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了一遍《朗读者》。不是为欣赏其中青春少年和中年妇女的luo体镜头,也不是为德意志和纳粹之间的恩怨情仇,究竟是为了什么,看完了的现在好像还是不怎么理解。
汉娜即将出狱,麦克前来探望。20年后再次见面,一个两鬓斑白、体态臃肿的老妇人,只是在一摞一摞的录音带的支撑下坚持着最后的喘息。因为文盲她放弃了西门子的升职考试,成为纳粹集中营的看守,在集中营里,她只是履行着作为一名看守应尽的职责。而战胜结束,因为不识字,她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千夫所指的对象。20年几乎等于一个人的一生。20年过去,难道一切就都结束了吗?汉娜问伯格。一切都结束了,离开了监狱,汉娜再也不会收到录音带了,也不会有人来探望她,她心中仅存的一点温情都将消散开去,在就要回到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来之前的某个日子,她选择了结束自己66岁的生命。而对于自己那个卑微的秘密,伯格始终也没有说出去。
片名《阅读者》,都是谁呢?首先是麦克。他因为自己在汉娜面前的阅读而产生了自信,也因为这种自信,而拯救着一个不再对人世留存任何希望的灵魂。其实还有一个阅读者,那就是汉娜。尽管她是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的文盲,但是她用自己的直感和生命,阅读着上司的卑鄙,同事的谎言,法官的无情,还有少年的痴情。
站在麦克的角度看,他真的认为汉娜的自尊有这么重要吗?汉娜心中的文盲真的有这么可耻吗?以至于重要和可耻到值得用情人一生的岁月去换取?值得用自己20年的阅读去赎罪?而在物换星移之后,麦克还是对女儿公开了一切,这究竟是面对愧疚的自我救赎,还是面对事实的人生激励?
站在汉娜的立场看,一个称职的西门子的职员,一个优秀的公交车售票员,一个只知履行责任的看守,甚至是一个没有泯灭爱和良心的路人,却因为文盲换来了一生的监禁?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啦?也许正应了导演的话: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像汉娜一样,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没人关注过他们而已。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
原封不动抄录一些电影台词,回顾她们的心路历程:
法官问汉娜:为什么加入党卫队?我只是需要一个工作。他们在招守卫,而我愿意当一个守卫。你参与了运送犹太人到奥斯维辛的死亡之旅?这是作为守卫的职责。你参加了选人去死的挑选?是的。可我总是挑那些年轻的女孩子,给她他们食物和睡觉的地方,只是为了让她们为我阅读。你也挑选了许多人去送死?是的。因为每天都有那么多人到来,我们没有更多的空间,只能挑选年老体弱的去死。在送数百人的死亡行军中,面对被烧死的犹太人,你为什么不开门?因为我不能。作为守卫,当时的情况很乱,而我的责任是保持秩序。法官大人,要是换了是你,你该怎么做?就是这句简单的询问,竟让所有的人都哑口无言。
当然,这只是一个文盲对法官乃至对法律的声讨,显得相当的微弱而幼稚。那么就看看教授和愤青的对话吧。
教授:社会学家们总是试图用一种叫做道德的东西来进行操作,但是实际上他们不能。他们只能用一种叫做法律的东西来控制。每个人不会因为仅在奥斯维辛工作而感到内疚。因为至少有8000人在奥斯维辛工作,而精确的讲,其中只有19个人被定罪,只有六个人被定谋杀罪。为了证明是谋杀罪需要杀人动机,那是法律。问题不是正确与否,而是是否合法。而且这里的法,不是我们现行的法律,而是那时的法律,运用的法律是那个时候的。
愤青:所以法律是狭隘的。我们看到的只是因为有了一个幸存的小女孩来指正了这六个人,所以她们六个人都获罪了,而还有那么多的其他人照样逍遥法外。教授教导我们应该像一个律师那样思考,但是这太恶心了。六个女人把300个犹太人锁在教堂里任他们烧死,这让我们如何理解?而所谓的法庭,也不过是在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你们选择了六个女人,让他们接受审判,说他们是邪恶的,说他们是有罪的。因为恰好有个受害者活了下来,且写了这本书。这就是为什么她们接受审判,而没有其他人了。你知道欧洲有多少集中营吗?她们每个人又知道多少?每个人都知道,我们的父母老师都知道。这还不是问题的所在。问题是怎么能让这事发生呢?更进一步的说,你们发现了这些后,为什么不自杀?如果是我,我要做的是,给我一把枪,我会把她们都杀死。
抛开爱情的缠绵,抛开人性的救赎,面对历史的伤口,探讨现实的罪孽以及人性真诚与虚伪的拷问。终于知道体制的力量是可怕的,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渺小的个体都会选择明哲保身,屈从在现实某种程度上。而多数的屈从也以谋杀掉任何个体尚存的善良和微弱的个性,还有祖传的良知。
在任何一个全民疯狂的年代,每个渺小的个人不这样做又能怎么办。从纳粹到日本侵华、从整个13亿人参加的文革到涉及13亿人的贪腐,在每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中,群体的感性永远是大于个人的理性。就象现在看六七十年代的全民狂热,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可作为过来人,又有多少人能够真诚的反思?作为长辈,又有谁能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告诉后辈一个真相?
个体的力量永远难以和体制抗衡。在集体疯狂的时候,作为个体,沉默都是危险的,你的选择只有顺从或者死掉。渺小的个体置身于无数人的人群里,永远都是一个飘摇在洪水里的小小叶片,除了一种求生的本能,就是只能随大流的无奈,而唯一淡化了的就是留在内心深处的初衷的良心。
从成克杰到陈良宇,从胡文海到谭卓,从阿佳杀警到玉娇刺官,从陕西官煤勾结的层层黑幕到山西最贪的反贪局长穆二小。从上海闵行开发商和官府的沆瀣一气到昆明不断演习的新版躲猫猫,再过百年以后,也许中国真的会变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清廉社会。到那个时候,是不是还有人会回头询问百年前的乱世里,谁是汉娜,谁是党卫军,谁是希姆莱,谁是希特勒?
正如电影里作为受害者的mather小姐,永远也不会因汉娜是文盲而原谅她。也许百年以后,早已是物是人非,我们每个人也不过是为藏有一个历史的罐子而留下一点惨淡的记忆。至于罐子里面的东西,又有谁去关心呢?
还好,影片结尾,男孩鼓足勇气履行了汉娜的遗嘱,最后对他的下一代说出自己一直不敢面对的真相,这也是人类希望所在。
据说针对马克吐温不到两千字的小说《白象似的的大山》已经解读出了26种不同的答案。那么,也请允许呆子就此胡乱的来看这《阅读者》吧。
于木鱼宅
2009-7-20
-全文完-
▷ 进入木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