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也没法忘记发生在1945年的两次爆炸,而中国人更没法忘记发生在1937年的屠杀。1937年11月19日,十二万日本军队对南京地区发起攻击,而南京城内仅十余万国民革命军。12月12日,南京城中山门陷落,此后一天时间,日军便占领全城。
诺大的南京城,城门陷落后竟然坚持不到一天!
《南京!南京!》开头的情节便是城陷后,陆剑雄率数十名散兵继续顽强抵抗,但还是无法改变局面,选择投降,最终都在毫无还手之力的情况下被拉出去屠杀了。
不仅日军有记载,连中国人也无法否认,南京陷落后,城内的国军官兵、青壮年平民,大部分都是完全不抵抗,被日军拉出去如屠羊一般宰杀掉的。
可在城陷后,城里发生的国民革命军残部暴动的事情也不在少数:南京城陷大约一个月后,数百名国军残兵趁夜组织起来暴动,攻陷市区多项重要建筑,包括原国民政府铁道部。1938年元旦,一批国军士兵在南京暴动,占领苏联大使馆……
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景,一个是任人宰割,一个是誓死奋战,看似矛盾,实际上大有联系。
淞沪会战与守卫南京是紧紧相连的,淞沪会战中,日军派出九个师团约22万余人,而中国更是派遣了六个集团军约70万人,蒋介石的嫡系各部队几乎全部参战。
这是中日双方在抗战前期最大一次硬碰硬的大血战,蒋介石更是拼了老底。
但我们也不必隐瞒结果,综合国力、装备、指挥、补给、准备上的差距不是国民革命军官兵们的爱国精神可以弥补的。实际上,这场战斗,可以说是一支准近代化部队跟一支完全近代化部队的战斗。最终,中国军队伤亡人数约二十五万,而日军的伤亡九万余。11月12日,上海失守,淞沪会战国军战败。三十六师、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等部队残部退守南京,他们也就成了南京的主要守军。
两天后,蒋介石召集总将领讨论南京的防守,李宗仁、白崇禧等经验丰富的将领都认为应该撤退、保存实力。在淞沪会战三个多月期间内,政府已经把东部的工业、科教等资源迁到中西部、西南方,这是淞沪二十余万将士的鲜血换来的。现在再守南京已经没多大意义了,从战略地位上说,南京不是什么重要的战略要塞,从战术部署上讲,南京四周是平原无险可守,从战斗力上看,淞沪会战后撤到的南京的三十六师、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都大伤元气,再守也是徒增伤亡罢了,不如以空间换时间,让出南京,纠结力量,日后再图光复。蒋介石内心还是赞成撤退的,大多数将领都赞成李宗仁等人的观点,但湖南军阀唐生智却猛然站起来,激情澎湃地说南京是国父陵之所在,必须坚守到死。
没人敢反驳他,即使是蒋介石也不敢。唐生智连国父都搬出来了,反驳他,你不成汉奸、卖国贼了吗?
蒋介石迁都,带众将领官员机关迁往大后方,而南京的十余万将士被留了下来,跟唐生智坚守。陆剑雄恐怕就是那十余万将士中的一个。
然而,现在的三十六师、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的士兵多数是从农村临时抓来补充的壮丁,战斗力差,只有军事学院学生组成的教导总队(约1万2千人)战斗力强,为最精锐的部队。
12月8日,南京外围阵地完全失守,日军攻城,南京将士们唯一的逃生方法就是北渡长江。但唐生智下令销毁全部船只,要全体将士背水一战。
南京城墙超过20米,日军山炮难起作用,进攻光华门,一度攻陷,但又被坚守的教导总队复夺,中华门、雨花台的国军也没让日军得逞,日军又猛攻中山门……三天里,将士们浴血奋战,南京始终没失。
激战到12日晚,之前喊坚守喊得最响的唐生智却突然下令全部撤退!(注意,他只说了撤退,没说往哪儿撤退,没说怎么撤!)随即坐艇北渡长江逃跑了!是的,这个销毁所有船只的唐生智,竟然给自己留了一个!(解放战争的时候,当时的南京守将桂永清也是一边说要死守,一边坐飞机逃跑的,可见当时的国民政府内部腐败到什么地步,吏治的腐败是心脏的溃烂,这样的政府,不灭亡没天理。)
总司令一走,军心涣散,局势如决堤一般,国民革命军乱成一团……
12月12日,中山门陷落,13日,日军占领全城。
其实,淞沪会战中,建制完整的六个集团军都无法抵挡日军,南京那儿临时组建的几个师又怎么能打得过杀红眼的日军?况且日军数量比国军还多。
南京守军大部分是淞沪那儿撤下来的残兵,淞沪会战中,那么多的战友战死沙场,军队还是一败再败,残兵们对日军的战斗力是有相当的恐惧的,加上守卫南京的过程中,司令的临阵逃跑,更是让官兵们没理由不相信司令唐生智是因为对日本的战斗力感到恐惧而逃的,一来二去的,国军已经完全没了斗志(有朋友说没斗志很大原因是出于对唐生智这样的腐败官员的痛恨,我也是十分赞同,顺便说句,唐生智后来投靠了共[chan*]党,当了个政协委员,1967年被红卫兵迫害至死)。于是,大量的国军直接被日军缴了械。
