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原自爱心》是杜木林在好心情文学网上发表的第五篇杂文,我将依照惯例,拷贝一下其文内容。
—————————————————————————————————————————————
《博爱原自爱心》
[类别:局外观史 作者:杜木林 日期:2009-2-8 19:35:12]
我这里所说的博爱,是狭义的,是能够博得喜爱的意思,不是广义上那个博大的爱。
要博得一个人的喜爱,主要看一个人有没有值得爱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看你有没有爱心。爱,这个东西,谁都无法几句话就能把它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两个人能不能相爱,第一,要看外表,也就是第一印象,他是切入能不能爱的一个起点;第二,要看交流,也就是现在说的沟通,有没有沟通的条件,有没有共同的语言,有没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这是能不能爱的一个过程;第三,要看情感,有了印象,有了过程再看能不能产生情感。两个人有了情感,才可能进一步转入爱的程序之中。这时,两个人可以同乘一只爱的小舟,驶入爱河。漂入爱河并不一定一帆风顺,要经过风浪考验。翻波涛,过险阻,一路闯过来,两个人还是融洽,爱就会有结果。这是两个人之间的,爱能否形成的,最初阶段。
在文学领地,能不能博得众爱,主要看一个人有没有爱心。播种你的爱,撒下你爱的种子,精心培育,才能收获到真正的爱。文学作品,大都是反映爱、恨、情、愁的。有的人看到了一些赝品,就把百花齐放,定论为百毒齐放,我反对这个观点。百花齐放,就是百花齐放,当然,这里有香花,也有毒草,香花和毒草的并存,是一个永远不会变的事实。如果一定说,百花齐放成了百毒齐放,我认为,这是一个极端主义的再现。
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明代,是古典巨著的高产期,四大名著,有三部出自明代。要求我们的现代人,有吴承恩那样的丰富想象,有罗貫中、施耐庵那样的精辟演义,恐怕世上无人可及。况且,现代社会推行的是白话文,说的是普通话即使有了演义体作品,那也是用普通话进行的演义。所以,对于作品的发表和刊出,不能强加所难。质量好坏,那是编辑的水准。作品问世,是香花,是毒草,要看读者的鉴赏能力。
文学领地的百花齐放,不可否定。但是,文者能不能博得众爱,主要看文者是否有一颗真挚的爱心,爱心通过作品来反映,文品即人品,这个观点没有错。爱心,反映在爱生活、爱事业、爱亲人、爱朋友,把爱融入笔端,把爱写到字里行间,揭示内心的爱恨情愁。没有爱心的人,不会用心的人,歪曲动心的人,写不出好作品,也打动不了人。
————————————————————————————————————————————
首先我打算质疑此篇的地方,在于杜木林所投的栏目。
“局外观史”是好心情文学网站杂文版上的栏目,顾名思义,这个栏目应该跟历史有所关联,哪怕有少量关联性也行。可我实在搞不懂杜老头的此篇,与历史有什么必然的关系:而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也不管是中国历史,还是外国历史。
至于杜老先生所引用的有关中华文化古典名著的论据,却并非为论史而找的证据,而恰恰是为了论证杜老头的个人观点而强拉过来的论据,所以也不能作为论史的证据而判定杜老先生的文章发到局外观史栏目里的做法就是正确的。
杜老头,首先就搞错了投稿栏目,这是其文的第一败笔。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杜老头的各个分论点。
在第一段中,杜老先生说他个人的所谓“博爱”,“是狭义的,是博得喜爱的意思,而不是广义上那个博大的爱”。
我查了一下《汉典》对“博爱”一词的名词解释:广泛地爱一切人,特别是对朋友或同胞的爱;兼爱。
很可惜,我既没有在《汉典》中查到“博爱”一词的广义解释,更没查到“博爱”一词的狭义解释,有的只有“广泛地爱一切人,特别是对朋友或同胞的爱;兼爱”这么一种解释,所以杜木林的所谓狭义解释,很显然又是他个人主观杜撰。
看第二段,杜木林说“要博得一个人的喜爱”,就该如何如何。“博取别人的喜爱”,难道也摇身一变而变成了“博爱”了?如此主观杜撰,还真就是荒谬透顶,呵呵!
但杜老先生既然已经说了这是他个人所认定的狭义“博爱”,也与真正的“博爱”之原本释义也毫无瓜葛,那我就深感奇怪了:为何杜老先生一定要用《博爱原自爱心》这个题目做标题呢?莫非,他是个货真价实的标题党?
管他是标题党还是五毛党,在此处没有批评他的意义,我们还是就杜老先生文中的观点而展开思考吧。
第三段中,杜老先生说:“两个人能不能相爱,第一,要看外表,也就是第一印象,他是切入能不能爱的一个起点;第二,要看交流,也就是现在说的沟通,有没有沟通的条件,有没有共同的语言,有没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这是能不能爱的一个过程;第三,要看情感,有了印象,有了过程再看能不能产生情感”。
我第一次听说“外表也就是第一印象”,像这种荒谬的结论难道不是杜老先生又在信口雌黄指鹿为马么?
