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哀郢
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在楚国王都郢的王城正门外,跪着一个面容清瘦、头戴切云高冠、身穿芙蓉花绘衣裳、腰佩陆离长剑的中年男子。因为是正午时分,王城外的大街上人来人往,所以引得不少行人纷纷驻足围观,窃窃私语。有认识这个中年男子的人说,这不是左徒屈原吗?另一个人纠正道,他现在不是左徒了,是三闾大夫。旁边一人补充说,九年前他就被派到汉北去修族谱了。又一人问,那他不在汉北呆着,怎么跑回郢都来了?有人注意到中年男子身前空地上铺陈的一块白色丝帛上面写着几个大字,就小声念起来:王万勿去秦。很多人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问那个识字的人,那人解释道,就是让楚王千万不要去秦国。这下,不少人明白了,说:听说秦国要和楚国结亲,秦王让楚王到武关相会。有人问,这不是好事吗?他为什么不让楚王去呢?另一人反驳道,秦王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就在路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在王城内的王宫里,也同样进行着一场辩论。一派是以王后郑袖、楚王宠爱的稚子子兰为首、加上上官大夫(革斤)尚等人的亲秦派,竭力主张怀王去秦,与秦国和亲;另一派则是以令尹昭雎为代表的亲齐派,坚决反对怀王去秦,而主张联齐抗秦。但很显然,亲齐派显得有些势孤力单。
昭雎原本也是亲秦派,但事实让他改变了看法,他说,秦国是虎狼之国,有兼并诸侯之心,而且出尔反尔,毫无信义。上次秦相张仪要我们与齐国绝交,答应给我们六百里土地,结果我们照办了,大王派使臣去要土地,张仪又说只是他的六里封地。这次,还不知秦国在耍什么花招,如果大王亲自出马,必定凶多吉少。不如派兵加强守备。
子兰说,我们与秦国交战已非一次两次,结果都是大败而归。现在,秦国主动提出与我们和好,我们为什么要敬酒不吃吃罚酒呢?
昭雎说,我们所以败于秦国,是因为国力不够强大,如果能再次起用屈原,与齐国恢复邦交,联合抗秦,一定能战胜秦国。
上官大夫(革斤)尚说,你别提什么屈原,我见到他那副目中无人的样子就讨厌。好象我们楚国除了他,就没别人了似的。
提到屈原,怀王不禁皱了下眉头,对于屈原这种恃才傲物、难以驾驭的人,他从心里感到别扭。他摆摆手,一锤定音:你们都不要争了,我决定与秦相会。
听了怀王的决定,亲秦派喜形于色,子兰更是得意洋洋。而亲齐派则无可奈何,昭雎也只得低头不语。
王宫内的人逐渐散去,昭雎垂头丧气地步出宫门。当他走出王城正门时,才看到围观的人早已散去,只剩下屈原一个人孤零零地跪在当街上,汗如雨下,面似土灰。昭雎紧走几步,一眼看到地上铺着的丝帛和上面写的字,急忙上前拉住屈原的一只胳膊,劝说道:你这是干什么,快起来,上我家去坐坐。屈原用一只手捡起地上的丝帛,又吃力地撑起一条腿,但当他试图撑起另一条腿时,却眼冒金星,一个趔趄,险些跌倒,幸亏被昭雎用力拉住胳膊,才勉强站了起来。
屈原向昭雎拜了一拜,站起身,说,谢谢令尹大人,我告辞了。
昭雎回了一拜,问,先生现在要去哪里呢?
屈原苦笑了一下,说:我现在还能去哪呢?回汉北。
昭雎说,多保重,但愿会有云开雾散的那一天。
在回汉北之前,屈原来到太卜郑詹尹家。坐定后,屈原对郑詹尹说:我有疑问,想请教先生。郑詹尹神色肃穆地从室内端出一个红漆木匣,打开匣盖,从里面拿出一把草棍和一个龟壳,还拂了拂龟壳上的浮尘,问屈原:先生想问大事,还是小事呢?大事用龟卜,小事用蓍草。
屈原低着头,看也不看郑詹尹,自顾自地说:我是真心诚意,忠于楚国呢? 还是送往迎来,捞取好处呢?是锄去茅草,努力耕作呢?还是游说大人,搏取功名呢? 是直言不讳,危及自身呢?还是同流合污,苟且偷生呢?是超脱世俗,保持纯真呢?还是唯唯诺诺,讨好妇人呢? 是廉洁正直,独善其身呢?还是油头滑脑,装点殿堂呢?是气宇轩昂如千里马呢?还是摇头摆尾像水中野鸭,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呢?是与骏马同驾一车呢?还是随驽马走得歪歪扭扭呢?是与天鹅比翼高飞呢?还是与鸡鸭争食呢?哪个吉?哪个凶?应该怎么去做呢? 世道混浊不堪、是非颠倒: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铜钟毁弃,瓦釜雷鸣;小人趾高气扬,贤士无人知晓。我只能默默叹息,谁知道我的一片正直之心呢?
