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质疑《杂谈情感》山野文選

发表于-2009年08月06日 下午6:25评论-4条

杜木林在好心情上发表的第三篇杂文,就是《杂谈情感》,而我既然打算质疑他这篇《杂谈情感》,当然也少不得拷贝原文,否则,还真就很容易给读者造成不必要的解读误差。

————————————————————————————

《杂谈情感》

[类别:百家杂谈 作者:杜木林 日期:2009-2-3 15:35:19]

一个正常人的思想感情,应当是非常丰富的。然而,情感这东西,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它蕴藏着人的心灵深处,不流露,谁都无法知晓。在文学领域,情感是敏感话题之一,浏览了诸多佳作,我觉得,作品要打动人心,不是工整精炼,佳句连篇的词句,而是通过文字表达出的人的心灵深处的情感。

老祖宗创意,造出方块字,横竖折勾撇捺点,一字连万言,由此派生出数十万阐释心灵.描绘人生的语言。基于情感,有的人活着,情感没了,有的人没了,情感犹在。语言表达情感,仅一个“死”字,就有诸多的表达方式:牺牲、逝世、去世、过世、没了去了、断气了、蹬腿了、完蛋了、不在了、见阎王、去九泉、黄泉路、上西天,等等。当一个人逝去的时侯,由于情感各异,从心灵深处呼出的语言,是绝对不一样的。

现在,中国人的文化品味越来越高,情、爱、恋,又是文者的永恒话题,所以,把情写真,把爱写真,把恋写真,这是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我曾说过,没有情感,那是动物,其实,动物也有发情期,何况人还是高级动物呢!人在世上,就会动情,在动情之中,会发生动人的故事,在动人的故事里会产出爱的火花,有了爱的火花,人生才会精彩。

你说情,我说情,文人都有情,有情人又何必终成眷属,心有灵犀,一点就通,这是情感真谛。世上风情万种,不必情有独钟,从古至今,又有几个情有独钟的典范?宇宙无垠,地球很小,情自漂流,情无定论。

过去写稿,叫爬格子。格子是个封闭的框框,你把人放在里边,就成了囚字,人走出框框,一字变俩,开口说话,交流思想,感悟生活,情感就会自然施出。

情感有时受生活羁绊,情感有时也无奈,可是,人的内心情感永远挥之不去,它的存在,不可否定。中国的文化底蕴,丰厚渊深,每个人用一生来学习掌握也力所不及。人活着,就是一个学的过程。

谈的是情感,不能离题太远,动感的世界,动感的人生,过去,现在,将来,情感会推动我们,情感会激励我们,情感会让我们产出好心情。

情是爱的使者,感是情的哨兵!

——————————————————————————————————————

杜木林的这篇《杂谈情感》,我认为依然是一篇不折不扣的散文,而非真正的杂文,然而杜木林在事实上却把这篇发到了百家杂谈栏目。

我之所以认定他的这篇依然是散文而不是杂文,就在于他引用的逻辑依然还是主观多于客观,而武断且盲目下结论的成分也远远多于辩证分析的过程。

杜木林在第一段中总结出: “作品要打动人心,不是工整精炼,佳句连篇的词句,而是通过文字表达出的人的心灵深处的情感”。

在其第二段中总结出:“当一个人逝去的时侯,由于情感各异,从心灵深处呼出的语言,是绝对不一样的”。

在第三段中总结出:“有了爱的火花,人生才会精彩”。

在第四段中总结出:“宇宙无垠,地球很小,情自漂流,情无定论”。

在第五段中总结出:“开口说话,交流思想,感悟生活,情感就会自然施出”。

在第六段中总结出:“人活着,就是一个学的过程”。

在第七段中总结出:“情感会推动我们,情感会激励我们,情感会让我们产出好心情”。

最后,杜木林得出总结论:“情是爱的使者,感是情的哨兵!”

如果从散文的角度来看,杜木林的此篇,可算得上是基本还不错的散文,但,作为杂文而言,失去了客观性和严密的辩证分析之过程及以理服人的逻辑性。

另外,第三段中的“没有情感,那是动物,其实,动物也有发情期”这句话,令人很是匪夷所思。

难道动物只有发情期么?难道动物就没有诸如“舔犊之情”“护子之情”“团结之举”及很多人类也有的其他各种各样的情感么?

狗知道忠诚,牛马知道勤劳且善通人性,狼也知道团结,虎再怎么毒也不食子,甚至连蛇也都能成为人类的朋友,只要养蛇人能善待之——杜木林很显然低估了各种动物所特有的情感,他竟然荒谬到认为动物们“没有情感,那是动物,其实,动物也有发情期”这种荒谬绝伦的地步。

人类,自然属于灵长类动物,也属于脊椎类和哺乳类动物,哪怕现在已经进化成了高级动物,但人类的动物之本性却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因为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以来,就从来没停止过各种相互残杀的人类战争。

现在我们再回头认真分析一下杜木林所总结出的七个论点,看看是否都很合情合理?

第一个论点:作品要打动人心,就必须要“通过文字表达出的人的心灵深处的情感”么?

