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中国社会文化的镜子——张艺谋翁山夜雨

发表于-2009年07月18日 晚上10:37评论-2条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中国一直都是一个不缺乏镜子,但却是一个不会使用镜子的国家。著名学者许知远曾经说过“其实这代人,包括很多下代人对自己的国家其实非常陌生”。这种陌生因为我们看不到自己,我们上有千古文化的古镜,下有13亿百姓的眼睛,所以不缺乏镜子,缺乏的是在镜子里看到真实的自己,缺乏的是像张艺谋那样用镜子照出自己,再反照给别人看的人。

中国社会文化的镜子——张艺谋

张艺谋,童年在母亲的磨难、父亲的沉默里“被人从门缝里看着长大”,青年做过知青下过乡插过队,却也幸运地搭上了1978年高考的列车,成为了北京电影学院“代培生”,从此肩起他陕西土生的皮影艺人的摄影机拍摄着中国社会的点滴。初出茅庐的他因为《一个和八个》、《黄土地》中出色的摄影,而名震影坛,渐至不惑之年的他,与巩俐七年的“黄金搭档”推出了《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菊豆》等震惊世界的中国影片,而成为了“中国电影第五代”。再到后来《活着》的封杀与招致谩骂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波澜起伏,最后到用中国文化征服全世界眼球的北京奥运。他的名字就如同他电影里的画面一样呈现在人们心头。他路过无数的国际电影奖提名,却也频频与电影翘楚奥斯卡擦肩而过。

张艺谋在电影界有着无数的称谓:电影大师、电影奇才、电影鬼才、90年代中国的“文化英雄”……初看觉得“文化英雄”最为确切。张艺谋的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电影人,无论是作为演员、摄影师还是导演,都曾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但是如果用大师来称谓他或许有些过,因为大师是需要永远都可以让人,几乎所有的人敬仰,大师始终是底气十足的。而张艺谋却也有过英雄气短的时候,张艺谋其实是和鲁迅一样,有很多人敬仰却也有很多人攻击。所以初看还是觉得“文化英雄”恰到好处。但是当我们站在百年中国的历程来看瘦削脸庞,却透着刚毅与坚强的张艺谋时,他更像是一面镜子,用他的艺术人生,反照着中国,反照着人心,将中国这面镜子里照出的色彩缤纷映入世人的眼帘。

曾看到过一个外国的影迷这样评论过张艺谋的电影:以前看了张艺谋的电影,就想当慈善家,如今看了张艺谋的电影,就想立马买飞机票,到中国旅游去。这也正是我们将张艺谋说成中国社会文化镜子的缘由,在他的电影里,我们也总是能看到他用中国这个名字或伤痛着观众,或美丽着观众,或萌生哀伤,或油生惊叹……

张艺谋涉足影坛,从陈凯歌《黄土地》和吴天明的《古井》就开始凭借着其镜子般独特的摄影手法而享有盛名。但是他真正被国际影坛所关注,张艺谋真正被世界影坛所关注还是在《红高粱》横空出世后。1988年在抹去了“伤痕”与“反思”的泪水后,张艺谋来到了红色浸透下的红高粱地上,带着人性的启蒙、觉醒及人性的复归,围绕着血肉的个体,在沉闷封建环境的压抑下与苦难战争的蹂躏下,追求人性的解放与自由。从《红高粱》中我们看到了张艺谋通过这面红色的镜子照出的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的生存现实,更看到在他对战争下苦难中国的反照。在张艺谋的《红高粱》大举成功后,张艺谋便开始探寻在灾难中国的社会现实下刻画中国百姓的真实的生活。不管是在封建家庭制度的压迫下,还是在社会现状的背景下,一种真实命运的刻画成为了张艺谋电影的生命。

对封建家庭制度的下妇女命运的关注成为了张艺谋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题材。在《菊豆》中,虽然被美浸透的南方小镇,但也有着世世代代祖训家规的束缚,人们在这种环境下沉静而死板地度过着每一天,人们并不懂得生活的精彩,爱情的浪漫。中国百姓心中的一个信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菊豆便成为了染坊主杨金山的第三房太太,但是杨金山的无能,菊豆也并不能为他延续香火,女人便像牲口一样被他任意屠戮着,直至惨死。菊豆在这种无间的地狱的煎熬下,一个男人走进了她的生活。那就是杨金山的侄子杨天青,在这种封建家庭的禁锢下,两个人的偷情由幻想变成现实,直至他们的孩子杨白天的诞生似乎带来了光明时,影片又回到了封建的牢笼,杨青天被封建秩序下杨白天杀死。但是影片的最后却是菊豆的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染坊,这种封建家庭制度下的牢笼到底能否被追求所燃烧,这让我们陷入了深深地思索。这也是张艺谋镜子给予我们的思索。

《菊豆》公映后,引起了极大地反响,人们都觉得张艺谋将中国太落后太低俗的一面放上了荧屏。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南方小镇的染坊,甚至在整个中国都有着这样的社会现实。张艺谋是通过电影这面镜子将东方华夏文化、封建制度下的种种陋习营构成一幅幅画面赤luo裸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更有一种凄美的画面,将封建家庭制度束缚下的妇女命运血淋淋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帘。张艺谋电影的女性也是随着时代不断地进步了,在《秋菊打官司》中,我们看到的女性似乎比菊豆更为成熟而更为执着,但是在人性与法律的面前,秋菊最后还是深陷在矛盾中苦思。站在张艺谋电影的画面里,我们似乎在照着镜子,看着自己,看着站在我们背后的中国点滴。

