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的遗憾
千好万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有一样不好:加速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当初提出《新人口论》的马寅初老先生什么都想到了,唯独没有想到这一点,正好印证那句民谚: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当中国人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来赡养老人时,老龄化悄然而至。未富先老现状使中国猝不及防,这个问题很伤脑筋!
上海人口老龄化比其它城市来得早一些,六十岁以上老人已超过三百万,高于全国水平一倍,问题严峻!思虑再三,觉得只有11岁小学生丹丹说的第二个方案:“多生孩子”比较切合实际,最能有效缓解上海老龄化带来的压力,舍此别无良策。未雨绸缪,所以上海“非常鼓励”生二胎。
大学校长的万言良策,抵不上小学生一句话!
其实把人口老龄化全归咎于计划生育政策是有失偏颇的。马老提倡节制生育的年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不到40岁(解放前平均寿命35岁),老龄化到来时,中国人平均寿命已长寿到72岁了,该死的没有死,寿命足足延长了一代,而该生的又被“计划”掉了,死亡率和出生率不相等,这恐怕是马老先生没有算计到的。
寿命的延长自然是归功于合理的饮食调养,以及衣食无忧、心情舒畅等附加条件。马老生存的那个年代,只担心人多粮食不够吃,哪里会想到50年后有个袁隆平来喂饱中国十几亿人呢。
马寅初先生是从各种数字上得出计划生育的结论;丹丹是从数学增大分母上得出多生孩子的结论;上海也是从财政数字上得出鼓励生二胎的结论。
我们也不妨用数字来说明一些问题。
1949年中国人口有5亿,世界人口24亿,中国人占世界人口1/5弱。1980年中国反思“错批一人误增三亿(人口)”的错误,决定实行独生子女政策。2007年中国人口13·3亿,世界人口67亿,中国人占世界人口1/5强。联合国最新人口预测,2025年中国人口14·4亿,印度人口13·96亿,接近中国,2030年前将超过中国。2030年世界人口83亿,中国人口为零增长,以后每年几乎是负增长。2050年世界人口增至92亿,印度人口15·93亿,中国人口回落到13·9亿。
上述数字说明了什么?说明在计划生育之前,中国人口与世界人口比重在20%以上,2007年下降到20%以下,2030年再次下降到14%。到了2050年,中国已不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让位给印度了。
这不是很好吗?说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成效卓著,人口压力放缓了,人均gdp增加了,老年人不和年青人争抢饭碗了。但是,且慢,又一个矛盾尖锐突出:性别比失衡。从“只生一个好”以后,性别比逐年攀升。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显示,每平均出生100个女婴,就相对应地出生120个男婴。个别地区如广东等地更为严重,为100~130。专家指出,15年以后,老夫少妻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将有4000万男性娶不到老婆。性别比失衡在中国尤为严重,主要是儒家文化深入骨髓,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思想根深蒂固,由此衍生出的副作用就是重男轻女,农村虐杀女婴之事时有所闻。
计划生育带来的二大难题: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衡,这不能不是马寅初老先生的遗憾。(2009·7·29·)
-全文完-
▷ 进入康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