我们所俗称的“外表”,大多泛指一个人的长相,而俗称的第一印象,也大多泛指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给第一次见到他的别人之心目中的影像,即主观印象。
一个人的“外表”,常常是代表着客观现实的东西,也就是他的身高,相貌,体质等等身体方面的特征,而一个人究竟能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却大多取决于他个人的行为和举止。把原本完全不同质的两种事物硬是给“也就是”了,可见杜木林之主观臆测的能量有多大。
而且,所谓的“第一印象”,就一定能决定着某人在将来是否能被别人喜欢的结果么?我看很难,不但很难,还很偏颇。
所以,决定一个人是否能被别人所喜欢的第一要素,其实并不在于所谓的“第一印象”,更不是什么“能不能爱的起点”。
没有所谓“外表”的“第一印象”的起点,在很多男人和女人之间,也照样会产生相互爱慕之心,比如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就属于此:他们的相互爱慕,是从文字而开始的,而非从所谓的“外表”和“第一印象”的“起点”开始。
而作家三毛在很小的时候,就立志在长大之后做毕加索的老婆,可谁知等她长大之后,毕加索竟然已经去世了。
三毛见过毕加索的外表和第一印象吗?很显然没有,而三毛之所以在很小的时候就爱上了毕加索,仅仅不过是因为她在小时候看过毕加索的画册。而钱钟书在写出围城之后,竟然有美国的某个富孀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要求面见钱钟书——如果这位美国富孀对钱钟书没有主观的爱意,又如何会为了钱钟书个人而特意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要求面见钱钟书?
杜木林的第一个论点,很绝对化,也不客观,不但以偏概全,并以点带面,所以是败笔。
所以杜木林的“起点”之说,在事实上经不起事实验证,所以只能是败笔!
杜木林的第二个论点是:“要看交流,也就是现在说的沟通,有没有沟通的条件,有没有共同的语言,有没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这是能不能爱的一个过程”。
我不打算去反对“要看交流,也就是现在说的沟通,有没有沟通的条件”这句话的合理性,但我却对“要看有没有共同的语言,有没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这是能不能爱的一个过程”这段话深感匪夷所思,且不可理解。
“共同的语言”究竟是什么语言?而“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究竟又是什么样的理想和目标?
现在是讲究男女平等的时代了,也就是说,现在这个时代是连女人也可以独立于男人而去追求她们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的时代。而大多数相互恩爱的夫妻,也不见得就一定是“有共同语言”或存在“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恰恰相反,如今社会,男女双方都有着自己的事业和人生理想及目标的恩爱家庭反倒越来越常见,而假设如杜老先生所说,那么很多原本很恩爱的家庭,都会因为夫妻双方都拥有着自己所特定的理想和目标,就必须得分裂或离婚吗?杜老头究竟是怎么打算的呢?是不是希望无数恩爱夫妻的婚姻关系都破裂才好呀?
杜木林的第三个论点是:“要看情感”。
呵呵,“要看情感”,不错啊,不过,这句话说得挺玄乎!
杜木林的前面两个论点,几乎都是在以偏概全地胡说八道,那么这第三个论点也自然是从前面两个论点所演化来的,所以自然也就是个空中楼阁,而空中楼阁,又如何会产生现实而牢固的“情感”?难道“情感”是可以空穴来风的东西么?
再论文学领域内的事儿,杜老先生说:“在文学领地,能不能博得众爱,主要看一个人有没有爱心。播种你的爱,撒下你爱的种子,精心培育,才能收获到真正的爱。文学作品,大都是反映爱、恨、情、愁的。有的人看到了一些赝品,就把百花齐放,定论为百毒齐放,我反对这个观点。百花齐放,就是百花齐放,当然,这里有香花,也有毒草,香花和毒草的并存,是一个永远不会变的事实。如果一定说,百花齐放成了百毒齐放,我认为,这是一个极端主义的再现”。
杜老先生这番话,从字面上来看是没错的,但在事实上却严重违背了文学创作的本质。
文学创作的本质,难道是为了博取“众爱”的结果而进行创作的么?
既然杜老先生喜欢如此定义文学,那么我劝杜老先生最好去裸奔:不但干干净净,且能很快就能做到“博取众爱”,尤其重要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糟蹋“文学”二字。
文学领域,不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实,但也不乏诸如杜木林这样的文艺独裁分子。比如我写文章去质疑杜木林观点的结果,就往往会被杜木林毫无任何理由地给胡乱枪毙。这个杜木林,就是活跃在好心情文学网站上一个最专制的独裁分子:他只许别人说他好话并去夸奖他写的那些不伦不类的所谓“杂文”如何如何写得好,却从不允许别人对他的观点进行质疑。像杜木林的这种专断独裁的做法,难道就尊重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文艺方针了么?很显然他不尊重,因为他的人格特质就是喜欢独裁,而举凡跟他的论点唱唱反调的文章,不是被他利用编辑的权限进行冷血地封杀,就是狗急跳墙地跑出来去问候别人的父母。
文学领域,自然存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但也存在诸如杜木林这样喜欢百毒齐放且唯我独尊的独裁分子。
为此,我向所有好心情文学网站的审核编辑们提出一点非常合理的抗议:难道这世界上的道理,就只有他杜木林一个人说了算的么?难道在原本很公平的网络文坛上,就绝对不允许别人去质疑杜木林的观点么?
我想问:杜木林是谁?难道他是国家主管文艺创作的文化司司长么?就算他是文化司司长,又能怎么样,难道就能让他一手遮天而绝不允许别人去质疑他的观点么?
最后,关于杜木林之“文品即人品”的观点,我也不想再举多少既成的例子去反驳他,因为在前文《质疑“做菜—作文—做人”》一文中我已经用了很多实例去反驳过他的这个以偏概全的论点了。
我在最后只想反问一下:杜老先生之所以写不出令人信服的杂文,是不是因为杜老先生本人之喜欢专制独裁的阴暗人格以及他总喜欢问候别人父母的个性所导致的呢?
2009年8月6日
山野居士
-全文完-
▷ 进入山野文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