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小桥 流水 人家雪里寒梅

发表于-2009年07月23日 下午5:14评论-15条

嵊州多山多水亦多桥。嵊州的桥大多小巧玲珑,风姿绰约地俏立小溪两岸,既承载着行色匆匆的步履,又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篇章。

访友桥:两位理学大师的学识碰撞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仕则兼济天下,隐则独善其身。然而,南宋初年,仕而再隐的吕大棋,却做不到真正的独善其身。

吕大棋,字规叔,原籍安徽寿春,曾任梧州教授,监察御史、河南府推官,秦桧死后,还被任用为通直郎,相当于太子的生活秘书。只是,吕氏一族血气方刚,非常看不惯南宋王朝的懦弱无能,没办法,只好做起隐士。

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吕规叔扶老携幼从金华来到妻子故里鹿门。

关于鹿门,有史书记载:“贵门山古称鹿门山,其时古木参天,野草丛生,时时得闻鹿鸣之声。南宋淳熙(1174—1189年)初,吕规叔于此创建书院,故名鹿门书院。”当年的鹿门丛林茂密,风景秀丽,却是荒蛮之地,生活条件断然不能与金华相提并论。好在,吕规叔到鹿门并不是真正来归隐,他只是想用另一种方式救国,那就是教育。

吕规叔将他的政治热情全部转移到办学上,建造书院不遗余力,“凿山叠石一朝成,结构精舍三十楹”,而自己的安家之处,却草草了事,“叠书岩畔草堂开,杂树无多多种梅”。每到春来,草堂四周梅树环绕,暗香浮动,琼花竞放,人称白宅墅。

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来嵊赈灾,并上鹿门寻访故友吕规叔。古时交通不便,朱熹跋山涉水,迢迢而来,恰巧于村口桥上与故友相逢。故友相逢,自然格外惊喜。况且,这两位在朝在野的故友,他们的心尖共同担着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

桥是小巧玲珑的桥,水是淙淙流淌的水,朱熹在感慨之余,意兴大发。他欣然在溪边的岩石上提字:石泉漱玉。而桥也因两位理学家的相遇,命名为“访友桥”。

朱熹在贵门的日子,轻松而散漫,仿佛暂时从苦闷的政治生涯中脱身出来。在贵门,朱熹或者去书院即兴讲一堂程理学识,或者只是和吕规叔静静地坐两袖清风,一杯明月。

清风明月中,白宅墅的梅香汹涌而来,喜欢舞文弄墨的朱熹又乘兴在草舍前面的赭色巨石上提字:梅墅堆琼。字写得风流飘逸,力透岩壁。朱熹是真的羡慕好友陶潜式的生活,可是,他终究不能像吕规叔一样隐起来,所以,留恋盘桓了几日后,匆匆别友而去。

也许,吕规叔送别的地方,仍是他们相遇时的访友桥。桥下佩环叮咚的流泉,一路目送着朱熹的身影远去。

两位理学家于访友桥上相逢,访友桥因此远近闻名。

长善桥:一位农民流芳百世的善举

长善溪上长善桥。长善桥位于崇仁镇西,早先人们都称它为大桥头。

长善桥桥长约90米,宽约2米,桥柱分为10洞,每洞架5个石梁,上面铺50公分见方的粗石条,当时是嵊县一带最宏伟的大石桥。

抗战时期,由于镇长裘祝馨的机智周旋,古镇崇仁免遭日寇践踏,成为孤岛。当时,杭、绍、甬、温商贾云集,有280余家,经济贸易空前繁荣,被誉为浙东小上海。有谚曰:跑过三省六码头,勿着崇仁大桥头。

当年的集贸中心就在镇西的西山脚下,即现在崇仁中学的校址。那时的西山,古木参天,绿树掩映,即使鬼子从县城开车掠来,商贩也能从容躲避。而镇西的长善桥理所当然地承载着南来北往商贾小贩的步履。

解放后,日子相对平静,桥上没有那么多行色匆匆的步履。但一湾清溪,两岸人家。桥上是劳作归来的农户,赶集回去的客商;桥下是悠然自得的游鱼,是洗衣洗菜的女人。

女人轻轻浅浅的谈话中,或者还提到了那位建造长善桥的裘佩岳。

裘佩岳,古镇一农民,生于清乾隆廿六年(1761),卒于清道光二年(1822)。那时,长善溪也有桥,桥叫木桥,就是用几根木头搭建而成。长善溪上游有五龙潭、白水坑、橐潭坑,每逢夏秋山洪爆发之际,诸水浩浩荡荡,一路奔腾而下。木桥冲毁,交通断绝,行人叹苦连天。

裘佩公看在眼里,忧在心里,他们的田地大多就溪对岸。田稻被淹,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却束手无策。

有一天,裘佩公忽发奇想,他说,我要建一座桥,一座坚固耐用的桥。

他的话就快招来一位富户的冷笑。富户说,你也不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你那两亩薄田,修修肚腹庵还差不多。

富户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裘佩公总共只有两亩田产。两亩田产的家当,造桥。这口气是不是嫌大了?

