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希望,在他受教育的程度。同样,一个国家的希望,在国民受教育的程度。知识决定命运!中央提出“科教兴国”,邓小平说:“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只是我们的国家好像真的出了毛病:越是摆在眼前的事,越是解决不好。不说教育的产业化改革使多少家庭陷入贫困、多少学子因为经济问题放弃学业,单说人才海外流失,就是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培养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得花去家庭多少开支和心血,算一算就会明白。据中国社科院《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截止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140万留学生,居世界之最。”这当然令人振奋。但看到“2008年归国留学人员只有39万”(据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耀辉《人才战争》),你就不会那样振奋了。还是王耀辉说的对:“人才流失是以削弱自己的方式增强了对手。”这个对手是谁呢?早些年我就看到报道称美国是中国最大的人才收割机。2007年,被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录取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居世界各国留学生之首。这是一组数字。另一方面,国内自己培养的大学生(特别是名牌大学、时新专业。资料显示,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出国或在外企工作的,可能是一个无法统计的令人气馁的数字。
正在气头上,又看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在《环球时报》2009年7月29日国际论坛撰文《不必怕中国人才流失海外》称:“在人才跨国流动的过程中,政府应当追求全面动态的‘人才贸易平衡’,而不是简单要求海外留学人员都必须回国效力。”那么我想请问一句,就目前的国内环境,你如何保持“人才贸易平衡”?百万学子在国外为“敌国”(指潜在的、正在演变的军事、政治、经济竞争国)贡献聪明才智,一正一反倒过来说,如果有200万英杰在国内工作,其创造的价值不可估量。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百万学子滞留国外,对国家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当然,客观地说,我们必须坦承国内科研等诸方面条件尚不具备,但成为美国最大的高科技人才供应国,无疑是一种不可容忍的耻辱。难道别的国家都比中国更具备条件?别的国家的留学人员为什么就可以回去报效自己贫穷的祖国。是中国的留学人员不爱国吗?
乔新生在该文中说:“今后也不必以短期回国服务作为限制公派留学生的条件,而应当鼓励他们在国外关注中国的发展,帮助国内的机构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他高兴的展望:“可以设想,当中国留学生成为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研究的骨干力量,当中国海外人才成为世界资本市场的生力军,中国没有理由不成为世界强国。”你以为他们都是间谍吗?你以为“世界各国”都是白痴吗?至于其“最理想的模式”更是痴人说梦。
尤其令人气愤的是乔新生在文章结尾说:“中国的优秀人才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后中国可以实行积极的人才战略,鼓励更多优秀人才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假如闭关锁国,或者在人才管理方面存在“小农思想”,不但会造成更大的人才浪费,而且会影响国内人才市场的稳定。因此,在人才输出方面,中国应该大开国门,在科学制定交流政策的同时,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在海外从事科学研究和创业工作,让中国成为世界人才的输出地,成为世界现代科学技术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简直奇谈怪论!
笔者认为:人才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富强的希望。21世纪是人才战争的较量。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培养人才(包括改革国内教育体制和国外留学机制);另一方面更要能留住和吸引人才。怎样留住和吸引人才呢?一是要加大教育科研投入。目前我国的这个数字是相当低的。二是要改变官本位思想,不要学而优则仕,工资福利、后勤保障上向科技人员倾斜,保证他们的优裕生活和后顾之忧,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内外部环境。三是建立完善科技人员研究成果的机制体制,保证他们有良好的、不被外界干扰的科研环境。第四,并不与此直接发生联系但是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整顿吏治,惩治腐败,重振国家信仰。就这四条,先做好,再循序渐进,就是胜利。
-全文完-
▷ 进入老白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