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是戴望舒1928年发表的成名作品,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对中国共[chan*]党的大屠杀,国共合作处于低潮,这震惊世人的风云突变,给从事文艺活动的作者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撼。在五四运动中激发起来的民族希望,同大革命被淹没在血泊中的残酷现实所形成的反差让年轻一代中的有志者产生了悲剧感。那时尚未找到出路的诗人内心充满了失望和怨愤的情愫。他有一些灰心,但是又不甘心就此罢休,就此寂寞,面对漫漫的前路,他只能怀揣这一种无可奈何的茫然情绪,正如有人说的,他的诗虽然不是反抗和战斗的诗,但也不是屈辱与忍受的诗。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悲剧主题蕴含有时代的特征。
这首诗描写抒情主人公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在江南水乡的一座小城,在那寂寞而又悠长的陋巷中彷徨时所产生的心里幻影。他独自而默默地在长长的雨巷里,踌躇不定地走到那倾塌的篱墙之前,在徘徊之中,他深感冷漠,凄清和惆怅。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姑娘,在神思恍惚之时,他似乎觉得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就像一道凄迷的眼光,像一声哀婉的叹息,从面前飘过,终于消散在篱笆倾倒的破落的小巷的尽头,诗人通过孤独的彷徨者寻找一个梦境一般飘渺的丁香姑娘的幻影,来展示诗人心中那朦胧而又美好的理想,来展示他对未来满怀憧憬和向往的美好的理想幻灭时无可名状的痛苦。整首诗就像一幅象征性的写意画,又像是诗人意识流动中的一个虚幻的境界,还像是他心灵梦幻的一个缩影,让人捉摸不定。而且那诗意也含蕴多藏,似乎是诗人的一种缥缈无依的理想而迷茫痛苦,这种种不确定性都促成了诗篇的艺术内涵和身美张力。从而使诗人获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
诗篇中又三个主要的意象。一是背境意象即雨巷,二使抒情主人公,彷徨者,三是心灵的幻象,丁香姑娘。诗人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仑的影响。在充满凄迷哀婉的笔触中,所有的意象都显得含蓄迷茫,并具有暗示性情感与思绪的象征性。
诗人多次写到雨巷这个背境,通过开头与结尾的照应,中间的反复,写出了雨巷的漫长。寂寞,空虚,凄冷。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在加上雨巷尽头的颓废飞篱墙,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的阴沉的图景,他带着忧伤。散着哀怨,在小城古旧的弄巷里。虽然哈有着白墙黑瓦的古色,还有被岁月磨得光滑石板路面的悠然。
-全文完-
▷ 进入城外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