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瑞兄:
你让人送来闭月的散文习作,大概十三四篇吧,往我的面前一放,我真有些飘飘然了:你不是不知道,你我、秋耕、玉桥一参加工作就在一起爬格子,后来你们都脱套了,我至今还在爬——这样的情况你也相信我有什么文学细胞,竟然送来别人的作品让我“品评”、“指点”,与其说是对我信任,不如说是对我“挖苦”!可是,“不满”归“不满”,既然这些东西摆到我这儿,不交待作品,也得交待老兄:我只能认真地品读,并结合读的较细的几篇谈点感受,对与不对,我想是谁都理解的。
首先,看后给我的第一印象,认为这摞文稿大多属于“网文”性质。“网文”和我们平常在书刊读到的文章,如果给它们一个像“青年歌手大奖赛”那样的说法:前者或叫“通俗文章”,后者或叫“严肃文章”(笑)?在这些所谓“通俗文章”中,体裁是泛体裁,写作是泛写作,在一些中小网站发表也不作任何限制。之所以弄到我这儿搞出这样一项“界定”,意思是说,“网文”写作的随意性更大一些:可以不考虑“唯美主义”和“意识流”;可以把“散文诗”按“散文”或“诗歌”来处理;可以构思如小说写出来变成小品甚至一出戏——然而“网文”也是“文”,文章的一般规律也还是有的,况且“网文”和“非网文”没有什么明显界限,目前最优秀的文章往往首发于网上,这就更说明“网文”在当今媒体化、信息化这样的社会文学发展中的基础性、主导性地位,这里就不多说了。
回到闭月朋友的作品。从这些文章可以读出:①不俗的立意和健康的思想内容,前者如《小小qq寄乡思》,把qq赋予“和家人聊天”这样别致的用途;后者如《请让我来给你一点爱》,旨在引导读者“人人都献出一点爱”。②直抒胸臆的情感色彩,这在《来生再续父女情》表达尤其突出,说明所写文章是“由感而发”,并非“无病呻吟”,符合文章写作的基本规律;③比较讲究的布局谋篇,如《爱上那轮明月》、《美丽的大脚》等,无论在结构安排还是详略表达上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④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不乏新鲜语言,不少生动词汇,是从所有文章都能嗅到的气息——这些都表明,闭月朋友已经具备了一名文学爱好者的基本素质,假以时日,持之以恒,不断探索和提高,我想肯定会有所作为的。
下面谈几点自己对散文写作的看法,供闭月朋友和喜欢文学写作的朋友参考:
第一,散文写作,一定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和随意挥洒,业余写作也必需有一个“像不像,三分样”的姿态。你得相信,像唐初四杰王勃那样,世界上写东西“出口成章”的人是有的,可像王勃那样为显露自己才华,挥就《滕王阁序》之前打了多长时间的“腹稿”是没人知道的。搞创作,和做什么事都一样,要有一个充分准备过程的,要考虑立意、考虑表达、考虑章法等等,不能说有一定文字功底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一件作品。就我来说,从《老屋听夏》到《老屋听秋》,考虑了将近一年半,发表了以后还是不满意,以至在报刊和网站上出现了好几种修改“版本”。闭月的这些文稿,有几篇很有“散文的味道”,可见是下了一定功夫构思的;有几篇感觉味道不浓,属于典型的“网文”,随意性较大,如《湿情湿意获新诗》、《我陪老公看美女》等,不过属于即兴发挥、拼凑感受而已!
第二,文章的构思、立意和表达,必须考虑与读者的心灵互动。“感情散文”,不是说哭的声音越响、笑的声音越大越能打动人。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是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起来无非是要通过文字,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个背景(诸如阅历、环境等)相通的桥梁,这一点闭月朋友做的还不够。比如《来生再续父女情》一文,作者可以说悲痛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是我读后并没有掉太多的泪珠,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多数父母健在,相信他们也缺乏这样的体验;这位父亲同样是一个县委书记,同样是为全县人民呕心沥血,而像焦裕禄那样一个具体的、普遍的父亲的形像刻画并不充分,因而就不易引发读者共鸣。
第三,语言问题特别重要。散文和小说、戏剧最大的不同是语言。小说语言可以反复多变、尽情啰嗦,以充分塑造人物个性为原则;戏剧语言可借助人物和场景进行跳跃和省略;散文语言不行,它只能一以贯之地坚持作者自己的一种格调,限于篇幅,又得高度凝炼,“物”与“我”一一对应。这一点闭月朋友做的还很不够,需要认真努力。仅举一例:“在追悔之余,在悲痛之中爸爸的音容笑貌,和爸爸生活在一起的朝朝暮暮,年年岁岁,林林总总,都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仿佛那一切的一切发生就在此刻,就发生在昨天(《来生再续父女情》)”,洋洋几十言,我想这意思大概20字左右是可以说清的,其它的只是可有可无地点缀着那块本来紧缺的文章空间。
第四,散文中的事件不写则不写,写就要更具典型化、凝炼化。这里不过多“理论”了,为了说明问题,仅把《老屋听冬》的一个情节放到这儿:“老屋距今已有100多年,在这期间,发生过多少动人的故事,说不清;创造出多么璀璨的文明,说不清,只是据零散的记载和传说,发生在大约民国十几年一个冬季的事件,对这个家族影响极大。事情的大致轮廓是,在一个风和日暖的良辰吉日,伴着阵阵鼓乐的吹打,祖母被一乘花轿迎进了这个漆刷一新的大门。可是,这“良辰美景”的日子过了不长,祖父就暴病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时祖母只有21岁。她老人家承载这个家族的一脉骨血,在悲痛阴影笼罩中十月怀胎,生下了父亲……然后就是人性与理性的抉择——她选择了后者,也即选择了一生的孤寂、平淡和坚毅。此后几十年,老人家一双小脚,侍老将幼,严慈一身,里外两面,靠着一如既往的要强和执着,把百亩田产和一个大家打理得有井有条,有吃有余,其作其行,当地远近无不举指称赞。”——这点文字,作者试图通过“祖母”的一生,向读者揭示“老屋”的某些秘密,不知感觉到不到位?
2006年夏于衡水
-全文完-
▷ 进入刘来堂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