这个论点所用的逻辑,如果单从大面上看,好像没有什么缺点,但却经不起细致的分析。

这个论点并没有规定所谓“作品”的形式属性,比如究竟是绘画作品?还是音乐作品?抑或演剧作品?或者文学作品? 

“作品”一词,在文学艺术界里的含义相当广泛,举凡任何形式的文艺作品,在事实上都可以称为“作品”,甚至连女人生孩子的事儿,人们也往往会把孩子习惯性地称为“作品”,如此,我想问杜木林:难道举凡不通过文字的文艺作品,就都不是作品了么?

再者,就算杜木林嘴里所谓的“作品”是特指文学作品,那么是不是只要“通过文字表达出的人的心灵深处的情感”的作品就一定是“打动人心的作品”呢?我看未必。

很显然,杜木林的这个观点,根本就站不住脚,也根本经不起细致的辩证分析,因为“传达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码事儿,而是否能成为“打动人心的作品”,则是另一码事儿,在这两个因素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这两个因素的真实关系,充其量不过属于两个既相交又不完全重叠的圆,且在事实上谁也支配不了谁。

因为,举凡“通过文字表达出的人的心灵深处的情感”的作品,在事实上未必都一定能成为“打动人心的作品”,而举凡能“打动人心的作品”,也未必就一定“通过文字表达出了人的心灵深处的情感”。

两个有所交集但绝不重叠的并列因素,是无法通过辩证分析的方法去得出哪一个属于前提条件,而哪个又属于最终结果的客观结论,故而:杜木林的第一个观点,纯属他个人的主观臆断,因为根本经不起事实验证。

再看杜木林的第二个论点:“当一个人逝去的时侯,由于情感各异,从心灵深处呼出的语言,是绝对不一样的”。

这个观点简直就是在胡扯:难道在人活着的时候,从每个不同的人之心灵深处所呼出的语言,是绝对都一样了?

再看杜木林的第三个论点:“有了爱的火花,人生才会精彩”。

呵呵,我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感情这杜木林的人生之所以一辈子没有精彩过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缺乏“爱的火花”?或者说因为杜木林一辈子都在爱的世界中泛滥了他的爱情所以造就了他的“精彩人生”?

当然了,上面这句话不过是我的一句笑谈,读者也大可不必介意,但是我却很不认同杜木林的这个观点。

不同的人,其个人的人生之是否精彩的内涵,当也各有其完全不同的演绎模式,也并非唯有“爱的火花”才能催生出这一切来。

众所周知在现实社会中存在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每个人的人生是否精彩,几乎全取决于具体某个人之内心的自我判断标准,而非由旁人的闲言碎语所能左右,且大多数人,都不可能会认同所谓的唯一之“精彩”模式。

杜木林的“人生才会精彩”论,把成立的前提条件给绝对化也唯一化了。

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能算得上是精彩的人生,我想,每个人在其内心里面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答案,因为所谓的精彩人生之本质,压根就不是像面子工程那样做给别人看的,更不是像政绩工程那样是为了做给上级领导们看的,尤其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比如像杜木林这样的人,而刻意地去曲意迎合的“精彩人生”。

所谓“精彩人生”的概念,其实与每个人的不同兴趣爱好有关,与每个人的个人喜好有关,与每个人之个人的人生目标有关。

有的人,非常喜欢去欣赏各种优美的文艺作品,于是在他个人的内心深处,恐怕只要能一辈子活在逍遥自在,或生活在精彩文艺作品的世界中流连忘返才算得上是精彩的人生;有的人,则喜欢用其一生致力于创作出优美的文化艺术作品,于是在他个人的内心深处,可能就会把创作出优美的文化艺术作品当作他个人的精彩人生;有的人,很喜欢捞钱,当然不少人在捞钱的过程中也有采用合法手段与采用非法手段的区别,自然也有利用损人利己的手段去欺骗消费者的混账东西也有不少人的确是依靠本分经营去赚钱的人,但他们之共同的最终目的,可能都是为了赚钱,于是,钱这个东西,就往往会变成一些人用以实现其精彩人生的必要条件……。

这世界上有多少人,就可能会出现多少种“精彩人生”,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而杜木林之唯一化和绝对化的条件论,又焉能让读者信服?

再看杜木林的第四个论点:“情自漂流,情无定论”。

呵呵,就这个论点还有点像那么回事,可问题是:这个论点与杜木林所提出的其它论点有什么必然的内在逻辑关联性么?很显然没有!

人类,不论再怎么“情自漂流,情无定论”也好,事实上这个社会还是喜欢提倡不滥情的社会公德模式。

杜木林提出“情自漂流,情无定论”这个观点的目的,究竟是为了证明什么呢?难道是为了证明在生活中的人特别是一部分通过盗用国家公款到处包养二奶而滥情到极点的生活模式,是很可取的一种社会公德之标准么?

