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让自己积累的信用失掉吗?请你记住,要注意平时的言行。正如寓言故事《狼来了》告诉了我们,说谎即不尊重别人,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为此,言出必行是一个人一辈子都在要求的。
对于信用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从道德、法律、经济等方面分析。
从道德上来讲:“是人在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过程中,常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实践成约行为”。
从法律上来讲:“依据事实,恪守诺言,按照事故本身约定的一种承诺”。尤其在产生纠纷时,要依据“契约”及法律规定来解释的。
从经济上来讲:“信用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用契约关系保障双方的利益”。这其中涉及到“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等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信用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和交易方式,它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价值观。诚实守信的人会得到大家的推崇和信任,失信的人则将受到谴责和孤立。当然,信用不完全等同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信用像影子一样时时刻刻在人之间发挥作用。俗话说:“信用是你一生中最大的财富。”为此,成功的人,在理解信用和运用信用,都会把它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来经营管理。这里讲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银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账。他只给了渔夫10两银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鱼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10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正好碰上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渔夫对着富翁说:“我不会再上你的当!”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因此,信用如生命,失之人生则无意。
信用在形式、主体和用途等方面具有多样性,具体表现为商品、货币、服务等形式上。古人云:“国无信不立,人而无信则不知其可”。这些名言,无不体现其道德内涵。这里讲一个立木为信的故事。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银10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银提高到50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50两银子。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信用来源于习惯,信用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尊重,将信用视如生命,意味着自己的人格、人品、责任感高人一等,是人中极品。同样,不守信用,也来源于习惯。一个对自己行为,表现出若无其事的话,人人都会远离他。我认为:“要有信用,先要信己。”(文/唐长泉)
-全文完-
▷ 进入唐长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