨无悔,直到生命的终结才止住脚步。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近二十年来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返乡高[chao]。为了生计,他们抛妻别子,告别父母,三五成群地踏上茫茫的谋生之路,尽管漫无目的,前途未卜,但丝毫不影响他们义无反顾的决心。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饿了累了,得忍着,受了委屈,得忍着。一直到踏上回乡之路的那一刻,满身的委屈和苦水瞬间融化得无影无踪,变成了无尽的喜悦和温暖。就这样一辈子奔跑着,痛苦并幸福着。

3

不是每个人都是有家能回的,有时候,回家也需要勇气和机会。

在海峡那边也有一位老人想回家,但他已经回不了家了,当他第一步踏上台湾时,就注定这辈子有家难回了。15年来,他时刻遥望着海峡那边,盼望着有一天两岸通航,好回去看望儿时的伙伴,给父母的坟头上柱香。他日夜期盼,守望,身子等弯了,头发等白了,回家的日子仍遥遥无期,那弯窄窄的海峡似乎变得越来越宽了。时间不多了,他再也等不及了,颤颤巍巍爬上山岗,双眼饱含泪水,凝望着海峡那边遥远的大陆,悲愤高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歌罢,泣不成声,仰天长啸,瘁然倒地,双眼望着海峡那头久久不能闭合……

这是中国历史上人伦背弃、骨肉分离最悲壮的一幕。历史的战火、社会的变革让多少人背井离乡,有家难回。回家成了他们一辈子的夙愿,为了这个夙愿,他们不惜付出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心血,而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最终都含恨他乡。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回归行动是发生在乾隆年间的土尔扈特人东归行动。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簇中一个古老部落。明朝末年,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他们离开了新疆,来到了当时被沙俄政府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里开拓家园,劳动生息,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纪60年代,他们不满沙皇政府的残酷压迫,决心返回故土。公元1771年1月4日,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踏上了回归的征程。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消息,让沙皇政府无比恼怒,派出了大批军队围追堵截。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巨大的牺牲,终于在五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到达了祖国边陲伊犁河畔。

据清史记载,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与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也就是说死亡人数超过一半。土尔扈特人举部回归的壮举,深深感动全国人民,各地纷纷捐赠相助。时间虽然过去了二百多年,人们依然没有忘记东归的英雄,他们的事迹成为经久不衰的学术研究课题。

落叶归根,离雁回群,这么简单的道理昭彰若示,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值得研究的呢?

4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鹿回头的一瞬间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辉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力量,我们应该不足为奇了。

鹿回头时,爱亦回头。——这就是这个故事的精髓所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诚的、纯真的爱。只有爱父母,才能爱祖国。”因此,爱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爱父母,才会爱家乡、爱祖国、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会使这个世界充满和平和友爱。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说过“陈毅探母”的故事。有一次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并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忍受,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他脏衣服都拿出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在2006年第29届嘎纳电影节上,一部名叫《回归》的电影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好评,影片讲述了一家母女三代在经历了漫长的家庭变故和矛盾冲突之后重新找回亲情的故事,整个影片充满母爱的温暖和岁月的伤痕,给人以人性的震撼和力量,一举夺得了最佳女演员奖和最佳编剧奖。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天底下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对儿女的爱,正是因为有了爱,这个世界才变得如此美丽灿烂,生生不息!然而,在这个物欲横飞、伦理缺失的年代,良心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也考验着这个社会。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于人!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这只鹿其实就是人们心目中爱的化身。

鹿回头时,明眸生辉,倾国倾城,世间一切邪恶丑陋都无处躲藏;鹿回头时,山高路远,故乡渺渺,牵扯着远方游子的脚步羁旅蹒跚……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一盏心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雨过残阳点评:

鹿回头位于三亚市南部3公里的三亚湾,是三面临海的半岛,状似坡鹿站在海边回头观望。该景点的传说美丽动人。相传古时候五指山里有一位勤劳勇敢而又善良的黎家青年猎手上山打猎时,发现了一只美丽的梅花鹿,便紧追不舍……神话中的猎手和仙女的传说,已被雕塑成“鹿回头”巨型石雕,。你要是来到猎人和鹿女幽会的地方,细细品味“鹿回头”那动人的故事,你必将会终生难忘--这里的情、这里的景、这里的秀和这里的美。而佛家的《佛说鹿母经》的典故更是将三鹿母子情深演绎到了极致!连柔弱的鹿都如此,而身为万物之首的人类是否会有更深刻的思考呢?好一篇《鹿回头》!引经据典,洞悉红尘万千!读罢,君可若有所思?欣赏,建议精华!

文章评论共[12]个
罗军琳-评论

感谢美文!at:2009年08月07日 下午6:31

一盏心灯-回复谢谢,问安。 at:2009年08月08日 早上9:57

雨过残阳-评论

问候朋友!祝福秋安!at:2009年08月07日 下午6:39

一盏心灯-回复谢谢,过奖。 at:2009年08月07日 晚上7:48

一盏心灯-评论

其实这个地方我还没去过,但这不影响我对她的向往和理解,当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也没有到过此地。at:2009年08月07日 晚上7:46

静月清荷-评论

引经据典,洞悉红尘万千!at:2009年08月07日 晚上8:36

一盏心灯-回复谢谢,问安。 at:2009年08月08日 早上9:57

释藤-评论

优美精彩的文章,拜读,问好at:2009年08月07日 晚上9:03

一盏心灯-回复谢谢,问安。 at:2009年08月08日 早上9:57

佳期如梦-评论

喜欢“鹿回头”这个传说,更喜欢“鹿回头”那首曲子,百听不厌。问好朋友!at:2009年08月08日 上午10:16

清闲尘梦-评论

拜读,问好!at:2009年08月08日 下午3:40

spray海之泪-评论

鹿回头,美丽的爱情传说。欣赏!at:2009年08月11日 上午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