再看杜木林的第五个论点:“开口说话,交流思想,感悟生活,情感就会自然施出”。

呵呵,这又是一个主观到极点的武断臆测。

具体每个人的情感,究竟是否“属于自然施出”,当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且因物而异。

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吸毒的人,会对贩毒分子或某些喜欢吸毒的堕落分子能施出什么情感,就算能施出情感,也不过就是蔑视罢了。当然了,“蔑视”也自然属于一种情感,但却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去追求的情感。在很多时候,“蔑视”的情感,不过就是基于一时的厌恶罢了,过后,自然不会去接触那些喜欢吸毒或贩毒的人。对那些吸毒或贩毒分子,选择“敬而远之”的做法,往往会变成大多数人的自发选择。

所以每个人的情感,几乎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向性,也就是说,是否会在具体的某个人之内心深处产生诸如“喜欢”“厌恶”“蔑视”“愤怒”等等之类的情感,在事实上几乎完全取决于那个人之个人的爱好及情趣,比如某些人就很不喜欢听人说真话,于是这类人就特别讨厌喜欢说真话的人——不少为了面子工程和表面政绩的官员,还真就不喜欢听老百姓说真话说实话,甚至恨不能做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所以“开口说话,交流思想,感悟生活,情感就会自然施出”这个论点,几乎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因为“开口说话,交流思想,感悟生活”的前提条件,在事实上并不能推断出“情感就会自然施出”这个绝对化的命题,所以杜木林的这个观点,是个伪论点。

再来看看杜木林的第六个论点:“人活着,就是一个学的过程”。

人活着,就是一个学的过程?此种令人喷饭的荒谬结论,还真是能让人笑掉大牙,而如此一个荒谬绝伦的观点,当然非杜老头杜撰不出。

当然了,针对杜老先生本人之一生无所事事且毫无作为的人生经历而言,把人生当作学的过程,就自然而然会变成杜老先生的“人生过程”,因为杜老先生本人的一生,恐怕还真就是个学到老,且老无所用并一事无成的人生。

杜老先生的这个观点,否决了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在辛苦做事的人之人生,因为杜老先生的观点,无疑强调了学的过程,而没有提到作为人所应该踏踏实实地去做事的重要性。

人活着,其实最主要的人生过程恰恰是不断做实事的过程,而非为了单纯的学习。当然,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人的确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求上进的,但学习的目标,却并不是为了学习本身,而恰恰是为了做出更多更好更有意义且更有价值的事情。杜木林的这个观点,很显然把绝大多数人的人生之本质给完全搞反了,但对于杜木林本人来说,也许不反,因为杜老先生本人可能就是个只知道学习但却毫无任何建树的人生,尤其可能是个完全没有做过任何实事的人生。

再看杜木林的第七个观点:“情感会推动我们,情感会激励我们,情感会让我们产出好心情”。

呵呵,既然杜老先生如此喜欢抬举“情感”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那么我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不要再给杜老头发工资更不要给他退休金和养老金,尤其不要顾及他本人的吃喝拉撒问题了。在杜老先生的思想观念中,既然“情感”能代替一切,既然“人活着,就是为了完成学的过程”,那么从不喜欢踏踏实实地去做实事的杜老先生也总该算是个“得道成仙”的“圣人”了,既如此,又何必非要呆在凡间饱食人间烟火?又何必让工人和农民通过实际的艰苦劳动去养活这么一个只知道“学的过程”却不知道踏踏实实做实事的社会寄生虫呢?

至于杜木林在其文之最后所得出的结论,“情是爱的使者,感是情的哨兵!”这句话,在我看来却依然不过属于无病呻吟的胡言乱语。

“情”,就一定是爱的使者么?“感”,就一定是情的哨兵么?

如此极端化的谬论,恐怕也只有杜老先生才能杜撰得出来。

我们只能客观地说一句:“情”,只能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变成爱的使者,而“感”,自然也只能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变成情的哨兵。杜老先生之绝对化的武断结论,在事实上,不过就是他的主观臆测且在真正地以偏概全!

2009年8月6日

山野居士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山野文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半斤点评:

以一文驳斥一文,就好比用一种人生否定另一种人生。
其实,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可能靠拢,每一种审视的目光,任何时候都会产生偏倚。
对于山野兄这篇文章,我能说的只有这么多了。让读者用自己的眼光和思想去判断!

文章评论共[4]个
半斤-评论

问好山野兄。at:2009年08月07日 凌晨0:19

浑天黑地-评论

真好!山野同志顺便帮杜老先生的文章做宣传呢,完完整整的嵌在中间,这点值得表扬,相信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能分辨出来!不说孰是孰非,光山野同志这做法大家认为可取么?我的结论就是没事闲的。人家写人家的文章,你写你的,专门用文章来抨击一个人的文章,你无非是想提高知名度么!有利必有害,殊不知同时杜先生的知名度也让你的做法间接提高了。再次表示感谢!!!at:2009年08月07日 下午6:10

山野文選-回复靠[已过滤**]的死杜老头,你换上马甲变成灰我也认得你,你最好少来装蒜,好心情是你个人的地盘,这里可不是你家。 at:2009年08月08日 凌晨2:15

澌涵毓-评论

敢提出质疑的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佩服。at:2009年08月09日 下午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