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文坛幽默大师——林语堂翁山夜雨

发表于-2009年08月05日 晚上7:30评论-2条

在中国现代文坛,唯有他可以与文学巨匠鲁迅并肩而行,但是他们却因为所持观点的不同,一个操着匕首,一个操着麻醉剂,在医治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伤痛。他过着陶渊明生活的精致和俭约,有着苏东坡失意时的旷达。他持着对中国文化的足够自信,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用《论语》短暂的春天,掀起了影响百年乃至后世的“幽默”。他的幽默不是一种滑稽,一种笑话,而是一种含泪的笑,一种传承文化的载体。

文坛幽默大师——林语堂

林语堂,幼年穿过露脚趾的鞋子上学,青年靠着妻子的嫁妆留洋,老年至死还念念不忘心爱的女子,却和妻子活出了六十年的金玉良缘。他穷得吃不起街头小贩的一碗面,富得住过豪宅别墅,成为上海滩数一数二的富翁作家。他因为幽默而名动中国,震惊世界,也因幽默与文坛巨匠鲁迅争执过数十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嗜烟如命,连书名也非得译出带烟字的《京华烟云》才满意的烟鬼。十足的拜金者,却也为了发明中文打字机,而将十几万的家产打水漂。一个杂文家,一个小说家,一个散文家,用坦率,用诚恳、用乐观,写中国的幽默,传中华的文化。

写到这里,或许林语堂先生会觉得我们的笔触不幽默,但是还望您老在泉下见谅。因为时下的幽默已渐变成一种庸俗的笑话,您那时寓庄于谐,如今残羹冷炙地只剩下谐了。但是我们今天之所以还把您的幽默写在这个时代,是为了让时代反省,让人们沉思,如今我们需要的是怎样一种幽默?

本想将您的英雄出身详于笔端的,让更多人感触你,在中国现代文坛为数不多的出生于平民家庭的您,是怎样一路艰辛走成文学巨匠的。但是却不知如何写才足够幽默,所以便速速舍去。说了这么多的开场白,我便想起您老的在台北一大学演讲时所说,“绅士演讲就应该像女子的迷你裙一样,愈短愈好,”所以还是言归正传。

1924年,中国的美学范畴里,从此多了一个词,那就是幽默,这归功于林语堂第一次将西方的“humour”用“幽默”译介过来。但是译介过来没有广而播之,也不会普及到今天每个人身上都会有这样一个词汇。林语堂译介过幽默以后,就把这个词汇当成了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时间辗转到1932年,林语堂从《语丝》走出,一改“真的勇猛”的形象,协同潘光旦、李青崖、邵洵美、章克标等发起创办了《论语》,从此扬起了“幽默”的旗帜,醉心于幽默理论的建设和幽默文学的创作。林语堂在《论幽默》中扬言“无论哪一国的文化、生活、文学、思想,都是用得着近情的幽默的滋润的。没有幽默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在林语堂及其《论语》的推动下,1933年现代文学史上掀起了一股幽默热,1933年也因此而被称为“幽默年”,幽默便成为了一个流行词,不胫而走。

译介幽默进而扬起幽默,让林语堂的文学风格有了一个全新的置换,他开始用真实、幽默开启了“清淡”、“隽永”、“甘美”的性灵小品文。但是这不仅没有给林语堂带来文学的上赞誉,而且让林语堂担着社会的种种骂名。从当时人们以鲁迅来作对比评价林语堂:鲁迅以匕首和投枪唤醒沉睡的民众,他却祥林嫂似的不厌其烦地唠叨一朵花开的美丽。但是我们深知文学里总是有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魔咒。所以这并没有让林语堂退却,他依旧执着地将幽默进行到底,同时以对中国文化的足够自信,脚踏着东方文化的同时,将中国文学译介到外国。

脚踏中西文化,让林语堂的人生得以转变。他的译作传到西方后,中国文坛这位幽默大师很快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所看重,开始向他约稿。林语堂持着幽默风趣的写法写下了在美国畅销的《吾国与吾民》,直至后来的《生活艺术》一书,让林语堂名扬西方各国。因为林语堂的幽默也闹出过一个让林语堂哭笑不得的笑话:林语堂的《吾国吾民》译成西班牙文后,他在南美的知名度也提得很高。当时,巴西有一位贵妇人,内心钦慕林语堂,恰好有人赠给名马一匹,于是给这匹马取名为林语堂。后来,这匹马参加马赛,巴西各报,都以大幅标题登出“林语堂参加竞赛”。比赛结束,这匹马没有得名次,当日晚报的标题就成了“林语堂名落孙山”,而夺标的马倒没有消息。从此可见林语堂蜚声海外。

