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谈谈<北京法源寺>》,回复keith网友
你对我的一些观点表示异议,我只能再次说说我的观点。
谭嗣同他可以逃亡日本,却贸然领死,希望以血醒国人,以求革新富强,这个可能激励后人,不过在当时知音少之,也就那一两个人、从世俗逻辑的理论来大多数人看都是既得利益,反观历史,人性黑暗种种。我不了解那个时代,也不长于分析政治。只是觉其可生却毅然赴死,牺牲之精神可敬,但是意义又多大呢?李敖多少在谭嗣同身上寄托了一点自己的影子。
我更喜欢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李敖,生活原本是很现实的东西,死得其所,自然那也是和理想分不开,我看里面更有他的那种自有悲观情绪在里面,《谭嗣同传》里说道,在变法失败之后,他说:“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这就是一个证明,让他产生了一时的冲动,我看过不少关于他的书籍,在他在慷慨赴死的时候,当时的人在思想上也没有任何震动。
我不想追寻他死的意义,我更看重他死了后的现实意义,如果此路仅仅是完善自己,百年后对于别人或许有些精神上的感召,但在当时我看就是没有价值的死,不如图将来,我觉得除悲痛之外,没有别的赞叹,更不值得效仿。
你说我“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和作者自身的思想上去看待谭嗣同这个形象”,你的批评我的同时,我也没有看到你的论证和看法,仅仅是对我批评。
《北京法源寺》小说性比较少,里面评论性和思想性更大,我对李敖与你一样,也是深受其为榜样,不过我们的角度不同,一个没有到了大陆的人,能逼真的描写出来周围的背景,很让我佩服。李敖、余杰乃至焦国标都推崇谭嗣同,这个里面自然有精神的意义,但是观察当下的作家,李敖、余杰之类都坦然的活着下来,或者锋头有些转变,或者是去了国外;反而那些不似鲁迅、李敖类的作家,更像是田园类,朦胧类的当代诗人自杀的到是不少。在精神上他们都是可敬的,值得我们去敬仰,同样在也是偏执己见,去作毫无意义的赴死,真是“死得其所”了吗?
只走完了人生的一小半路程,便嘎然而止,可悲可叹。不如忍辱负重,作长远计较,为天下苍生谋幸福,才是智者所为,也是尽可能实现现实意义的最大可能之路,这个才是宏观的。“红柱捅天星抖擞,一啸长空作雷鸣”如果人都那样的死去,那么留下的都是一群阴谋家和野心家了。
09.7.18
附录:
keith
虽然你写了这么多,感觉也比较有逻辑,但是其实内容很粗陋,看问题已经不是深度问题了,而是根本不在点子上。什么《谭嗣同之死》、“可惜的是临死也未能指出解决问题的出路”、“谭嗣同的死有一点个人的一厢情愿”、“至于谭嗣同的死意义可能相对于个人能更多”、“李敖的出狱我看正好的印证了对谭嗣同之死的一种否定”、“我的信仰,我的追求”...真的很屎!我本来不想这么重的评价你的,但是你已经不是什么思想倾向和主观能力的问题了,根本就是你自己的态度问题!
一来你看过作品没错,但是却略略翻翻,哪怕看了数遍,却只是停留在同一层面。
二来你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和作者自身的思想上去看待谭嗣同这个形象,对于他的死,你压根儿就不知道其现实意义和悲剧内涵,只看表面!我相信每个人眼中都有不同的人物形象,但是文学自由并不是无边际的,每说出一个论点都要给出证据的,明显的错误不能当做是个性的展示!
不好意思,我是真的受不了你这段文字,不是刻意这样的,我对事不对人。这一点我深受李敖为榜样。
-全文完-
▷ 进入宇の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