陆剑雄与他的战友们也没了斗志,这场仗根本打不赢,完全没有胜利的希望,还打什么?他们选择了投降。是啊,实力相差太大了,打不过啊。
南京一战,对民族抗战的信心不能说不是大的打击。
日本人攻陷了南京城,经过四个多月的战斗,日本人已经杀红了眼,见了中国人就想杀。偏偏这时候的国军已经处于任人宰割状态。于是在下关、鱼雷营,大量的中国士兵派着队被杀。我们都知道南京的屠杀持续了一个月。
而斗志的转折,也就出现在这一个月的屠杀里。屠杀,并没有进一步摧毁中国军队的斗志,反而使中国人的斗志由低谷开始回升。
因为经过一个月的屠杀,他们都明白了:这是民族生死之战。
他们都明白了,这是场民族之间的生死战争,连投降都是不可能的,日本人发动战争,不是想中国割地,不是想中国赔款,是要杀得中华民族亡国灭种!如果输了,不单只是政府完了,整个民族都要被抹杀掉,这就是民族生死之战!
当陆剑雄与战友们被带到城外,面对着无数尸体时,他们没有乱冲乱撞,而是望着尸体,不做声,这时候,突然一名士兵高声喊道:中国不会亡!一时间,众人也齐声高呼:中国不会亡!!这里是整部影片最悲壮的片段……
南京之后,不仅军人,全国人民都明白了,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生死存亡的一战,连投降都不不可能的了。于是在南京后,尽管国民党部队已经损失惨重,尽管他们还是一败再败,但依然一边补充一边在正面战场反攻。华北华中广袤的土地上,共[chan*]党的游击队无数次粉碎日军的清乡。还有杂牌西北军那种背着大砍刀的古代装备的军队、用四川土造的“单打一”步枪与土造麻花手榴弹等粗劣不堪的装备的川军,脚穿草鞋的黔军等,这些原本不入流的边区军阀部队,都纷纷请缨出战,投身到全民族抗战的战场上,在中华大地漫长的战线上死死地咬住日军,用神州的锦绣山河抵挡日军的进攻。
“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血牺牲,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这是当时川军将领杨森说的话,可谓代表当时广大将士的心声。川军是全国军阀部队中装备最差的,但就是这样一支如此不堪的队伍,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用自己对民族的忠诚、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实现了作为军人的价值!(这位杨森虽然也是一名军阀,但很有民族气节,当年驻防川东门户万县,由于英国兵舰在川江上肆意横行,撞毁我渔船、残杀平民,杨森率部与英国海军血战。)
南京大屠杀,打击中国人抗战胜利的信心,可却使中华民族的抗战决心更加坚定。屠杀,激发军民的斗志,那不是胜利的斗志,而是坚持打下去的斗志,是为维护民族生存而战斗的斗志。
尽管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才胜利,也许永远打下去都没有胜利,可能明天自己就会死了,甚至几十天后中国就输,但还是要战,一直战到不能再战!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这位战死后被蒋介石特亲临迎灵致祭,抚棺痛哭,并手书“英烈千秋”挽匾的张自忠将军,在写下这绝笔时,其实是看不到胜利的曙光的,但他依然率部与多过自己一倍半的日军奋战,最终战死沙场。
公元前149年,罗马共和国围攻迦太基。迦太基人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可实力悬殊还是难以弥补。在顽强抵御三年后,公元前146年春,罗马共和国军队攻陷迦太基首都迦太基城。罗马军队血洗迦太基,挨房搜索,将所有居民找出杀死,最后还把迦太基城夷为平地。原本辉煌一时的迦太基民族,被罗马人从地球上抹掉了。
二千零八十多年后,在东方大陆上,历史似乎又走了回来,创造了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中国人的未来只有两种可能,要不就是一直打到敌人比我们自己先一步倒下去,要不就是我们成为第二个迦太基,被敌人从地球上除名。总之不管最后结果如何,能不能胜利,中华民族,就是不会投降!
这是南京带来的转折。
八年,我们,最终还是挺了过来。
-全文完-
▷ 进入看不透红尘的暴雨魂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