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诗经,国风,豳风”开头就有这么一段: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毕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用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
这段话的解释是:
七月,暑气已经退尽,天气已经开始慢慢转凉了,很快就要迎来九月的寒冷,人们在准备御寒的衣服,即使是粗布衣服,也该准备了,要不,怎么能抵御寒冷的冬天呢?尽管已经开始转冷,农民仍然扛着他们的铁锹,光着脚丫子在农田里耕作,一位妇女正领着她的孩子,给在农田里劳作的丈夫送饭,看到这幅美丽的耕作画境,村长在一旁暗暗欢喜!
这种解释不是书上的,也不是很正统的解释,而是我的解释,是直译,不是意译,那么意译呢?是不是意译跟直译有着根本的区别,我想,也是,也不是,如果说它是,它就是,如果说它不是,它就不是,这要看读者和作者还有翻译者怎么来理解了,我把它意译看看:
在人类发展的社会,总是跟大自然作对,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远远超过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利用,你看,火星的轨迹已经开始偏离,它的升降时间已经改变,七月,已经不是原来的七月,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它已经把所有的季节扰乱,在我们准备御寒衣服的季节,已经没有了意义,你可以扛着你的铁锹,光着你的脚板,领着你的夫人和孩子,携带着你的酒饭,邀请你们的村长,走到向南的那块土地,把酒菜摆在绿色的土地上,尽情地享受地球温暖的拥抱。
这样的意译读者可能很不满意,或许还很反感,因为在意译的时候,是不需要跟原文字数相同,词义相同的,意译的原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不断的发挥,它的最终目的是要超出原文的意境,把原文所要表达而还没有表达清楚的意义表达出来。
如果我把诗经里面的这段话再次的提升,把它的思想境界再往上推进,那是一种什么效果呢?也许,这是人们很不愿意看到的效果,很令人反对的效果,只是,我被别人耻笑和反对多了,脸皮也厚了,所以也就无所谓了,反正我在天上,谁也奈不了我何,请读者欣赏:
按照历史的规律,天应该开始慢慢转冷了,可是,在这块已经开发的土地上,已经没有季节的变化了,昔日的农田已经变成了高楼,烟囱在为我们取暖,工厂在为我们创造钢铁长城,我们禁锢在钢筋水泥的牢笼里,与世隔绝,与人隔绝,我们已经没有了思想,没有了自由,没有了冷和暖的概念。我多想领着我的妻子,孩子,穿上旧时的粗布衣服,光着脚丫,携带着米酒和茶饭,扛着我幼时的劳动工具,走向我曾经嬉戏的农田,重新品尝田野的芳香。这一切,全都是梦,它再也回不来了,它已经再也不属于我们贫穷人家了,土地已经开发了,只有村长是最高兴的,为什么高兴?我就不说了。
在“诗经,国风,豳风”里,我只是摘录,翻译了一小段,我不知道读者是不是喜欢,我是说这样的翻译读者是不是喜欢,如果喜欢,也许我会继续,如果不喜欢,那我也没办法,只能留在自己的心里了。世界毕竟太多的悬念,这些悬念正在慢慢地被别人麻木,如果我们在温暖和谐的空间里能够静静地反思,如果我们能够在钢筋水泥的禁锢中解脱,如果我们能够奔走在广阔的田野上,如果……
太多的如果了,我还是好好地呆在天上,别想那么多的如果!
-全文完-
▷ 进入冰清玉洁的圣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