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讲的不是一个农民种田的故事,而是一个美国古惑仔的内心独白。
这本书虽然是名著,但是我坦言其内容并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地方。当然这个跟翻译者的水平有关。
这本书翻译的除去语句不通顺的内容,除去生硬的语言,剩下的就都是些“他妈的”、“混账”……这些词语了。
但是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译者前言(导读)”。
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塞林格笔下的《麦田》简单概括一下。
书中主角霍尔顿·考尔菲德是一个“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青年”——这样说有点专业化,如果我是翻译的话,我会把这一行字翻译成“富二代”。
霍尔顿在第四次被开除学校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栈、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
因此霍尔顿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伪善与丑恶……虽然看不惯资本主义的世道,但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整日苦闷、彷徨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自己。
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译者话锋一转,以一种捡了大便宜的口吻说:“我国青少年生长在社会主义祖国,受到党、团和少先队员组织的亲切关怀,既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又有丰富多彩、朝气蓬勃的精神生活……”
这段话我看后非常惊讶和气愤,如果说《麦田》这本书的翻译内容仅仅可以反映出译者的翻译水平还有待提高的话,那么从这段话中就可以看出译者的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因为我觉得译者这样写居心叵测,是为了麻痹一部分人再讨好一部分人写的。
我觉得美国作家塞林格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也许是巧合,他当初写的这本书实际上就是写的几十年后的中国现状。
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实际上就是我国的“富二代”;住小客店、逛夜总会,实际上就是我国青少年常去的ktv和迪厅;滥交女友这种现象在任何一所中学都有体现;抽烟酗酒更是我们的“强项”,宿舍一熄灯远看是鬼火近看是打火机,厕所里二手烟的味道可以与大便的味道齐飞......还有青少年犯罪比例上升速度可以与gdp看齐,尽管很有可能gdp还是吹上去的。
而且,我同为青少年,不幸我没有受到团和少先队组织的任何亲切关怀,倒是我给了他们很多“关怀”。首先第一批入少先队的时候,我由于当时学习成绩不好,在班里还很调皮,很不讨老师喜欢所以那一年我就直接被刷了下来,没有达到可以接受“亲切关怀”条件。
到了初中好不容易入了所谓的团,这个所谓的团不是白入的所以交了十几块钱的“团费”。以后的几年,每年都要上交一次团费,我实在是说不清楚这究竟是团对我的关怀还是我对团的关怀。
相比较之下,我倒是觉得我国青少年现状更可悲一些。因为虽然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跟现在我国的青少年差不多,而且我觉得形成的原因也差不多——都是精神上的提高跟不上物质上的提高。
译者也说道: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美国战后(二战)物质生活发展的很快,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空虚。
我国也是一样,由于上个世纪八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也相对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虽然钱包是鼓了,但是精神内涵且依然瘪着,自己本身素质不高,所以教育出的“富二代”精神境界也高不了哪去。所以我们从很多新闻上可以看到“富二代”为了追求快感与刺激为所欲为。与《麦田》一书的主角霍尔顿的颓废相差无几甚至更甚。
但是我觉得我们之所以比霍尔顿还悲哀,是因为霍尔顿至少意识到了这种社会现状的丑恶。有想要抗争、想要改变现状的渴望。
但是我们没有,我们已经麻木甚至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如鱼得水。有一句经典流行语是:“生活就像强j*,如果不能反抗,那就好好享受吧!”
目前,我们正在“享受”。我们在享受着ktv和歌舞厅带来的快感,我们在享受着香烟与酒精带来的快感,我们在享受着一天一个女朋友(男朋友)带来的快感……
《麦田》这本书的翻译者,包括读者,在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丑恶的同时,请不要用如此旁观者的口吻幸灾乐祸的评论,先看一看我们周围吧,与此有何区别!
-全文完-
▷ 进入90后张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