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渐行渐远的岁月里,我一次次徜徉于那些虚构的世界,那里有我的精神苦旅。十岁读红楼,后来是三毛,张爱玲,苏童,池莉,王朔,张小娴,刘墉,张抗抗,读过的散文小说集也有几十部了,但最钟爱的还是余秋雨。他的散文像一盏灯,能直接将它雪白的光焰照射到你的灵魂深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当我一次次地从这些虚幻的世界里走出时,总是感到有话要说,但每次又踌躇起来,因为我担心我的心在那些虚幻世界里留下的痕迹不能用语言构画。而这次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也只有拿起我的这支软弱无力的笔,写下我读余秋雨的心得,也借此机会回顾以往,记录心情。
最初读到的是《文化苦旅》,那是在2000年的盛夏之季,就是这本散文集伴我度过炎炎之夏,感觉透心的凉爽。《文化苦旅》开拓了一片全新的散文天地,让人在游山玩水中领略人文精神,继而许多文人投身于山水之中,去寻找文化的踪迹。在我看来,所谓文化苦旅,便是读中国文化的博大与沧桑的痛楚,这历史的厚重感又岂是轻易能够承担的。这本书是几年前读的了,记忆有些模糊,印象最深的是那篇《家住龙华》,让我深深的感觉到余先生的那颗为祖国文学奋斗的赤子之心。一直到现在,我都认为《文化苦旅》是余秋雨作品中最出色的一部,也就是它鼓舞我读了他的其他一些作品。
接下来是《山居笔记》,在这本书里余秋雨用更深邃的眼光审视中国古代许多庞大的文化问题,而不仅仅是山水文化的闲情逸致。在这部书里,余秋雨以一种文人胸,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忧虑。。虽然一个文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它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责任感还是值得人们钦佩的。先生的文笔固然优美,但更多的却流露着忧伤。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到《历史的暗角》,对文化,对政治,对社会,对个人,我能感受秋雨先生深深的无奈中渗透的坚韧。我对《山》一直有特殊的感情,因为读这本书时我正值2001年高考意外失败的阴影之中,而先生历经各种艰难,却丝毫没有减弱对文化与知识的渴望.相反,他的人格与才华却在这磨难中建立和成型,而我面临的短暂的困难相形之下显得如此渺小,于是也就坚强了起来。
《文》和《山.》的成功令先生成为世人公认的文化名人,有人说他更像一个思想者,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着或吸引人们去思索。在他一部又一部的著作,一种深层次的、立足于历史与现实,对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及将来的关注逐渐凸现,每部著作和整个他的文字中流露出的哲学家的洞察力和史学家的历史感,让人惊叹,为之肃然起敬。我想也许正因为他的这两部作品的卓越成就以致他后来的《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再也没有超越前两部作品的高度。
《霜冷长河》收录了先生对人生,对友情的一些感悟和书评,少了《文》的清新,也少了《山》的大气。而《千年一叹》记录的是先生在西亚旅行的日记,从当初的文化苦旅,到这次真正意义上的旅行,所不同的是先生的这次旅行是坐在凤凰卫视的采访车上,所以《千》读起来总有那么一些商业气息。
原本以为这本书应该是先生的封门之作,然而2002年余秋雨又推出了《行者无疆》。读这本书时,我已如愿的步入高等学府,所以阅读的过程有平和的心态和冷静的思考,同为游记《文》和《行》有一些落差,我相信余秋雨并不是没用心去写《行者无疆》,只是《文化苦旅》把他向上推到那样的高度,心态或多或少总是有些变化,而这些变化直接反映到了作品上。
秋雨的散文始终洋溢着某种丰厚而内在的东西,有人把余秋雨的散文的语言比作一曲气势恢弘的交响乐,也有人把它比作波澜壮阔、浩翰无边的海洋,也有人说先生的散文是一篇篇通俗易懂的哲学文本,充满了独特的声音和独到的见解。
秋雨的散文读多了,你会发觉自己已被一种怀旧之情萦绕着,追忆着过去的美好事物。我们应该庆幸拥有他,一个饱读诗书的长者,营造的那挥之不去的浓浓书香,谱写的那一篇篇不绝于耳的深情乐章。
-全文完-
▷ 进入珞珈少主的文集继续阅读喔!