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中有一篇《青蚨》,说是南方有一种虫子,叫青蚨,形状像蝉,而体积又比蝉略大,其味辛辣鲜美,可以食用。它生下来的小虫,都必须依附在草叶上,才能存活。如果有人捉到小虫,母虫无论在多远的地方,都能知道,会立即飞回来救援,小虫偶尔被人捉去,不管人们怎样隐藏,母虫都能够知道、找到。如果用母虫的血,涂到八十一文铜钱上,再用小虫的血涂在八十一文铜钱上,购买东西时,无论先用哪种钱,花出去,都会再飞回来,如此往复循环,钱总也用不尽花不完。
如果世上果真有青蚨这种虫子,我想大家都会喜欢。
然而,刚才曾为青蚨做了“陪衬人”的蝉,又有谁会喜欢?
蝉,在北京又叫知了、唧鸟儿。盛夏时节,越是热浪滚滚,越能听到蝉那单调、枯燥的鸣叫,烦人!闹心!讨厌!
我相信,现如今,仍会有很多人讨厌蝉,但我却已经转变了对蝉的看法。让我转变看法的人,是法布尔,一名自学成才的法国昆虫学者,他用朴实而极其动人的笔触,记录了许多昆虫们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的统称是《昆虫记》。如此名称,不免会令人误会,以为定是晦涩艰深的学术专著,其实不是。
在《昆虫记》里,法布尔先生告诉我们说:蝉最初都是产卵于树枝上,钻穴藏之。可是有一种叫作蚋的昆虫,总是要尾随其后,霸道地把自己的卵产在蝉钻的穴内。这之后,蚋的孩子们往往先于蝉的卵长成,于是蚋的孩子们就会以蝉的卵为食,将自己养得白白胖胖。蝉卵进一步发育,就会变成蛴螬,大小如跳蚤,爬出树洞,悬于枝头。此时,它必须尽快借助阳光,使自己迅速变得坚硬,如果当日没有太阳,它就会在夜晚来临时被冻死。如果是被风吹到池塘或水坑里,又难免不被淹死。如果它们落到地面时,恰巧那块地面比较坚硬,它们不能钻入,也自然难逃一死。据法布尔先生研究,蝉在地下通常要长眠四至五年(我看到另一个版本说是二十年)之久,而它重新回到地面上来,沐浴在阳光里嘶嘶而鸣的时间,不过只有区区一个月左右的光景!挣扎如此之漫长,生存如此之短暂,不能不令人震撼!
就是为了蝉在漫漫成长过程中的这般艰辛倍尝,我再听蝉鸣,便感觉有些不同:隐隐地、情不自禁会想到一些人和一些事。让我们记住法布尔先生描述蝉之死的这段文字吧:欢乐五六个星期之后,它从树上掉下来,生活耗尽了它的生命,尸体被太阳晒干、行人踩烂。蚂蚁很快赶到,把蝉的尸体撕开、肢解、剪碎,化作细渣,运走作为自己的食物储备。有时蝉还未死,被小蚂蚁拖曳时,它的翅膀还在尘土里微微颤抖,此时的蝉若有思想,应该是极度的忧伤……”
我也忧伤,为了蝉,又不仅仅是为了蝉……
-全文完-
▷ 进入花开遍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