这样一个笑话在林语堂看来并非幽默的,林语堂认为幽默“是一种人生观的观点,是一种应付人生的方法”。幽默不仅给林语堂带来生活的达观,更让林语堂肩负着一种责任,那就是传播中华文化。他迁居美国后,便开始在美国各大学演讲、讲授,以此传播中国文化。

林语堂曾经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讲授“中国文化”课程。他在课堂上对美国的青年学生大谈中国文化的好处,好像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人生哲学都是中国的好。学生们既觉得耳目一新,又觉得不以为然。有一位女学生见林语堂滔滔不绝地赞美中国,实在忍不住了,她举手发言,问:“林博士,您好像是说,什么东西都是你们中国的最好,难道我们美国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中国吗?”林语堂略一沉吟,乐呵呵地回答说:“有的,你们美国的抽水马桶要比中国的好。” 从林语堂风趣的回答中,我们看上去似褒,但却是实贬。以此指出了美国文化的不足。

林语堂的幽默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都深知,幽默并非一种滑稽,更不是一种笑话,幽默的背后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林语堂也是正是用着这种中国的式的幽默为西方讲述着东方文化的魅力。在林语堂的幽默里,我们也无处不在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显现,一次,纽约某林氏宗亲会邀请他演讲,希望借此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林语堂面对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演讲,不失学者风范地说道:“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是有商朝的比干远相,这在《封神榜》里提到过,英勇的有《水浒传》里的林冲;旅行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才女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另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飞机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说人才辈出。”

其实不管什么时候,林语堂的幽默里都含着泪水,含着文化,这也是我们说林语堂是操着麻醉剂医治着人心的原因。其实中国是一个不愿意看到像鲁迅先生那样血淋淋的伤痛的国家,而是更容易接受麻醉剂的国家。林语堂之所以让幽默来医治人心,是因为他懂得中国需要什么,这也完全切合中国自身的实际。但是这毕竟是一种麻醉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会麻醉人心的,这也是林语堂在当时会遭到鲁迅及其他文学家批评的原因。但是我们并不是说鲁迅先生不解林语堂的苦心,而是鲁迅先生看到更多的是将林语堂的幽默当成一种娱乐的人,他们并不解幽默背后的眼泪。

或许是林语堂的小品文,不太适合那时“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中国。但是林语堂的文字里从来就没有过粉饰现实的色彩,在他的小品文里,时时都能看抨击时政的影子。他的文字也始终系在祖国的命运上,“七七事变”后,虽然身处太平洋彼岸的林语堂也向全世界呐喊:“为了中华子孙能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该和日军拼一拼啦!”同时在连续数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京华烟云》里,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为“纪念全国在前线牺牲的勇男儿”的良苦用心。

幽默作为民族的,世界的,林语堂将其应用于文学,也并非是一种首创,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笑林》、《儒林外史》等,乃至外国文学都已有上千的历史。但是在他在建构中国白话文幽默理论的成就上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给予他文坛幽默大师的称谓也是不为高的。不管是第一次译介幽默,建构幽默理论,还是通过中国式幽默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他都可以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享有至高的声誉。

后记

幽默,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却还少人知道它最早源于何处,更不知道它真正的寓意。是他第一个从西方将幽默偷渡到中国,译介给我们的国民,是他背着骂名在中国推而广之。他用幽默医治着那个时代“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中国百姓,即便人们不解辛酸地在嬉笑间娱乐着他的文字,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抛弃曾经那样愚昧的民族,而是在骂名面前肩起责任,执着地用幽默渐渐地苏醒着沉睡的民族,用含笑的泪刺痛着沉睡的人心。他用幽默书写了中国现代文坛的一个高峰,他用幽默推动了一个时代的进程,他用幽默将中国的文化播撒到了世间的每一个角落。他便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幽默大师——林语堂。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翁山夜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月清荷点评:

解读的好!
林大师说,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
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
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
林大师还说,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关于大师,他们都说,他相信“半半哲学”,“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覆,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他希望实现“我个人的梦”:“换上便服,带一渔竿,……到一世外桃源,暂作葛天遗民,……”
他是中美文化交流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中国现代文学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幽默文学”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小资情调”之拥护者或反对者……

文章评论共[2]个
静月清荷-评论

欣赏朋友美文,受益多多!at:2009年08月05日 晚上9:25

美泉-评论

欣赏朋友的文章,问好!at:2009年08月06日 早上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