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红尘”在暑季搞了个“七月流火”的活动,听一些文学精英说,烟雨的编辑把“七月流火”一词理解错了,于是写文章批评。我看了杂文版和散文版的两篇批评性文章,大受教益:原来“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国风·豳风》的文章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我只知道“七月流火”多年来常被误用来形容暑热,至今仍不绝于各种媒体,所以此古语的本来含义已被通俗而异化。我常人一个,既没有爬过书山,也没有下过文海,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哪里知道“七月流火”有如此深的含义啊?!夏季时节,尤其是进入盛夏七月,暑气炎炎,骄阳似火,空气中仿佛流动着火焰一般。每当此时,大凡写到或谈到炎热的七月,人们大都喜欢用到“七月流火”这个词。于是,诸如“夏至已过,七月流火”、“七月流火,酷暑难耐”、“流火的七月,天气持续高温”之类的句子也频频出现在各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上。哪里知道,“七月流火”一词的真正意思并不是表示天气炎热,而是表示暑热开始减退、天气渐渐地凉了起来!如果用“七月流火”来形容七月的天气炎热,当然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啊!
精英的指点使我惭愧至极,自己文学常识一窍不通,以后写文章哪敢造次啊!于是我花了九象二马之力(象的力比牛大,马的力比虎大,而且还有点洋味儿,功率单位就有“马力”嘛,汉语的力大如牛译成英语就是力大如马。用九牛二虎,我怕精英指责我连什么动物力大都搞不清),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看古籍、翻词典,呵呵,收获还不小。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国人错用的词语好多好多,“七月流火”只是其中一条罢了。你不信,我随便列举几条:
“国家”,使用频率最高,从《人民日报》到县级简报,从大中小学的教科书到各种文艺刊物,都用错了!!你看过《说文解字》吗?那上面解释得清清楚楚啊:国,是王的领地,家,是侯的领地。可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制度,哪来什么王呀、侯呀,更不存在国与家啊!
还有用“高山流水觅知音”说是找相好的朋友,也错了!“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都这么用,范围可大嘞。我说这不是胡闹么?弹琴、听琴与知己有什么关系呢?一点也挂不上勾啊!
也有胡乱编造谐音词的。如:“逃之夭夭”指的是逃跑。可“逃之夭夭”源于 《诗经·国风》中的《桃夭》,原文有一句:“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用现代汉语说就是: 桃树茂盛,桃花灿烂,女子出嫁,和美一家。因为桃与逃谐音,后人就把桃之夭夭说成“逃之夭夭”了。你看啊,这逃跑与桃之夭夭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吧,可直到今天,还有人在那里我行我素地使用。
我还发现成语中同样存在错用现象。例如“满城风雨”,是讲消息到处传出,议论纷纷。这也是大错特错地误用。此语出自宋·潘大临《题壁》诗:“满城风雨近重阳(意思是——临近重阳,城里到处在刮风下雨)。” 宋代黄州有位诗人潘大临,勤奋好学,家境贫寒,曾写过不少好诗。有一年秋天,他的好友来信问他:“最近有新诗吗?”潘大临回信说:“秋天的景物,件件都可以写出好的诗句来。昨天我正靠在床铺上闭目养神,听著窗外吹打树林的风雨声,我起身在墙上写道:‘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时,催交租税的人忽然闯了进来,使我的诗兴一扫而光,无法再继续写下去了。现在我只有这一句寄给你。”想一想啊,它与消息传播有关吗?没有啊!
我放下字典、词典等书籍,仔细想想,在歌词中、老百姓的话语中也有类似现象。歌词“一座座山川”就是典型的错句。山可以用一座座,川就不能用座了吧,应该用一条条啊!
如果哪里发生火灾,去灭火的老百姓总是囔着“救火、救火”,喊反了,救火是把快熄灭的火再燃起来、烧旺,灭火是把燃烧的火弄熄灭。
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的与原词义项不符的词语。说来汗颜,要不是释义“七月流火”的精英指点,我哪里晓得汉语在使用中存在这么多的问题。我决心与精英一道,加强对古典文学和古文字、词的学习与研究,为纯洁汉语言文字而奋斗!
-全文完-
▷ 进入尘世祥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