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五千年来无君子蒹葭无依

发表于-2009年07月23日 清晨7:49评论-4条

中国人往往习惯用“君子”来衡量一个人的品行,但对于“君子”的概念绝大多数人也只是一知半解而已。其实,“君子”的出现,以及“君子”评定的标准都与《论语》有着极大的关系。 

《论语》是一部后人编篡的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为主的儒家学说典籍。书中对“君子”的言行举止、思想品德、自身修养以及人生追求等方面作了比较明确的规范。例如“君子不器”。“君子泰而不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等等。以上《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要求与儒家学说中所奉行的“仁、义、礼、智、信”是相一致的,是成为“君子”的必备条件而非全部条件。我们不妨稍微了解一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的其他主要思想学派,例如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却未发现也有类似儒家的“君子”一说。由此可见,“君子”只是儒家思想竭力推崇的理想化的“人物”,也只能出现在儒家学说里,存在于儒家弟子中;而不会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或某些人。 

带着上面的启示与《论语》中(仅该书中的条件已经苛刻无比了,后世补充的条款暂且放过——笔者注)关于“君子”的要求,我们纵观中国历史五千年,将历史上有名的大人物简单疏理一下,来个甄别:从孔子本人及其弟子到素有“君子”之誉的“春秋四君子”;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清朝的末代皇帝;从跑到河边洗耳朵的许由到“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再到诸葛亮、魏征;从连“好死不如赖活”都不懂的三闾大夫屈原到整天睡在酒缸的李白,再到不搂着妓女就睡不着觉的白居易和元稹;从年逾七旬尚能日进斗米、盘马弯弓的廉颇到“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再到至死仍一味“愚忠”还高歌《满江红》的岳大英雄...... 

结论可以说是悲哀的,也是石破天惊的——五千年来无“君子”!(信不信随你——笔者注)有些上面提及的“大人物”充其量具备了某些“君子”的品格或品德而已,算不得真正的“君子”,至于蝇营狗苟的凡夫俗子就更不值一提了。 

既然没有“君子”(也许有一位,而且只有一位),为什么几千年来人们还一直在对“君子”推崇备至呢?要清楚这个问题,有一个人就不能不说,他就是关羽。历史上真实的关羽虽然具备许多“君子”的品行,但刚愎自用是完全真实的。小说《三国演义》却将他艺术加工得近乎完美无缺,成为儒家学说中“仁、义、礼、智、信”集于一身的典型代表,这个“英雄崇拜”所创造出来的“理想化”的人物成为距离“君子”最近的人。“理想化”人物被进一步“理想化”后,就等于被“神化”了;这时候,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也是空前绝后的“君子”就“诞生”了,他就是只有在神坛上才能出现的“武圣”“关公”!(注意:是关公,而非关羽——笔者注)答案也出来了,关羽是从历史事实走上神坛变成“关公”后才成为“君子”的。 

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苦苦寻找的所谓的“君子” 吗?至此,我们能否这么说:“君子”只是人性人格方面所追求时才能出现的“神”?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蒹葭无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尘世祥人点评:

从古至今,人们只有心中的“君子”,却只见现实中的“小人”。作者列举的所有“君子”,其形象都不尽完美——离君子标准何止相差十万八千里啊?!作者直面现实的精神可佩。

文章评论共[4]个
尘世祥人-评论

我以为,对人不能求全责备,只能看主流,看大局。哪怕他在某一方面“好”,好的一面就是君子之行!at:2009年07月23日 上午11:07

蒹葭无依-回复朋友说得很对!所以有句话——人追求完美,但要安于不完美! at:2009年07月24日 中午12:22

澌涵毓-评论

这或许就是越推崇的东西,月缺乏吧。拜读。at:2009年08月05日 下午6:26

蒹葭无依-回复谢谢朋友!您看得非常透彻,现实中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 at:2009年08月08日 中午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