然而,裘佩岳并不是一时冲动。中国有句老话,叫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裘佩公从此走上募捐之路。

近到本镇大小人家,远到诸暨新昌,裘佩公不知磨穿了多少草鞋,翻越了多少山头,终于集腋成裘。

嘉庆二十五年(1820)至道光二年(1822),历时三年,当时嵊县最宏伟的石桥建成。

只是,桥初成时,积劳成疾的裘佩公便抱病辞世。

建桥所剩余资,镇人在桥东岸砌石为长堤,堤旁建“土谷祠”一所,另建茶亭一个,置田亩若干,造屋若干,租赁所得为修缮资费。

为纪念裘佩公,镇人还在土谷祠内刻裘佩公肖像为神,用以祭拜。

农历十月初四是大桥竣工庆贺之日。后来成为崇仁的会期。会期时,舞龙、舞狮、祭神、演戏,热闹非凡。

现在,站在桥上,再也看不见游鱼碎石,听不见棒槌之声,崇仁大桥头零落了。

一座桥和一些故事就这样渐渐远去。

金兰桥:一个侠义情仇的典故

1907年,徐锡麟、秋瑾等领导的皖浙起义失败,秋瑾女侠遇害,追随其后的张伯岐亦受清廷缉捕。张伯岐只好躲避在老家廿八都村。清军闻讯,率兵追捕。张伯岐临难不慌,率领弟兄悄悄埋伏于村口。清兵一到,张随即大吼一声,率先杀出,一干兄弟紧随其后,直杀得清军四处逃窜,清军头目也命丧黄泉。

自此,张伯岐声名远播,同时清军对张伯岐的追捕也变本加厉。张伯岐为避锋芒,辗转到了上海,结识了陈其美、蒋介石等。

第二年春天,为筹措起义经费,联络革命同志,张伯岐只身往返于沪、杭、甬、嵊之间。同年夏天,因积劳成疾,卧病临平,为清兵所捕。

张伯岐素有嵊县强盗的侠骨忠义,对于清军的严刑拷打,只是泰然处之。他一方面对自己的“反叛”行为供认不讳,另一方面,怒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样的刑讯结果当然于张伯岐不利:死刑,解回原籍执行。

解押途经清风岭。彼时的清风岭,地势险峻,森严壁垒。张伯岐的生死之交竺绍康、丁荣带领张伯岐旧部埋伏于此。

囚车辘辘行来,清风徐徐掠来。忽然一只鸟从林间扑愣愣窜起。还没等清军醒过神来,竺绍康他们已从林中一跃而出。一场恶战,清军撇下几具尸体落荒而逃,张伯岐成功获救。

张伯岐得救后,避居北漳的蔡家村。蔡家村有秀才蔡旭、金兰。躲避的日子里,张伯岐与他们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

后来,张伯岐一路革命,一路“发迹”,然而,终究难忘避居蔡家的日子,难忘蔡金两人的深情厚义。

清澈见底的上东江水沿蔡家潺潺西去,建于清嘉庆二年(1897)的万缘桥已然老去。也许,为蔡家村建一座桥,便是最好的回报。1929年,张伯岐捐建金兰桥。桥名暗合“义结金兰”的典故。

金兰桥建筑精致,一只只拱洞犹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中间的4只桥墩冲水方向呈三角形,似4只石船在水中航行,有利于减轻水流冲力。金兰桥东西两桥头铺着10级石阶,桥两端各守着一对石雕的狮子,石桥上左右两边设置着一米多高的石栏板每隔5米对峙着红绿相间的莲花石栏柱,两对石狮护卫在石桥正中,寓意着金兰桥吉祥平安。此桥经历80年洪水侵袭,仍坚似磐石,1987年,发生特大洪水,上东江堤坝倒塌甚多,而金兰桥却岿然不动,毫无损坏。

多少年过去了,金兰桥仍然是蔡家村与外界联系的便捷通道。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雪里寒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朱熹与吕规叔,踏着访友桥,从历史的远方走来,舒展着不尽的情怀。
桥下的流水,经年累月的流淌着人间的喜怒哀乐,把裘佩公的丰功刻在人心里。
革命前辈侠义情仇,视死如归的无畏气概,才换来了如今的美好生活。
访友桥、长善桥、金兰桥,写着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
优美清新的文章。

文章评论共[15]个
美泉-评论

欣赏寒梅的文章,问好!at:2009年07月23日 晚上9:20

雪里寒梅-回复美泉辛苦了,请茶。 at:2009年07月23日 晚上9:52

释藤-评论

好文章呢,静静地欣赏会!at:2009年07月23日 晚上9:30

雪里寒梅-回复呵呵,释藤过奖。 at:2009年07月23日 晚上9:59

罗军琳-评论

雪梅真厉害,把你的专业功夫亮出来了:)仰视!at:2009年07月23日 晚上9:58

雪里寒梅-回复呵呵,俺懒,大热天没跑出去干活。嵊州是唐诗之路的重要一站,文化底蕴实在太深厚。寒梅拙笔,只能道得一二。 at:2009年07月23日 晚上10:02

﹎寵壞!-评论

中国的古桥我欣赏过不少,我们喜欢他们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文化。这三座桥听说过没见,今天借作者的笔。我就如同浏览了一翻。 小桥 流水 人家。让我又想起了辛弃疾的一首我最喜欢的词。 谢了作者,午夜好!at:2009年07月24日 凌晨3:12

雪里寒梅-回复朋友有空过来嵊州看看。 at:2009年07月26日 晚上7:07

﹎寵壞!-回复会的,倒时候目睹全景,把酒当歌! at:2009年07月26日 晚上7:33

爱耳儿-评论

欣赏at:2009年07月24日 凌晨4:42

嫣云含笑-评论

今天长知识了,问候寒梅!at:2009年07月24日 早上8:24

清闲尘梦-评论

好文章!欣赏!at:2009年07月24日 早上8:25

自在飞花如梦-评论

通天达地,牵线代路,好桥。问好了at:2009年07月24日 早上8:44

潇湘兰儿-评论

好桥,好文章,欣赏。at:2009年07月24日 晚上8:30

静月清荷-评论

欣赏美文,问候朋友夏安!at:2009年07月24日 晚上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