听了屈原发自肺腑的一番话,郑詹尹把手中的草棍丢到坐席上,惭愧地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财物有所不足,智力有所不明,术数有所不及,神明有所不通,还是按照先生的心愿,实行先生的旨意吧。卜蓍实在不能决定什么。
在回汉北的途中,屈原写下了《哀郢》,辞曰:“去故乡而就远兮,循江、夏以流亡。”“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惟郢路之遥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实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可忘之?”
二 离骚
果然不出屈原和昭雎等人所料,楚怀王去武关与秦昭王相会时,秦昭王派兵切断了怀王的退路,逼迫怀王割巫与黔中地给秦国,怀王十分气愤,坚决不从,于是,秦昭王强行扣留了楚怀王,把他押回了秦国。
消息传来,群情激奋,亲秦派面对国人的质询,无言以对,气焰顿消,但他们企图让子兰继承王位以挽回颓势,却被昭雎极力阻止。亲齐派在朝中暂时占了上风。国不可一日无君,经过商议,昭雎决定,假说怀王已薨,立刻从齐国请回作人质的太子横,继位为顷襄王。
这个太子横原来是在秦国作人质的,但因为与秦国的一个大夫争风吃醋,失手杀了那个大夫。太子横不敢再在秦国呆下去,偷偷跑回国,秦发兵攻楚,为请齐国出兵,被派到齐国作人质。
顷襄王继位后,为平衡亲秦派与亲齐派两派势力,让昭雎退了休,任命自己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子兰为令尹,但又令人从汉北召回了屈原。昭雎十分高兴,亲自设家宴,为屈原接风。
屈原也以为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已到,立刻起草了诏书,建议顷襄王联齐抗秦,救出怀王。可几天过去,却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屈原耐不住性子,借上朝的机会询问结果。顷襄王却支支吾吾,既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让屈原不知如何是好。
这天下朝后,屈原来到昭雎家,述说心中的烦恼。昭雎劝解道,事情明摆着,如果救回怀王,顷襄王势必要让位,继续作太子,当人质,这是顷襄王决不情愿的。而一旦联齐抗秦,又会使子兰等人很没面子。所以,要想不引火烧身,只能装聋作哑,尸位素餐。可这又是屈原所不齿的。无奈,屈原只得把一腔怨恨发泄到写作上,写下了千古名篇《离骚》。
在这篇楚辞中,屈原回顾了自己高贵的出身和坎坷的经历,联系夏、商、周三代史实,哀叹小人当道,不遇明主,致使自己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真想一走了之,快乐逍遥。在梦中,他请灵氛占卜,得到吉兆后,仍不相信,又请巫咸降神,仍然得到了吉兆,于是,下定决心,上天入地,纵横驰骋。虽遭天帝守门人的蔑视,未能见到自己的先祖,但也阅尽仙界春色,歌舞升平。但是,就在他乐不思归的时候,坐骑忽然止步不前,仆人也暗自垂泪,屈原好生奇怪,无意间俯瞰人间,却发现正临楚国上空,不禁长叹一声,说:罢了,既然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如效法商代的贤臣彭咸,投水而死,开始新的人生吧。
为写这篇《离骚》,屈原可谓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待写成之后,还没来得及缮写一过,早已筋疲力尽,瘫软在榻上,沉沉睡去。
待侍女女须喊他起床吃饭,屡屡不应,推门而望,才看到遍地丝帛,字迹斑斓,拾起诵读,美不胜收,遂任其酣睡,找来笔墨竹简,工工整整,抄录数卷,本想仅与几个好姐妹分享,不料辗转传播,几天工夫,已在郢都家喻户晓,自然也落到了令尹子兰手中。
子兰十分生气,暗中指使上官大夫(革斤)尚在顷襄王面前搬弄是非,诋毁屈原。说屈原决不可留在郢都,以免蛊惑人心。也不能让他重回汉北,因为那里离边境很近,很容易出走他国,像他的先祖屈巫一样,最终成为危害楚国的祸患。应该立即放逐江南荒僻之地,离郢都越远越好。顷襄王一拍即合,当即传令,免去屈原三闾大夫之职,发配屈原到沅、湘流域的苗蛮地区,即日启程,不得延误。可怜屈原还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又被发配蛮荒之地。
在《涉江》这篇楚辞中,屈原详细记载了他的南迁路线,即:清晨沿湘江而行,到鄂渚上岸,坐马车到达方林。第二天一早登船沿沅水而行,从枉渚出发,晚上到达辰阳住宿。最终到达溆浦后,只见林木森森,猿猴攀缘。山高蔽日,雨雪霏霏。屈原不由感慨道,既然我不能变节随俗,就只能在这里度过愁苦贫穷的一生。
三 九歌
屈原来到溆浦后,心情十分沮丧。他经常回想起当初他被任命为左徒时,与怀王商讨国家大事,起草新法令,出使齐国完成联齐抗秦使命的那段辉煌岁月。但因为他的新法令触犯了楚国贵族的利益,还没待推出,就胎死腹中,而且因此遭到上官大夫(革斤)尚的谗毁,被怀王革去左徒一职,仍任三闾大夫,不过已不是让他教育屈、景、昭三姓的贵族子弟,而是把他派到汉北地区去纂修族谱,一去就是三年。本以为顷襄王即位,能够重回联齐路线,怎料想亲秦派(或曰恐秦派)势力太大,加上令尹子兰唆使上官大夫再次借《离骚》之作发难,使屈原有口难辩,被放逐到远离郢都的蛮荒之地,看来再无机会东山再起,屈原的心情能不万分沮丧吗?
