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14日)是头伏,一年中最难熬的闷热天气即将拉开序幕。“伏”,是农历中24节气外的时令节气之一。天文学家介绍,今年的三伏是:初伏:7月14日(农历闰五月二十二)至7月23日(农历六月初二);中伏:7月24日(农历六月初二)至8月12日(农历六月二十二);末伏:8月13日(农历六月初二)至8月22日(农历七月初三)。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三伏,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庚日出现的早晚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合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
伏天,即“三伏”在每年的7—9月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又闷热的日子。百姓所说的“苦夏”就是指这段时间。伏天,也是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三伏,虽然属于杂节气,但人们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它。过去,人们感觉炎热的夏季是一大灾难,清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就说:“一岁难过之关唯有三伏……”三伏在耕种上说的是:“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而在饮食上说的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以至于头伏饺子与除夕饺子一样,享有同等的待遇。根据老辈人流传下来的习俗,今天许多人家尽情享用了一顿“饺子大餐”。好吃不如饺子,饺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最初称“馄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据史载: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一书中就记述一种馄饨食品:“今云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近年在吐鲁番一个唐代古墓里出土的木碗中就发现了十多个饺子,其形状跟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到清代时吃饺子称为煮饽饽,《燕京岁时记》上云:“每届初一,无论贫富人家皆以白面做角食,谓云煮饽饽。”饺子也叫“伏(福)贴”或“贴伏(福)”,饺子,“伏”与“福”谐音,有纳福吉祥富贵之意。
人们在头伏吃饺子,希望能平安度夏。我们北方人,一年四季都爱吃饺子,在伏天饺子的品种及用馅也多种多样,有水煮饺子、烫面饺子、油煎饺子等。馅有一个肉丸的,有肉拌南瓜倭瓜或西葫芦的,有一年四季吃不腻韭菜馅的饺子。今天是头伏的第一天,为了抢到“头伏饺子”的彩头,早晨我便到早市买了肉和芹菜、青椒,为晚上包头伏饺子做好了准备。今天早市的肉卖的特别快,多数是在绞肉馅。边走边看,包饺子用的青菜也卖的也很快,而且价格比昨天贵了一些。虽然如此,我还是抢了这个彩头,包了肉芹菜和肉青椒馅的饺子。
每逢年节,我的婆婆和父母都会聚集到我家,一起过节,今年的头伏饺子同样是在我家吃的。我和爱人一同动手包饺子,我俩与三位老人高高兴兴在一起度过了头伏的第一天。也许是人到中年的关系,现在我们夫妻非常珍惜与婆婆和父母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晚上吃完饭送婆婆和父母回家的时候,路过我市比较有名的位于南京街的小新兴饺子馆。这里门前的车很多,来吃饭的车已经很难找到泊车位。虽然已经是晚上近8点的时间,这家饭店里还是人声鼎沸。婆婆说:“这里的生意不错,但每逢节日的时候,我感觉还是在家吃饭好,一个是省钱,另外在家里总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我父亲接着说:“亲家母,我们是一样的想法,只是苦了孩子们了……”送婆婆和父母回家后,我和爱人开车回家,路上无语,因为我俩的心此刻在海外女儿的身上,我想:女儿今天能吃到饺子吗?就在刚才,女儿在新加坡打来电话说:“妈妈,我和同学在超市买的速冻饺子,刚吃过,您放心吧!”
与泛滥的洋节相比,“头伏饺子”吃的是文化、享受的是生活,代表了人们对亲情的渴望,是一种民俗引领下的情感回归。“头伏饺子”是个老讲究儿,也是人们传达祈福的一种方式。俗语说:“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传统观念看来,饺子是元宝,是金,金宝长伏,头伏吃饺子谐音谐意就是“元宝藏福”。更重要的是,“头伏”吃饺子,再喝上热乎乎的原汤,发一身汗,能驱散盛夏毒火,贴补闷热天气引起的体力消耗,祈福驱暑。
今天是2009年的头伏,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朋友,头伏的今天,您吃饺子了吗?如果您没吃,这里送您一盘头伏饺子:一个扁食两头尖,下到锅里成万千。金勺舀,银碗端,端到桌上敬老天。天神见了心喜欢,一年四季保平安!
-全文完-
▷ 进入文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