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知道街子古镇的大名了,总之一直以来就很是向往,很想看看它的模样——今天终于才有了这样的机会。
我们先上绕城高速,接着走成温邛公路,在崇州下,往文锦江方向,过元通镇后,就是街子镇了。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但一路上弯来拐去的,颇多岔路,可是向好几个人问了路的。所幸经过了一段梧桐遮盖了天日的林荫路,还远远欣赏了凤栖山和青城后山那层层山峦的清晰的线条之美,感觉上这藏在深山里的古镇一定会是个不同凡响的地方吧。
到了。可是很遗憾,是一副大搞建设的样子。其实也不奇怪,去年的大地震,这里是重灾区啊。不过,游人还是很多的。一眼看到的是它那标志性的建筑——清代古塔。它是铁塔,不高,很苗条,却是很精致。旁边有几棵大银杏树——这里是银杏广场。由于在修整,我们无法靠近。它右边则是古镇的街道了。同许多古镇一样,是青瓦粉墙的清末民初的民居,低低的瓦檐,木制的门板,有着赭石色的雕花的门窗。街道是青石板,两边是水沟,再后就是商铺了。卖土特产的,各类小吃的,装饰品的,琳琅满目。不过吸引我的则是沟边那些石磨。不少人都把它放在门口,在上面摆弄些花花草草,很有一种大巧若拙的味道。还有水缸。长条形的,方形的,半圆或圆形的,水缸壁上自然是雕刻的人物或花鸟的图案。里面是清水,偶尔还有莲叶和金鱼,实在让人赏心悦目。
然而我更向往的则是去拜访唐求了。这位唐代诗人并没有太大的名气,可他在《全唐诗》和《唐才子传》里都是有记载的。他把自己写的诗装在葫芦里,顺着味江漂流而下,他说:兹瓢倘不沦没,得之者始知吾苦心耳。果然还是有人得到了他的诗,有35首半。他也被称作是“一瓢诗人”——这是古代版的“漂流瓶”故事吧。我们走过长亭,大约200米之后,左拐就是唐求广场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的石像。石像有好几米高,赭色。他站立着,目视前方的御龙桥和凤栖山,目光很有神采。衣袂飘飘,颇有仙风道骨之气。石像后面是“唐求纪念馆”,只有三间铺面那么大,空无一人。中间一石碑,上写“诗人唐求故里”。壁上是他的简介和后人为他而创作的诗和画。其中有一幅作品是张孟写的“大雅名千古,伊人水一方”,那字古朴雅致,非常有野趣,让我很是欣赏。唐求住在这里,真是有山有水,好不惬意。他自己就写下了“深山道者家,门户带烟霞。绿缀沿岸草,红飘落水花”的诗句,大赞这是修道的好地方啊。我以为在他那个时代,风景一定比现在还要好,至少味江的水不是浑浊的吧。
接着我们简单参观了古老的“长春荣茶馆”。老板很年轻,他说这里主要是卖茶叶的。一看,果然有很多品种的茶,而且有齐全的茶具。,门上一副对联“闲看门前车马闹,坐听寺庙钟鼓声”倒是渗出了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精髓。可是不喝茶岂不可惜?于是到了一家“玉川人家”坐下了。这名字好熟,我想起来了,应该跟卢仝有关吧,他不就是玉川子吗?要了一杯花毛峰后,我往里走了走,好漂亮的庭院啊!真是:潺潺流水小木桥,巍巍假山金鱼池。凤仙花开红艳艳,水竹秀叶随风摇。这不正是我理想的小院子吗?我赶忙拿出刚买的“黛玉葬花”的团扇,坐在小桥上,摆起古代美人的造型来了。再进去,也是茶室,一眼就看到一张横幅,行书,上面的文字我太熟悉了: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正是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送新茶》中的名句。茶的味道比成都那些茶楼的好多了。我一边品茶,一边欣赏旁边的一些小摆设,比如:叶子烟的烟杆,瓷瓶,线装书等。坐了一会儿后,又见对面的古董店诱人,于是跑过去看。果然大有收获,我终于买到了上好的宣纸和毛笔,还有一把白宣的折扇。这样我就可以写扇面了。店主人很热情,他还向我介绍了几张书画作品。他说,刘德一几年前在他这里画过一张“傻儿”的像,还题了字的。刘先生还为他题写“聚宝阁”三个字。我一看,不怕过世的刘先生生气,他的字画实在不怎么样,难怪人家都没裱。然而“傻儿司令”的形象在四川可是深入人心啊。刘先生本人也是朴实的人,可惜去世得也太早了点。
我顺便还买了一瓶“猕猴桃乳酒”,道家秘方制作,酒瓶是葫芦型的。我一拧开就猛喝了两口,有淡淡的甜味,很上口,只是把那店员惊得目瞪口呆。他当然不知道弱小的我其实是好酒量的。可惜时间有限,我竟然连著名的晋代古刹“光严禅院”(当地人叫做古寺的,离镇上大约5公里远吧)都不能去了,真是遗憾。
说街子镇古老,那是因为它是五代后蜀设的永康县的县治所在地,但那时不叫街子。元末明初,百业凋败,只剩味江边上一条街子,所以就叫街子镇了。如今的街子,天天生意兴隆,说得上是繁华了吧,却又不似丽江那么拥挤不堪。那浓浓的诗歌味,清香的茶味,甜甜的酒味;街道,戏台,禅院:一砖,一瓦,一缸,一石板,无不显示着中国民间文化的色彩。
倘若是赶上了农历正月十九的兰花会,那就还可以领略兰文化的魅力了!
-全文完-
▷ 进入琴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