溆浦这里虽然山清水秀,但毕竟僻处边远,百姓生活贫困,一年四季只有到了初春插秧之前,才举行一次民间的迎神祭祀活动,男男女女涂脂抹粉,分别扮演神与巫,鼓吹歌舞。装神者多选中年男性,一本正经,不苟言笑,形同土偶木梗。扮巫者则多选年轻貌美的女性,对神极尽挑逗之能事,表情妖冶,语言粗俗,动作下流。如果是在郢都,屈原是不屑一顾的,但在这里,平时毫无娱乐活动,加上乡野村民盛情相邀,屈原才屈尊来到现场观看。
祭祀过后,便是迎神活动,也是最热闹的时候。迎神曲后,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等各路神仙纷纷登场,屈原也只是在一边冷眼旁观,无动于衷。只是轮到山鬼登场时,屈原才发现扮演山鬼的年轻女子在表演的时候显得有些心不在焉,虽然口中念念有辞,却频频用眼角向屈原这里瞥视。
山鬼下场后,一些身穿犀牛皮甲,手持吴戈秦弓的战士登场,开始演绎残酷激烈的战争场面。只见旌旗招展,鼓声喧天,你来我往,殊死拼杀,刀光剑影,尸横遍野,最终成为一个个无头战神,从地上爬起来,继续拼杀。看得屈原热血沸腾,禁不住摩拳擦掌,扬声大叫,喊起“好”来。
在礼魂的乐曲声中,各路天神、地祗与人鬼又一同登场,向观众拱手作揖,接受观众的欢呼,良久方随着观众的逐渐散去,脱去行头,擦去脂粉,回复平民百姓的身份。
屈原正待离去,那些演员却一下子涌过来,把屈原围在当中,七嘴八舌地问道,屈大夫,我们演得怎么样,像不像?面对这一张张质朴的脸,屈原不忍扫他们的兴,就敷衍道,像,像,你们演得都不错。这时,那个扮演山鬼的少女挤到屈原身边说,屈大夫,您帮我们改改词吧,我们的词都是现编的,太直白了。屈原闻听此言,不由对这个少女刮目相看,说,好吧,我试试,但不一定能让你们满意。众演员齐声说,您一定能写好的。此时,在屈原的胸中也已涌起一股创作的冲动,不由冲出人群,回头对他们拱了拱手,说,我这就去写。众人这才自动让出一条路来。扮演山鬼的少女说,我去帮您研墨,就跟着屈原来到他的住所。
三天后,《九歌》就这样诞生了!