在张艺谋矛头指向封建家庭的制度获得巨大成功后,张艺谋再一次用镜子从余华的《活着》中反照出中国社会的现实,《活着》可以说是张艺谋最成功的作品。通过张艺谋这面镜子我们看到了在国共内战、大跃进、文革等社会背景下,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与生活的艰辛。虽然因为影片涉及太多的政治内容,而遭到封杀,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活着》真如镜子般反照出中国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观。

都说张艺谋的电影是拍给外国观众看的,因为中国百姓对这段血泪的苦难史似乎不愿提起而自己又太过于熟悉。因为张艺谋的真实,像镜子一样反照的真实,所以我们不愿意看到那些血淋淋的过去,不愿意被这段历史而往伤口撒盐。但是我们却错了,我们的逃避只会让我们看不清自己,即便在这一面面镜子面前也看不情自己。在如今,我们需要从张艺谋这面镜子里像外国观众一样看到一种苦难而想成为慈善家,看到一种苦难而懂得去反思。只有我们在镜子里正视了淋漓的鲜血,才能真正看清楚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

或许是因为《活着》的早夭,或许是因为《卧虎藏龙》奥斯卡的夺魁,或许是因为中国百姓不愿再看到屈辱苦难历史的点滴,而更希望将那些曾经的辉煌拿出来炫耀。张艺谋的电影开始脱离社会现实,而开始用唯漂亮主义走着豪华的大片路线。

在《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是黄金甲》搬上荧屏后,张艺谋这个名字暗淡地添上了许多失望的色彩,人们也开始感觉张艺谋时代的远逝。但是当我们真正去体味张艺谋自信地“艺谋”着中国文化,宣扬中国文化的良苦用心时,从他的电影里,不管是《英雄》里所借用的琴棋书画及老者在抚琴,在挥毫泼墨时所折射出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从容、儒雅,还是在《十里埋伏》中选用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唐音、唐舞等无不让观众满堂喝彩而惊叹,或是在《满城尽是黄金甲》中所掀起的唐朝服饰文化,影片开头所造的蕴涵中国“天圆地方”思想的菊花台,我们都能看出浓郁的中国文化的色彩。这也正是外国观众在看完张艺谋电影后想到中国旅游的原因。

更让张艺谋扬起中国文化大旗的莫过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艺谋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认识,将中华五千文化点点滴滴的辉煌都摆到了这桌文化大餐中。从卷轴画卷到活字印刷,从日晷、缶的穿越千年到汉字演变中写就的中国“和”、“中庸”文化,从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到《春江花夜月》、昆剧、京剧等,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明古国在千年文化的积淀,看到了一种文化背后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自豪。这一切都归功于张艺谋这面镜子的反照。

不管是对社会现实,还是对文化传统,不管是以人为镜,还是以古为镜,张艺谋的电影都时刻有着一种对过去、对现在、对未来的描绘与反思。虽然他也有过英雄气短的时候,但是他给予我们的一面面铜镜就足以正我们国人的衣冠,让我们懂兴替,明得失。我们既生在一个不缺乏镜子的国家,就应该学会去用镜子,照出一种真实,照出一种反思。我们也希望能在镜子的反照下,我们再谈到我们自己的国家的时候,不要所有的价值观都需要去西方的媒体,西方的研究里取经,而能从我们自身的镜子里能看到我们真实的自己,懂得我们真实的自己。

后记

一场电影可以强爱国之心,一场电影可以解百姓之苦,一场电影可以昭示人心,他用质朴的画面描绘过黄土地里炎黄子孙生活的艰辛,他用苦难的画面刻画过屈辱中国自由的追求,他用繁华似锦的画面大写过中国文化的渊博。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他懂得那段岁月苦难的人们,他懂得中国百姓奋斗的艰辛,他懂得一个民族站起来的自信,所以他用他擅长的工笔,用他擅长的镜头,写下了他的悲悯,写下了他的同情。他是中国电影的旗帜,他虽英雄气短,但心却从来没有改过。他是中国社会文化的镜子,虽然招致过攻击谩骂,但他从来就没有朽过。他用电影告诉我们要记得历史,记住艰辛,他用电影告诉我们要自知、自强,更要自信。他正过我们的衣冠,也用电影照着汗青,他中国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张艺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翁山夜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功过自有他人评。他是一面镜子,既照着自己,又反照给别人看
他是勤奋的导演,也是天才导演,他的荣誉很多,褒贬一样多
他一直都是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他是站在中国电影最前沿的人物之一
他在中国的艺术圈内缔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神话
不管怎样,他让世界了解中国,在国际电影市场所做的努力是能够让我们记住他的
文章观点明确,内容清晰,分析较为深刻辟透

文章评论共[2]个
美泉-评论

欣赏朋友的文章,问好!at:2009年07月19日 上午11:39

指尖如水-评论

充实而主旨鲜明的文字!问好!at:2009年07月19日 中午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