四 招魂
楚怀王被秦国扣留的第二年,侥幸逃脱,但跑到秦楚边境的武关时,秦国早已派重兵把守,连只鸟儿也难飞过。无奈,怀王只得转赴赵国,可赵国国君生怕引火烧身,不敢收留,怀王只得转投魏国,却被秦兵快马追到,押解回秦都咸阳。怀王从此一病不起,不久便客死他乡。秦王觉得留一具尸体已毫无用处,便派人把怀王的尸体运回楚国。从武关到郢都的途中,楚国百姓夹道相迎,如丧考妣。
消息传到溆浦,屈原涕泪交流,写下了《招魂》一篇楚辞,与当地百姓一起,为怀王举行了隆重的招魂仪式。屈原亲自主祭,高声念诵他创作的招魂之辞: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去呀。
长人千仞,专索君魂呀。
十日代出,流金铄石呀。
君魂未惯,去则必散呀。
归来归来!不可以去呀。
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呀。
食人之族,刺额黑齿呀。
草深蟒巨,大狐千里呀。
毒蛇九头,往来迅疾,吞人以利其心呀。
归来归来!不可以久住呀。
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呀。
一入深渊,散乱不可止呀。
侥幸逃脱,外面是旷野呀。
红蚁若象,黑蜂若壶呀。
五谷不生,只能吃野草呀。
污土烂人,没水喝呀。
徘徊无依靠,广大无边界呀。
归来归来!怕遇强盗呀。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呀。
层冰百丈,飞雪千里呀。
归来归来!不可以久呀。
魂兮归来!君不要上天呀。
虎豹拦路,残害凡人呀。
九头怪人,拔木九千呀。
豺狼竖目,往来不停呀。
吊人于崖,投之深渊呀。
送人归天,然后瞑目呀。
归来归来!去则身危呀。
魂兮归来!君不要下此地狱呀。
鬼王九约,其角如刀呀。
厚背血指,追人不停呀。
三目虎头,身大若牛呀。
这些都是吃人的妖魔,归来归来!不要招灾呀。
魂兮归来!入大门呀。
宗祝招君,倒退行呀。
秦笼齐线,郑丝软呀。
招具齐备,长呼唤呀。
魂兮归来!返故居呀。
天地四方,多奸贼呀。
。。。。。。
念到最后,屈原已声嘶力竭,泪如雨下,只能拼尽全力,大叫一声:魂兮归来,哀江南。
五 渔父
顷襄王十七年,屈原已是个六十岁的老人了。返国无望,他的身心已极度疲惫,却在这时又听到顷襄王与秦昭王和亲,在宛欢会的消息。他预感到怀王与秦的武关之会的历史即将重演,楚国离灭亡之日已越来越近了。他不愿意亲眼目睹楚国的灭亡,决定以死相谏。
至于采取哪种死法,他似乎早就做出了决定,那就是效法古代的彭咸、申徒狄、伍子胥等人,投水而死,因为只有这样的死法最干净。
决心已下,屈原又考虑到哪儿投水这个问题。思虑再三,他决定选择一处能连通长江的河流,因为那样可以让流水将自己的尸身冲到大海中去,葬于鱼腹之中,不给大地留下半点污秽。
他查看了楚国的地图,选定了汨罗江作为最后的死所,然后便开始了赴死的准备。
因为他水性很好,所以要想沉江,必须在身体上坠上重物。究竟坠上什么东西最好呢?他环顾四周,家徒四壁,除一案一榻外,别无长物。正踌躇间,猛然瞥见堆在地上的一捆捆竹简,那是他一生所写的全部楚辞的集合。他的眼前一亮,就是它了。
为让竹简上的墨迹不被江水冲刷掉,他又用一把修理竹简的铁刀,将每个字重新刻写了一遍。然后,将全部作品装进一条麻袋中。
为不惊扰乡邻,他选择了夜深人静的子时,背着那袋楚辞,走出自己的茅屋。经过几日奔波,屈原终于在第七天清晨来到了汨罗江畔,遇上了他此生遇到的最后一个人——渔父。
屈原在江边徘徊,口中仍然低声吟哦着他不久前写就的绝命词《惜往日》、《悲回风》中的辞句:“临沅、湘之深渊兮,遂自忍而沉流。终灭身而绝名兮,惜庸君之不明。”“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望大河之孤岛兮,悲申徒之事迹。急谏君而不听兮,重缚石有何用!心纠结而不解兮,思连绵而不快。”
见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问道:“先生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到这里来了?”
屈原回答:“世道混浊一片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醉了只有我自己清醒,所以被流放到这里!”
渔父说:“圣人不拘泥于小事,而能和光同尘。世人皆浊,何不掘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食其渣而饮其浆?干吗心怀高洁,自招流放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把帽子掸干净,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把衣服抖平展,怎么能揣着明白装糊涂呢!我宁愿跳进湘江之中,葬身鱼腹。怎么能让一世清白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撇嘴一笑,划着桨,边走边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洗我帽带。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洗我泥脚。”终于越走越远,不再理睬屈原。
望着渔父远去的背影,屈原摇摇头,仰天长叹一声,随后将满满一麻袋诗简用一根绳索绑在腰上,抱在胸前,义无返顾,一步步走向江边,走进水中,将一棵枯竹一样高大消瘦的的身躯渐渐没入滚滚的江流,不一会儿便不见了踪影。
几天后,渔父在江面捕鱼时陆续发现了一片片散乱的竹简,用网捞起来一看,原来是一行行镌刻在竹简上的辞句。此后,又有渔民陆续发现了这些诗简,以致越捞越多,仿佛整条汨罗江都变成了诗的江、辞的海。。。。。。
-全文完-
▷ 进入黄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